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城區志

任城修志始於明代, 盛於清朝,至民國年間先後編修州、縣誌及續志6部。

基本介紹

  • 書名:任城區志
  • 又名:新編《任城區志》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1999年
基本信息,所獲榮譽,

基本信息

新編《任城區志》 的編修始於1982年,蒐集文字資料5000餘萬字、圖片資料100餘幅,於1999年付印。本志上限1840年,部分內容適當上溯;下限至1995年,以新中國成立後為重點。全書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共設專志29卷,依次為建置區域、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水利、工業、建設·環保、交通、郵電、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經濟管理、政黨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軍事、民政、人事·勞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人物。
濟寧市任城區位於魯西南平原,南四湖北端,環繞濟寧市中區。因境內自秦至明代先後設定任城縣、任城郡、任城國而得名。金移濟州治任城,元改濟州為濟寧,明廢任城縣, 清為濟寧直隸州。1913年廢州設濟寧縣。1983年撤縣改設濟寧市郊區,1993年更改為濟寧市任城區。 區境北高南低,北為微斜平原,南為淺平窪地,中部濱湖。 共有河流36條,總長324.8千米,湖泊面積60平方千米,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 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205天。1990年,全區有15個民族,總人口584317人,其中99.7%是漢族。礦產資源以煤炭為主,儲量約41.5億噸,煤質優良,另有粘土、黃沙、石灰石,均具開發價值。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 花生、菸草等。距市區南6千米有濟寧北湖,涵水面1000多公頃,是集養殖、遊樂、休閒、度假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1978年以後,任城區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在加強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全面振興第三產業,逐步形成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工商建運服多業並舉的局面,使“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城郊型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1995年,任城區國內生產總值19.8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7.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4億元, 第三產業增加值5.9億元。糧食總產50.46萬噸,平均每公頃產量13545千克。林木覆蓋率14%,農田林網化面積6.3萬公頃,蔬菜瓜果面積1.09萬公頃, 總產量62.86萬噸,水產養殖面積4320公頃,盛產魚蝦、蓮藕,水產品產量1.4萬噸, 畜牧業產值6.63億元。久負盛名的魯西黃牛、濟寧青山羊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成為山東省畜牧強區。 1995年,全區擁有各級各類工業企業2095個,組建企業集團15家。工業主要有機械、化工、紡織、食品、五金、建材、煤炭、冶金、羽絨、包裝等10個行業,3600多個品種。產品質量穩定,有11種產品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多種產品打人國際市場。1995年,全區工業產值54.4億元,實現利稅2.9億元。 任城交通便利,素稱“水陸要衝”。東臨京滬鐵路,西倚濟寧機場,新石鐵路橫貫東西,京杭運河縱穿南北,327、105國道在這裡呈“十”字交叉。1995年,共有公路140條,晴雨天通車733千米。鄉村公路交織成網,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每平方千米公路密度居全省各縣市之首。1992年,程控電話投入使用。1995年,程控交換機9652門,裝機4780部(其中農村住宅電話2382部,占裝機總數的49.8%),農話普及率0.96%,列全市第一。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非文盲率達到95%以上。科技事業興旺發達。1995年全民科技機構37個,集體科研機構21個,各級各類專業學會、協會12個,科技致富戶、示範戶遍布農村。文化事業空前繁榮。1995年,全區擁有文化館和文化廣播電視站13處、 劇院9處、圖書室109個、劇團2個、演職員49人。體育設施不斷完善,民眾體育廣泛開展,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先後向體育院校和省、市體育團體輸送人才134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繁榮,全區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均有較大提高。1995年,職工年平均工資4655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016元, 全區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6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部分村通自來水和閉路電視。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較大提高。

所獲榮譽

新編《任城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