仿真魚模套用紙塑工藝,採用竹篾扎制海洋生物骨架,用不同類型紙張塑造海洋生物外形,凹凸部分成型採用內嵌外包細部處理,在魚體打磨成型後,利用噴筆上色,最後刷一道清漆保護。該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屬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仿真魚模
- 採用:竹篾扎制海洋生物骨架
- 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 性質: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品背景,創作構思,作品特點,工藝技術,作品的社會效果,作品的套用和前景,
百科名片
象山民間藝人包基勤在傳統漁燈工藝基礎上革新,以海洋生物為創作對象,紙塑仿真,國家發明專利
作品背景
浙江沿海一帶的漁文化歷史悠久,其中以魚模祈福的民俗活動最為盛行。早期的魚模多數採用木雕工藝,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被魚燈所替代,延至今日,每逢元宵節,在浙江石浦、溫嶺等沿海城鎮仍然保留著鬧魚燈祈太平的習俗。
近幾年,隨著捕撈技術的飛速發展,海洋漁業資源急劇減少,國家規定每年的6至9月為休漁期,以休養生,保護我們日趨枯竭的海洋資源,並於每年的9月16日,在象山石浦舉辦以保護海洋為主題的中國開漁節。為了挖掘和創新石浦古鎮漁文化內涵,石浦魚藝館經過多年摸索,發明一種全新工藝——仿真魚模作品來表現千姿百態的魚類形象,更好地喚醒人們保護海洋,善待魚類的環保意識。
創作構思
傳統魚燈:採用透明白紙單層裱糊,由於白紙透光,不能掩蓋內襯的竹篾骨架,另外單層紙太薄,不能消除竹篾彎折處的嶙峋感,達不到仿真的效果。而仿真魚模鑒借了傳統魚燈竹篾骨架可塑性強的特點,又消除了傳統魚燈工藝上局限性:根據魚的頭、身、尾、鱗、鰭等不同器官,分別採用不同材質不同厚度的紙、塑膠薄膜來表現魚外形的質感和立體感,並套用分層裱糊和打磨技術來掩蓋內襯和消除骨架的嶙峋感,因此在體型上達到了仿真效果。
作品特點
作品選材以紙質為主,就地取材,製作成本低;作品取材於沿海地區家喻戶曉的各種魚類,貼近百姓生活,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作品屬於純手工工藝品,並在傳統的魚燈工藝上做了很大的改進,仿真度高,風格獨特,技術上創新。
工藝技術
為了解決傳統魚燈所存在的問題,本作品主要採用以下工藝步驟:(1)選擇魚類實樣或影印資料,進行圖紙打樣;(2)按圖紙採用韌性良好的竹篾進行魚骨架造型;(3)選用各類紙對骨架進行表面裱糊;(4)用搓、磨工具修正魚體表面凹凸不平,使魚體表面光滑平整;(5)分別製作尾、腹、胸、臀等鰭和棘刺,並貼上在魚體各部位上;(6)對魚體進行表面精細裱糊,然後貼上魚鱗;(7)製作魚頭部位,安裝齒、舌,貼唇修面;(8)根據各類魚的體色,採用描、噴、刷等工藝手法,給魚體著色;(9)採用透明塑膠製作魚眼睛並貼上;(10)給魚體上光。
本工藝具有以下美學效果:採用各類紙對骨架進行多層裱糊,並用搓磨工具修正魚體表面凹凸不平,掩蓋了內襯骨架,使魚體表面光滑平整。根據魚的不同器官的形狀和質地,採用不同的材質的紙來製作魚的腹、胸、臀的鰭棘刺,以及魚鱗、齒、舌等,特別是魚鱗採取層疊鋪貼,有很強的立體感和質感。對魚體色澤渲染上採用描、噴、刷的繪畫手法,尤其是魚體脊背到腹部的顏色由深漸淺的褪暈手法,藝術表現力十分接近魚的實際色彩和光澤。魚體上色工序完成後,對魚體進行全面的上光處理,對表面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同時增強作品的外觀色澤。
作品的社會效果
該作品以仿真工藝製作而達到似真是假、栩栩如生的美學效果,受到廣大民眾和國外遊客的讚揚和好評,得到許多藝術愛好者和專家們的技術肯定。例如,在2008年9月16日第十一屆開漁節間,來自上海美術家協會的季仁葵先生到石浦魚模工作室觀賞,對仿真魚模給予高度評價,即興題字“神魚”。又在2008年4月8日,在各級領導陪同下,國家文化部非物質文化專家組領導來石浦魚模工作室觀看作品,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勉勵工作室做好工藝技術傳承人的工作。自2005年開始,多次接受了中央、上海、浙江、寧波、象山電視台和報社媒體的採訪報導,其次在網路信息平台上也記載了多條新聞報導,迎來許多商家洽談協作意向。
作品的套用和前景
由於仿真魚模形象逼真,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適用於博覽會展覽和賓館、飯店、商場的廣告用途,也可用作千家萬戶的家居裝飾掛件。每逢節慶佳日,魚作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吉祥勝物,它的替代品——魚模應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工作室的更高目標:工藝上精益求精,發揮廣大藝術愛好者的智慧和力量,除了收集和製作出本地常見的魚類,還要挖掘世界最新發現的珍稀魚種,尤其是頻臨滅絕的魚類,並且對它們的特徵、習性和生長環境加以文字說明,圖文並茂地展示給廣大民眾,在欣賞之餘,又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對提高人們保護海洋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的環保意識起到一點推動作用,同時也為發展象山的旅遊事業貢獻一份量。
2012年10月3日,由包基勤發明的《仿真魚模工藝》 通過國家專利局審查並授權。2012年8月18日,全國首家紙塑仿真魚模展覽館在象山石浦漁港古城開館 ,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