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
青銅文化十分發達,並以製作精良、氣魄雄偉、技術高超而著稱於世。近年來,伴隨國人收藏熱的興起,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產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村”“仿古村”,村子裡不論男女老少都能製作青銅器。成千上萬件披著紅斑綠銹的仿古青銅器,從這裡製造出來,流向各地。伊川縣煙雲澗村是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小山村,這裡被稱為洛陽著名的“仿古第一村”,這個本該是中原地區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農村,卻因為出產高仿青銅器而聞名。
在數量眾多的“青銅村”中,
煙雲澗村極具代表性。煙雲澗村的能工巧匠,小到1公斤的四羊方尊,大到超過1000公斤的人面鼎,一個個仿製起來得心應手。
據相關資料顯示,這個村子的專業加工戶達到300多家,從業人員達1880餘人,2008年時產值過億。主要產品有東漢馬踏飛燕、東周天子駕六、戰國方鼎、春秋蓮鶴方壺及各種造型壁掛、仿古檯燈等1000餘種,產品銷售到我國的港澳台地區,在東南亞地區更是搶手,美、英、日、加、法、德等國家的商人非常喜愛這裡的仿古青銅器。
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兩個與文物有關的案件震動全國。成都機場在安檢中,查獲一批製作精美的青銅器。幾乎與此同時,上海海關在出境人員的行李中,也發現大量青銅器。經專家初步鑑定,這批青銅器極有可能是商周時期的青銅珍品。鑒於案情重大,警方立即組織警力,對這兩起案件進行偵破。經過認真排查、訊問,警方發現這些青銅器竟是洛陽市伊川縣煙雲澗村生產的仿品。一時間,煙雲澗村在仿古圈內名聲大噪。
一位熟悉煙雲澗村的業內人士說,當地人對外人並不避諱,他們會明確告訴你,村民只是在仿古,只是在生產工藝品。然而,這些工藝品從假古董販子手中流出時,就成了騙人的“文物”。據這位業內人士講,“假如一件青銅器的成本價是3000元。除去銅的原料,主要是手工和藥物配比。道上人拿貨也就5000元左右,但是他再轉手就是3萬到30萬不等,甚至50萬都能賣。”
據介紹,村里最先製作仿古青銅器的,是一位70多歲的方姓老人。上世紀六十年代,這位老人高中畢業後當了翻砂工。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本書——《
青銅器》,上面記載著從戰國時期到清代的青銅器圖譜。此後,老人開始對照書上的圖片,製作出立體的模具,銅馬、銅盆、銅塔、銅獸、銅人……一切可以仿製的青銅器,都仿製個遍。後來,他把自己的仿製技術傳授給村民。
“青銅器從原料到成品,有數十道工序。目前在煙雲澗村,仿古青銅器製造已經形成了產業鏈條,有專門供應原料的,有專門製造模具的,有鑄造的,還有專門做銹的和搞銷售的。原來從原料到銷售,都是自己做,效率低下,現在每段工序走向專業化,利於提高產量和質量。”這位知情者說。
著名青銅鑑定家張頌斌先生說,除了河南的煙雲澗村,在江蘇的邳州、安徽的蚌埠以及江南地區也有不同程度青銅器造假。2003年前後,江南製造的一些帶“水坑銹”的青銅器,讓一些不熟悉它特點的北方人上當。
張頌斌說,目前作假的工藝應該是用現代鑄造工藝製成。現在常用的有三種鑄造方法。一種是翻砂法;另一種是精鑄法,用石英粉、石英砂及其他黏接性耐火材料制范;還有一種是失蠟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殼。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腔。再往內澆灌銅液,便鑄成器物。張頌斌介紹:“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絕大部分是用土陶范法鑄造成的。”現代鑄造方法,都會在青銅器產品上留下或多或少不同於古器的印記,如范線、壁厚,還有墊片痕。這也是鑑定中容易發現破綻的地方。
