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榮(1852-1930),字光華,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人,太祖門獨流通背拳大師,獨流苗刀第一代宗師。1891年,任向榮與師弟劉玉春在河北吳橋換藝學得八趟苗刀技藝。回到獨流後,任向榮經潛心研究其所發展為十二趟苗刀。該苗刀是現在所見較早的雙手刀套路,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向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天津市靜海縣
拜“三老”學得太祖真功,濟困扶危為百姓,桑園換藝練苗刀,藝傳武術營,返故里苗刀定型,
拜“三老”學得太祖真功
任向榮一生主要以攢筲為業。13歲拜本鎮人李登善、李登第為師,學習太祖門技藝。劉玉春、張景元等後來成了他的同門師弟。看到任向榮為人誠實忠厚,勤學苦練,楊學士深為喜愛,亦收任向榮為徒。故有“三老傳一賢”之說。任向榮在這三位老師的精心傳授下,進步很快,把三位師父的看家本領都學到手中,所掌握的最多,技藝也最全面。任向榮和他的師弟劉玉春、張景元三人都得太祖門真傳,尤以任向榮功力最高,成名也最早,《靜海縣誌》(1934)載:任向榮,字光華,獨流人,以技擊馳名津、保間。性和藹,從游者甚眾,皆以敬讓相尚焉。
任向榮得到“三老” 的真傳後,沒有自滿,得知哪裡有高手就去切磋學習。1878年,他聽說靜海縣城有個王永清,大桿子功夫非常了得,就從獨流徒步18華里來到靜海縣城找到王永清學習大桿子。王永清比任向榮大個三四歲,比較保守,其傳承也從不向人們提起,任向榮要學大桿子,他自然不願意教,再看了任向榮練的太祖門武藝後,知道任向榮的功夫不比自己低,就更不願意教了,就找理由推脫,任向榮到王永清家中去了好幾次,表示自己學習大桿子的誠意,真心實意的要求拜師學藝,王永清被感動,說不出別的話來,就把大桿子的技藝傾囊而授,由此,獨流太祖門中又多了一項技藝。
濟困扶危為百姓
任向榮雖然有一身好功夫,但從不好勇鬥狠,仗勢欺人,待人謙恭和藹,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輕易不出手。
南運河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還是南北運輸的水上交通線,那時來往的船隻上都掛
著有“獨流”字樣的旗子,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在清朝末年,獨流鎮作為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交匯處的水旱碼頭,人們多有以行船運輸為業的。有一段時間,往南去的船隻在過滄州地段時常遭搶劫。船民苦不堪言,於是請任向榮隨行護船。一天,任向榮躺在船艙里,岸上一個人向船上跳來,任向榮抬腿把那人又蹬回岸上。任向榮馬上跳上岸,與岸上的十幾個人戰在一起,時而用撐斬,時而用劈攔,時而跳步勾子,拳腳齊到,打得那些人有的滾下河堤,有的摔到河裡。那些人一看趕緊往回跑,任向榮在後面追,到了一所宅院前,從裡面跳出一個人與任向榮打在一起。任向榮越戰越勇,那人心中暗暗讚嘆,罷手言和。原來他是滄州一帶有名的拳師,因連年災荒,無以為計,遂叫徒弟做此勾當。任向榮聽罷深表同情,表示如不再犯不予追究,那人深為感動,表示今後生活再難也不動此非分念頭,還說以後獨流的船隻掛上有“獨流”字樣的旗子,可保全全。獨流船民一試果然一路平安。以後別的地方船民得知,也紛紛效仿,於是這南運河上來往的船隻都掛上了同樣的旗子,成了南運河上一道風景。
桑園換藝練苗刀
