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隆鎮

任隆鎮

任隆鎮位於蓬溪縣城南41.6公里,距遂寧30公里,省道304穿境而過,屬於山地丘陵區。與遂寧船山區的新力、常理。2005年末,任隆鎮幅員面積62.8平方公里,有耕地211110畝,人口32643人。轄白坭埡村、草源溝村、寨子壩村、安子溝村、高腳倉村、會雲寺村、紅一村、紅五村、寶林寺村、黑白溝村、幸福橋村、五郎村、八角村、矮埡口村、蘇家溝村、鶴鳴村、老馬溝村、魯班村、六合村等19個村,1個居委會,139個村民小組,7個居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任隆鎮
  • 外文名稱:Renlo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轄19個行政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任隆鎮萬壽街
  • 電話區號:0825
  • 郵政區碼:629128
  • 地理位置:蓬溪縣中南部
  • 面積:62.8平方千米
  • 人口:3.26萬(2017年)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木同山、黑白溝
  • 車牌代碼:川J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人口,環境資源,經濟,農業,招商,歷史名人,張鵬翮,張問陶,社會,抗旱,保障,

建制沿革

清初設任隆場,以該地姓任者多和祝願場鎮興隆之意命名。民國26年(1937)置任隆鄉,新中國成立後,兼置任隆區。1992年9月撤區,高升、任隆、東新三鄉合併建任隆鎮。1998年9月,原高升鄉所屬村劃出。鎮址任隆場,距縣城43公里。

行政區劃

2個社區:任隆社區、萬壽街社區;
19個行政村:矮埡口村、 安子溝村、 八角村、 白坭埡村、 寶林寺村、 草源溝村、 高腳倉村、 鶴鳴村、 黑白溝村、 紅五村、 紅一村、 會雲寺村、老馬溝村、 六合村、 魯班村、 蘇家溝村、 五郎村、 幸福橋村、 寨子壩村。

人口

任隆鎮最新人口數據(2013年7月):
戶籍總人口32643人,其中男17384人,女15289人,勞動力14367人。

環境資源

該鎮兩條溪流交匯,途經三鳳、荷葉注入涪江,小二型水庫三座,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蓬溪重要的商品糧、油料、生豬、蠶繭、水果生產基地。安子溝村、矮亞口村的粉條、白泥亞村、會雲寺村、紅五村、寶林寺村、黑白溝村、八角和老馬溝村的水果極具特色,遠銷全國各地。該鎮素有“粉條之鄉”的美譽,是中華名果——矮晚柚的誕生之地。

經濟

任隆鎮是全縣PIC生豬點、調出強鎮,年出欄生豬56322;有優勢突破的新型工業,轄區內有大禹琉璃瓦廠等十餘家企業。

農業

豬場採用的是一種新型養豬模式——全部採用生物發酵床,實現完全零排放的自然養豬法。“自然養豬法又稱生態養豬法、生物發酵床養豬技術和‘懶漢’養豬法,與傳統養豬方式相比,主要以秸稈、鋸末、稻殼等墊圈料,添加天然鹽、微生物、營養劑等物質混合形成發酵床,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分解豬的糞便,保持豬圈溫度,避免病菌傳播;它具有無臭味、無環境污染等優點,能較好地解決養豬中環境污染的問題;
據悉,遂寧全市將在大英縣象山鎮、卓筒井鎮、回馬鎮,蓬溪縣任隆鎮、高升鄉、羅戈鄉,安居區西眉鎮、三家鎮,船山區老池鄉,射洪縣東嶽鄉,以村為單位或聯村聯片建立“稻—鵝”生態養殖示範帶,大力發展肉鵝養殖專業村,示範帶的“稻-鵝”生態養鵝存欄達到50萬隻.

招商

2009年上半年已完成招商引資3000萬元,超額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任隆鎮一直把招商引資工作納入重點工作來抓,具體任務落實到人。據鎮黨委書記劉仲斌介紹,鎮黨委要求書記鎮長身先士卒,帶頭四處奔走,積極向社會各界成功人士宣傳和推銷,幹部必須樹立人人都是招商引資主題的意識,積極主動,利用同學、朋友、親戚等各種關係,四面出擊,招商引資。經過艱苦細緻的努力,該鎮五朗村黨員譚維星在鎮黨委的號召下,利用在外打工多年所學的技術和積累的資金,投資150萬元建立了膠合板廠,該廠已投入生產,年產值達300萬元,可創利稅35萬元。上半年還先後引進薯香專業合作社和大禹琉璃瓦廠等落戶任隆,總投資超過了2000萬元,其中,大禹琉璃瓦廠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估計很快就可以投產。

歷史名人

任隆鎮清初設任隆場,以該地姓任者多和祝願場鎮興隆之意命名。民國26年(1937)置任隆鄉,新中國成立後,兼置任隆區。1992年9月撤區,高升、任隆、東新三鄉合併建任隆鎮。1998年9月,原高升鄉所屬村劃出。鎮址任隆場,距縣城43公里。任隆鎮黑柏溝大樟樹灣,是清代宰相張鵬翮祖居地,此可參見胡傳淮編者《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張氏名人甚眾,主要有:

張鵬翮

張鵬翮(1649-1725)字運青,號寬宇,清四川遂寧黑柏溝(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人,清代名臣、治河專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及第,歷任禮部郎中,兗州、蘇州知府、江南學政、浙江巡撫、河道總督、兩江總督、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兼文華殿大學士等職。史稱“清官”、“賢相”。隨索額圖勘定中俄東段邊界,為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作準備。1700年任河道總督主持治理黃河10年,治清口,塞六壩,築歸人堤,採用逢灣取直、助黃刷沙的辦法整治黃河,是清代268年間四川官位最顯赫、名聲最響亮的人物。
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胡傳淮主編《張鵬翮研究》
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胡傳淮編選《張鵬翮詩選》

張問陶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進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檢討;嘉慶五年(1800),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巡視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十七年(1812),稱病辭官;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申時,病逝於蘇州,歸葬蜀中故里蓬溪縣金橋鄉兩河口。張船山一生致力於詩書畫創作,著有《船山詩草》及《補遺》,共26卷。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代表。
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
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胡傳淮主編《張問陶研究文集》

社會

抗旱

1、全民動員,統一思想,齊心協力戰旱魔,打好抗旱救災主體戰。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市、縣會議精神,於2007年7月24日召開了鎮村幹部參加的抗旱動員大會,廣泛發動全力投入抗旱工作,號召全鎮幹部民眾充分認識旱情的嚴峻形勢,樹立抗旱奪豐收的思想,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抗旱;
2、加強領導,精心組織。一是鎮黨委政府成立抗旱防汛暨“雙深入”工作領導小組,由黨委書記譚峰任組長,劉正和副書記任副組長,馮玉芳、柏朝光、彭榮、夏禮軍、蒲茂林、李碧秀、梁全、駱華林等為成員。二是成立由鎮村幹部、縣糧食局幹部、市委統戰部幹部組成的70多人組成的雙深入工作組19個,深入到全鎮19個村139個農業合作社進行進村入戶查民情、訪民情、解民憂活動;
3、採取切實可行措施抓好“三保”,做好“四防”。充分利用如今的水源儘量保苗,採取各種措施千方百計保證人畜飲用水、做好民眾思想工作,在進村入戶中詳細了解民眾生產、生活情況和心中的願望,切實解決民眾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做好民事糾紛的調解,確保民眾思想穩定、社會穩定。抓好四防即防火、防盜、防洪、防安全事故發生,向民眾宣講四防知識,讓民眾樹立抗大旱防澇災、防火、防盜、防安全事故保平安、保穩定的思想;
4、抓好地質災的預防工作。鎮制定了地質災害防範預案,成立了領導小組,同時到會雲寺村、黑白溝村、鶴鳴村、老馬溝村、魯班村6個地質災害易發村進行現場查看處理,確定了監測點和監測人員,並請國土局專業人士現場排除不安全隱患,同時做好民眾思想工作,作好搬遷準備,確保民眾安全;
5、傾聽民眾心聲,及時解決民眾疾苦。工作組深入民眾,了解民眾生產生活情況,關心民眾疾苦。一是鎮發放救災資金2萬多元,慰問受災民眾1913戶,6696人。二是慰問貧困戶,鎮黨委書記譚峰、副書記馮玉芳、縣委組織員文丹以及糧食局幹部何履光、賈德建給貧困戶曾光林、羅登好、趙澤保捐款,縣糧食職工為紅一村6社失火社員劉建國捐款500元,鎮村幫助其解決吃住問題渡過難關。三是關心幫助留守兒童和貧困大學生,給他們捐款捐物。四是幫助養殖大戶搞好防暑降溫,特別是五郎村養豬大戶劉長貴家生豬由於降溫措施不好,生豬中暑發病,工作組請獸醫幫助其搞好防暑降溫和醫治工作,鎮政府還專門撥付資金2000元,幫助解決防暑降溫工作,由於處理及時,避免了更大損失。工作組深入細緻的工作和及時解決民眾的疾苦深受民眾好評,災民民眾發自內心地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
6、搞好公路建設,解決民眾所盼,整修任金公路、東新二八路共17.5公里,整治塘堰35口,維修了提灌站3處,渠系掏淤3.5公里,投勞2486個;
7、狠抓蘑菇和晚秋生產。黨委政府切實抓好蘑菇生產,搞好晚秋,力爭大春損失晚秋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經濟損失蘑菇生產補。如今已抓好晚秋的規劃,準備種子,落實了面積13500畝,其中秋菜5500畝,還抓了一個500畝的重點示範片。蘑菇生產全面做好堆料工作,力爭在8月20日前完成20%以上面積的堆料工作。

保障

1、進一步牢固對立抗災奪豐收思想,搞好“三個補”做到減產不減收;
2、抓好蘑菇生產,彌補旱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抓好技術現場培訓,做好8月20日前20%以上面積的堆料工作;
3、抓好晚秋。搞好規劃,落實面積,搞好示範;
4、千方百計保人畜飲用水;
5、做好農田水利建設規劃,在今冬明春掀起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
6、進一步搞好塘、堰、庫壩和地質災害易發地段的安全隱患排查,確保全全渡汛;
7、進一步做好民眾的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