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1985年任詠華從香港大學化學系畢業;1988年獲該校博士學位後進入香港城市大學任教;1990年轉入香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講座教授;2001年38歲時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2005年獲得中國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該院化學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任詠華主要從事超分子自組裝和有機凝膠,光致變色材料,金屬有機、納米簇和納米材料,分子材料學,光電材料,發光材料和發光化學感測器和生物標籤等方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詠華
- 外文名:Vivian Wing-Wah Yam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63年2月10日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香港大學
- 主要成就: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5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 原籍:廣東鶴山
人物經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養
畢業時間 | 名稱 | 姓名 | 學位類型 |
---|---|---|---|
2017 | 水溶性PPV衍生物的合成及在水相操作雜化太陽能電池中的套用 | 劉芳元 | 碩士 |
2017 | Anderson-Evans型多金屬氧簇的有機修飾及構型轉化研究 | 王楊 | 博士 |
2016 | 鉑(Ⅱ)與聯吡啶及Beta-二酮配體的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自組裝與光物理性質研究 | 李政奇 | 碩士 |
2014 | 螺嗪/螺吡喃氟硼二吡咯的設計、合成、能量轉移和光致變色性質 | 孔令燦 | 博士 |
2014 | 微乳液滴模板法構築有序多孔膜及其在生物體系中的套用 | 馬英一 | 博士 |
2012 | 高質量稀土摻雜上轉換納米粒子的製備及複合組裝 | 梁森 | 博士 |
2012 | 樹枝狀多金屬氧簇超分子複合物的合成及熱回響性 | 陳海龍 | 碩士 |
2012 | 側基取代型兩親性分子液晶性及黏度行為的研究 | 周明軍 | 碩士 |
2012 | 用於螢光探針的氟硼二吡咯衍生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性質研究 | 尹振東 | 博士 |
2012 | 含光致變色基團螺嗪及金屬Pt(Ⅱ)的超分子凝膠 | 李永光 | 博士 |
2010 | 兩親性Pt(Ⅱ)配合物的設計、合成、光物理及Langmuir-Blodgett成膜性質 | 趙樂 | 博士 |
2009 | 香豆素和蒽衍生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研究 | 宋海歐 | 博士 |
2008 | 含螺嗪光致變色配體及其鋅、錸配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光物理研究 | 包志紅 | 博士 |
榮譽表彰
時間 | 獎項/榮譽 |
---|---|
2000年 | 裘槎優秀科研者獎(Croucher) |
2001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02年 |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頒授) |
2005年 | 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周年講座獎及獎章(全球首位華人獲此榮譽) |
2006年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2006年 | 日本光化學協會(JPA)講師獎(Eikosha獎) |
2007年 | 香港富布爾特傑出學人獎(Hong Kong Fulbright Distinguished Scholar) |
2008年 | 香港大學“卓越研究成就獎” |
2008年 | 傑出專業女性及女企業家獎(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頒授) |
2010年 | 黃乾亨黃乾利基金教授席(化學與能源) |
2011年 |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
2011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2012年 | 旭茉JESSICA 最成功女性 |
2012年 |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
2012年 | 法國雷恩第一大學名譽博士 |
2013年 | 世界傑出華人獎(世界華商基金會頒授) |
2014年 | 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
2015年 | 香港特別行政區銅紫荊星章 |
2015年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Ludwig Mond Award |
社會任職
- 學術期刊任職
任職時間 | 擔任職務 |
---|---|
1998 - | 《感光科學與光化學》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1999- | 《Inorganic Chimica Acta》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1-2003 | 《Inorganic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1-2003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2-2007 | 《Dalton Transaction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2009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編委 |
2004- |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編委 |
2004- | 《Journal of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 | 《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4-2005 | 《Special Issues of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客座編輯 |
2005- | 《Comments on Inorganic Chemistry》編委 |
2005- | 《Journal of Cluster Scienc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5-2007 | 《Structure and Bonding》卷編輯 |
2005-2009 | 《中國無機化學》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6-2007 | 《Special Issues of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客座編輯 |
2006-2008 | 《Organometallic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7- | 《Gold Bulletin》編委 |
2007- | 《ACS Nano》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08- | 《Inorganic Chemistry》副主編 |
2008- | 《Nano Research》編委 |
2010-2013 | 《Comprehensive Inorganic Chemistry II》卷編輯 |
2010-2015 | 《Phil. Trans. Royal Soc. A - Math, Phys. Engin. Sci.》編委 |
2010- | 《Chemical Scienc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0- |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3-2015 | 《Chemistry of Materials》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2013- | 《Angewandte Chemie》國際編輯顧問委員會成員 |
參考資料來源: |
- 學術學會&科研機構任職
任職時間 | 擔任職務 |
---|---|
2002-2010 | 亞洲和大洋洲光化學協會顧問 |
2003-2005 | 香港國際化學科學主席 - 美國化學學會分會 |
2003 -2007 | 研究資助局成員 |
2004-2013 | 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委員會成員 |
2004-2013 | 台北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諮詢委員主席 |
2005-2007 | 教資會研究評估(RAE)物理科學委員會成員 |
2005 - | 北京國家實驗室理事會分子科學成員 |
2005 - | 北京大學化學 研究所成員 |
2007-2012 | 創新及科技委員會(ITC)成員 |
2007-2013 | 歐洲研究委員會(ERC)的高級教育資助委員會成員 |
2007-2013 | 歐洲研究理事會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成員 |
2010-2016 | 日本科學技術(JST)關於“光能的化學轉化”國際顧問委員會(顧問)成員 |
2012年12月 |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