任向榮平生與師弟劉玉春關係最好。清朝光緒16年(1891年),二人結伴外出營生。在桑園(今河北吳橋)正趕上當地武術世家的“謝家五虎”設擂訪賢,以武會友。“謝家五虎”兄弟五人,其父為當地武術名家謝玉堂,經營糧行。“謝家五虎”中的老二功夫最高,正在擂台上使一條三節棍,無人能敵,任向榮一看,馬上拿起大桿子上擂比武,交上手後,謝家的老二覺出任向榮是個高手,功夫比自己要強,很高興,趕緊叫停,雙方互相佩服,願交朋友。”五虎“邀二人至家,設宴款待。二人見謝家有種兵器不認得,一問才知是謝家獨傳絕技苗刀,二人表示願學謝家苗刀,謝玉堂提出用苗刀技法換太祖拳,雙方各不保守,互相傳教。任向榮就用太祖門的單提腿換得了謝家秘傳稀有兵器苗刀八趟技法。
桑園換藝之後,任向榮在蚌埠花六十元銀元請高手打造了一把苗刀,帶回獨流,一有時間就練習琢磨。正是秋收時節,晚上任向榮自己在麥場上練習苗刀,越練感覺越好,越有自己的感受體會,練得興起,看到麥場邊一片玉米秸還未收割,心裡一動,那是鄰居張老漢的莊稼,有三畝來地,張老漢兒子早亡,與兒媳、孫子一同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任向榮平日也總幫他們幹些活兒,因缺少勞力莊稼還遲遲未收割,任向榮心想正好來個捎帶腳兒,一個跳步躍入玉米地中,雙手握住苗刀,左撩右抹,前削後掃,仿佛大將置身於萬馬千軍之中,要將來犯之敵乾淨徹底全部消滅,但見身形晃動 苗刀上下翻飛,莊稼排排倒下。天亮時張老漢來到一看,莊稼全都齊刷刷地被割倒,大惑不解,後來有人告訴他可能是任向榮乾的,他找到任向榮問明情況表示感謝,任向榮笑著說,這沒嘛,我是又練功又幹活兒,兩不耽誤。這樣他經過不斷實踐,精心研究,又與師弟劉玉春探討,又研究出後八趟苗刀技法,把太祖門獨流通背拳的風格特點,拖步、擠步、活步、過步等獨特的技法融入到苗刀中。以後謝家武藝失傳,任向榮等所練苗刀便成了全國武林絕活。
藝傳武術營
苗刀自從任、劉二位先師從河北桑園謝家引進到太祖門獨流通背拳中後,主要在本門弟子中傳授。
當時有個獨流人劉乾臣 正在直系北洋軍閥、直隸督軍曹錕 的督軍署里當差,他向曹錕推薦任向榮,說任向榮功夫高超會使一種不常見的兵器—苗刀 ,曹錕一聽說好哇他要真行就讓他上這來吧。1920年,直隸督軍署發公文到靜海縣署,叫任向榮到保定督軍署任武術教習。就這樣,任向榮和師弟劉玉春來到了河北保定教授苗刀。。
當時武術營中有很多滄州籍的武術好手,有的如佟忠義在當時已經成名,都處在年輕力壯之時,對這三位土裡土氣的老頭的功夫也有些懷疑。佟忠義想用手別把任向榮摔倒反被任向榮別住施展不開。因而心悅誠服拜在門下。二人有一段關於武術的論述,現錄於下:
凡久練成之士,均有底功降人,再以拳式為外表,即而美觀又能實用。亦如古之論,兵是將中威,將是兵中膽。誠然余等以韌,以單架,練十年再轉拳法,次兵刃,均能運用。例如佟君,初練摔跤,看跤易,行事難,手端土袋二百餘斤,腳踢大樁,凡二十餘年才練各式,由淺到深,由會到精,由精到絕技,練幾十年方能成名。希後人從基苦練,外則有成就之日矣。
衛兵連兼武術連長 佟忠義
總統府武術隊總教官 任向榮
民國十一年四月合述
返故里苗刀定型
任向榮和劉玉春、張景元等1924年從北京返回獨流後,又有很多人拜師學藝,任向榮都耐心、細緻的傳授,有時也讓早入門的弟子幫自己傳授。
此時,任向榮在自己長期反覆研習苗刀的基礎上,進一步悟出了苗刀的真諦,並根據自己的體會,對前、後八趟苗刀技法加以錘鍊、提高,定型為十二趟苗刀。即具有其他刀法的共同特點,如劈、刺、削、點、撩、掛等,更具刀、槍、劍、棍之長,可一械多用。在練習、運用時要刀身相隨,刀身相合,進退自如,對身形的要求較高,即有“刀如猛虎“剛猛有力的一面,更要有“劍似飛鳳,槍似游龍”輕巧、靈活敏捷的一面。十二趟苗刀即可連起來練習,也可把每一趟刀法或單勢單獨反覆練習。突出實用價值,流傳至今,無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