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宋人任希夷的生平,我們根據有關資料,知道他生於1156年,即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卒年則未詳。任希夷字伯起,號斯庵,為任伯雨(北宋“十賢”之一)曾孫。其祖居眉州(今四川眉山),徙居邵武(今屬福建)。任希夷少年時讀書刻苦,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登進士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希夷行楷
- 作者:任希夷
- 時代:宋代
- 相關:《邵武府志》
仕途之路,任希夷書法,評價,
仕途之路
他師從朱熹,篤信力行,故而朱熹對其深為器重。後來他調往浦城任主簿;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為太常寺主簿;嘉定四年(1211),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累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嘉定十二年,簽書樞密院事;嘉定十三年,兼參知政事;嘉定十四年,出知福州。任氏卒後贈少師,謚宣獻。其平生著有《斯庵集》,已佚。《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有傳。
任希夷書法
任希夷擅書法,這一點從他留傳至今的行書《范氏唐誥題跋卷》即可知悉,儘管筆者並未能在書史中找到後人對他書法的評述文字。《范氏唐誥題跋卷》(見下圖),紙本,縱24厘米,橫39厘米,現藏南京博物院。此作書於“嘉定丙子季春六日”,即嘉定九年(1216),任希夷時年60歲。前面我們提到任希夷從朱熹學,所學當然是指學問方面。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史實,即朱熹在書法上造詣也很深,並被目為“南宋四家”(另三家為陸游、范成大、張孝祥)之一。任希夷在書法上一丁點兒不受朱熹的影響似乎是沒有道理的。正是基於這一點,使得筆者產生將兩者書法做一簡單比較和探究的興趣。
評價
馮友蘭先生在其《中國哲學簡史》中說:“儒家在漢代獲得統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將精深的思想與淵博的學識結合起來。”朱熹就是儒家這兩個方面的傑出代表。他淵博的學識,使其成為著名的學者;他精深的思想,使其成為第一流的哲學家。爾後數百年中,他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絕不是偶然的。雖然書法在古代大家、學者眼裡只算末等學問,但是他們對此均未敢真正小覷過。除了科舉考試要寫得一手工楷外,平時詩詞酬唱、書信往返中,字寫得差也會被同儕看不起,再加之書法本身就有使書寫者深陷其中而樂此不疲的魅力,故上至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擅此道者何止千萬!朱熹的書法淵源有自,青少年時期曾受到父輩的影響:“先君子自少好學荊公書,家藏遺墨數紙,其偽作者率能辨之……”朱熹又“少好古金石文字……得故先君子時所藏與熹後所增益者,凡數十種。雖不多,要皆奇古可玩……”大約也因為這個經歷,明人王世貞獨具隻眼地評其書帖有“漢魏風骨”。除了崇尚漢魏以前石刻文字外,朱熹後來對顏真卿、蔡襄、王安石、張浚等人的書法也有學習和借鑑,並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當然,朱熹學問做大了,書法這種小名被掩也是正常不過的事。
我們要談任希夷的書法,卻說了半天朱熹的書法,目的無非是想說,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發展起來的,除了內因,外因的作用也相當重要。既然沒能找到有關任希夷書法的相關記述,就只好對其作品本身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就事論事”了。從這件行楷作品可以看出,任希夷在書寫《范氏唐誥題跋卷》時是十分用心的:點畫用筆講究,筆筆到位,起筆多尖起,勾、挑、捺筆畫多在收筆處頓挫後銳鋒送出,精神外耀。然而他又不是一味如此,而是藏露結合、剛柔相濟、相輔相成。這就是任希夷的高明處。在字形上,個別字欹側不平,略有拙意。檢之朱熹所存諸種書跡,風格不盡相同,因其遺墨大多為手札、文稿,書寫隨意天成;而任希夷所書內容具有一定的嚴肅性(如這件誥命題跋),故而不宜潦草。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從朱熹的《卜築鐘山帖》找到了與任希夷書法許多相近的地方。而從朱熹撰文並書寫的《劉子羽神道碑》拓本來看,任希夷的《范氏唐誥題跋卷》竟像是朱熹書法的翻版。
根據上面的認識,筆者以為,任希夷在書法上曾受到朱熹的影響乃至點撥都是極有可能的。另外,任希夷在書法上似乎學過歐、虞,這也是通過對任希夷書法所傳達出來的信息加以分析而大膽臆測的。在沒有文獻支撐的情況下,大抵也只好如此了。任希夷傳世墨跡不多,亦殊乏相關資料,這無疑會影響我們對其書法做深入、全面的認識,進而對其書法做出客觀、貼切的評價。通過觀察其有限的幾件傳世作品,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任希夷的作品能留傳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緣於歷史首先認可了他純正的書法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