在器形作偽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器物整體作偽;器物部分作偽,即將殘缺不全的真器碎片鑲嵌到仿器上,習慣上叫做嫁接法,使其變得完整無缺,這樣特點的銅器,實際上就是一種拼湊器。此外,還有後刻花法、新胎貼老銹、偽造銘文等辦法。
張頌斌說,隨著作偽手段不斷“進化”,文物造假從早些年的“粗貨”,逐漸發展為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細貨”,很多仿品連鑑定專家看了都撓頭。現在很多造假者專業水平很高,你能看出毛病的地方,造假者全給抹掉了,就是為了“反鑑定”。甚至有些讓專家都摸不透的技術,卻被農民做了出來,可謂實踐出真知啊。
“南北方出土的青銅器上面的銹跡有所不同,主要是南方多潮濕地帶、鹼性土壤,所以出土的青銅器銹色大多是黑色,被稱為‘水坑銹’或‘黑漆古’。而北方乾旱地區出土的青銅器,一般會長出我們所熟知的紅斑綠銹,被稱為‘乾坑’。很多造假者就是抓住這個地域特點做銹的。“張頌斌說。
從銹色上看,青銅器主要是兩種作偽方法,一種是短時間內用化學藥水,如鹽酸等腐蝕所成,或利用人畜的糞尿浸泡所成。用酸泡了之後,一般再埋在土裡面半個月以上,甚至兩三個月,讓銹自然長出來。另一種是塗抹黏附而成,所以做出來的銹,多表現為銹淺浮、色粉綠、無硬度、易脫落,或者顯濕、顯黏性,時間長了還會出現表面龜裂現象,這種情況有時用火燒一下,還會聞到刺鼻的氣味。很多水平不太高明的仿器,基本上可以在銹跡特徵這一關被發現。
有些經過浸泡的仿品,還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種些有根系的植物,這就叫“養”,經過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細管就長到了仿品上,這時再拿出來很能亂真。如果仿的是傳世之物,造假者則需要在手中把玩幾年,或者“養”到農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煙燻火燎,使其慢慢變舊。
張頌斌說,現在有些資料顯示,目前造假手段有了進一步提高,有些化學溶液能使銅銹顯得自然,摳都摳不掉,而在過去,假銹怕燙、怕高溫,一碰就掉。
“除上述兩種普通方法外,少數高仿者還用電解法或者青火燒烤的方法,造出銅質脫胎酥脆的效果。還有的使用高壓設備加快假銹生成速度。十多年前,江南一帶造的青銅器表層帶有玻璃透明狀的鏽蝕,讓很多人上當,後來發現是用電解的方法做的銹跡。從目前作偽器來看,做銹仍然會有破綻,只要細心綜合對比,各種做銹的方法,總有露出馬腳的地方。”張頌斌說。
如何鑑別青銅器的銹跡呢?張頌斌告訴大家幾種比較簡單的鑑別方法。
細觀察可以發現。真銹有根基、有層次、有硬度、有牢度、有光澤。而假銹多表現為銹淺浮、色粉綠、無硬度、易脫落,或者顯濕、顯黏性,時間長了還會出現表面龜裂現象。
取一些樣品,用高溫熱針燒灼,或將試樣直接用火燒,用樹脂或膠水製造的偽銹在高溫下會熔化、燃燒,並且冒煙,能聞到刺鼻的化學味兒。真正的古銅銹是天然生長的礦物結晶,在一般火焰下它既不會熔化,也不易燃燒,更不會有其他異味兒。
用針尖刺扎銅銹部位,古銅銹非常堅硬難以刺入,而那些用膠水製作的偽銹容易刺入,這叫“吃針”。此法適用於一般銅銹的鑑定。此外,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將銅器表面的銅銹取一塊,觀察銅銹下面露出的皮殼,偽銹下面露出的直接是銅色。古銅銹下面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銀白色的氧化膜。
有些資料稱,現在用珠寶鑑定中的第三代查爾斯濾色鏡來鑑定銅銹非常有效,所有的古銅銹在濾鏡下都不會變色。用化學顏料做的各種銹,在濾色鏡下多數會變成紅色。
張頌斌說:“鑑定的最高境界就是對一件器物發生年代、時代背景深入了解,要全面綜合把握。”鑑定中銹跡只是作為判斷的一項。還要考慮製作工藝、製作各種器物的不同材料配比,我們鑑定一件青銅器,一定要把工藝、模具、材質、器形、紋飾、銘文、銹跡等多方面結合起來看,才能做到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