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任中敏,名訥,字中敏,號二北,生於1897年6月6日,其名與字取自《論語》“
訥於言而敏於行”。任中敏少年聰慧,6歲開始識字,15歲考入常州第五中學,19歲轉入揚州省立八中。1918年夏,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與他一同考入的,有他的揚州同鄉朱自清,以及羅常培、張煦等。
任中敏就讀北大的第三學期,受到詞曲主講教授、曲學大師
吳梅教授的賞識,開始專攻詞曲。1920年夏,24歲的任中敏從北大畢業,先後執教於南京省立第一中學、江蘇第五師範、江蘇第八中學等,1951年任四川大學文學教授。此後,屢遭困厄,長期失去教育學生的資格。生性剛強的他刻苦自礪,不屈不撓地開展學術研究。居住在成都焦家巷一間陰暗狹小的房間裡,他白天背著裝有熱水瓶、舊日曆紙片的背簍往圖書館讀書,晚上整理所抄錄的資料,凌晨時伏案寫作。在中國的學術史上,這是一個相對蕭條的時期,但任中敏卻使它成為其學術生涯的黃金時期。
1955年,任中敏完成並出版了《敦煌曲校錄》和《敦煌曲初探》兩部著作。1962年前,任中敏以“右派”和“歷史反革命”的身份,撰就了《唐戲弄》《教坊記箋訂》《唐聲詩》《優語集》等4部書稿。“文化大革命”毀掉了他的全部手稿,包括篇幅達數百萬字的《唐宋燕樂集成》,但他利用勞動改造的餘暇發憤編著了《敦煌歌辭總編》。這些著作開創了唐代文藝學的研究新領域,創立了“任氏散曲學”,使他成為飲譽海內外的詞曲學大師和近代散曲研究奠基人之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任中敏的學生
蔣南翔恢復工作,出任教育部長,隨後到揚州考察。戴步瀛、童伯璋等從外地趕到揚州,在
揚州師範學院圖書館前見到老同學。當時正是“落實政策”的高潮,他們向蔣南翔反映說:“我們風風雨雨幾十年都過來了,但老師還在四川受苦,希望落葉歸根,完成最後六本著作。”蔣南翔回京後即與時任中宣部部長兼中國社科院院長鬍喬木商量,先將任老調至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研究員作為過渡,然後回揚州。1980年,84歲高齡的任中敏回到闊別40餘年的故鄉,到揚州師範學院任教,自此開始了他學術研究和傳道授業師者生涯的又一段輝煌。
人物年表
1897年(1歲)1897年6月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農曆丁西五月初七日)出生於淮安。原名訥,字中敏,號二北、半塘,以字行世。
1902年(6歲)入私塾。後入淮安西壩集國小。
1909年(13歲)國小畢業。舉家遷回揚州毓賢街牛錄巷。
1912年(16歲)入常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為江蘇省立第五中學)。同班同學有瞿秋白、李子寬(《大公報》創辦人)等。
1915年(19歲)因參與學潮,被開除學籍。是年,娶妻嚴氏淑英。
1916年(20歲)入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至暑假畢業。夏,考入天津北洋大學預科,同期考入的有常州五中畢業生張太雷等。同年,喪父、喪妻。
1917年(21歲)考入北京大學國文學門。同鄉朱自清考入哲學學門,與先生同舍,相處甚密。同班有羅常培、張煦(怡蓀)等。先生志趣在詞曲,受到曲學大師吳梅的賞識。第三學期分專業時,先生選了詞曲專業。
1919年(23歲)參加“五四”運動,圍攻趙家樓,並遭當局拘捕。
1920年(24歲)北大畢業。返鄉任揚州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國文教員。
1921年(25歲)先後在揚州江蘇省立師範第五師範、南京江蘇省立第一中學任教。讀江南圖書館藏書。是年再婚,妻程紉弦。
1922年(26歲)先後任教於上海大學、上海南方大學。
1923年(27歲)轉入復旦大學教詞曲。在滬期間,曾攻讀於商務印書館淵芬樓和東方圖書館。
1924年(28歲)寓蘇州吳梅先生室。盡讀吳梅“奢摩他室”詞曲珍本,受到吳師悉心指教。於散曲研究大有進益。遂摘錄大量資料,並寫學習心得,整理成《讀曲概錄》一稿。後回揚州故居,用3000元銀元廣搜圖書,名書齋為“感紅室”,以紀念原配夫人嚴淑英。又題書齋壁曰“從此讀書寫字”,立志潛心學問。
1925年(29歲)赴廣州,在廣東大學執教一學期。旋應上海民智書局之聘,返滬任該局編輯,又任中原書局編輯。編輯國小語文讀本,並編元曲選本《盪氣迴腸曲》(開明書店出版),署名王悠然。
1926年(30歲)由上海民智書局經理林煥庭介紹加入國民黨,並推薦至南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任出版科科員、科長。
1928年(32歲)胡漢民當選為民國立法院院長,先生任其秘書至1930年。當時同事者有劉蘆隱、王養沖、徐天一、王鏡吾、楊傳毅等。同年,著《革命與腐化》一書,由民智書局發行。
1929年(33歲)與妻程紉弦協定離婚,仍負責贍養。程曾為護士,先生因病住院,住院期間與之相識,生一子名任有愈,而兩女皆早夭。在寧期間與同事王鏡吾之妹王志淵戀愛。時王為上海美專學生。
1930年(34歲)因先生髮表言論揭露抨擊官場腐敗,使胡漢民政治上頗為被動。胡漢民勸其棄政從文,謂其性格耿直,不宜服務政界。先生遂往鎮江執掌省立鎮江中學(時蔣南翔為鎮江中學學生)。同年與王志淵結婚。10月,編著《新曲苑》34種由中華書局出版,署名任二北。二北寓意北宋詞、北曲。
1931年(35歲)編著《散曲叢刊》15種由中華書局出版,內有專著《作詞十法疏正》、《散曲概論》、《曲諧》等,正式提出散曲學的概念。《散曲叢刊》與《新曲苑》廣搜前人曲學研究資料,且有理論建樹,為近代散曲學奠定基礎。先生遂與王國維、吳梅等被尊為近代戲曲研究奠基人。著作《詞曲通義》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著將詞曲合併作比較研究,深受學界重視。
1932年(36歲)在鎮江中學鼓勵支持抗日學潮,並撰文《革命與反革命》,因而開罪省教育廳廳長周佛海,被迫辭職。後往南京棲霞山鄉村師範學校任教並擔任訓育主任。
1934年(38歲)應胡漢民之邀赴廣州創辦仲元中學(鄧仲元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國民黨早期革命家),任教導主任。校長劉蘆隱。
1935年(39歲)在香港加入胡漢民新國民黨。是年8月《詞學研究法》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6年(40歲)胡漢民逝世。先生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
1937年(41歲)於南京棲霞山創辦漢民中學,任教導主任。按此前有創辦漢民學院之議,由孫科、梁寒操、居正等人發起。“七七”事變後,募捐大受影響,不得已而先辦漢民中學,梁寒操為董事長,南京市政府秘書長王漱芳任校長,先生任教導主任。開學七周,淞滬失守,日軍逼近江陰。11月,先生率全校師生西遷,一路艱辛,經豫、鄂、湘、黔諸省,於次年2月抵桂林。擇定於穿山腳下興建校舍,以“志願師”自命。隨後又增設國小部。
1940年(44歲)先生任漢民中學校長,以詹菊農為教導主任。
1941年(45歲)經梁寒操勸說,漢民中學改國立,直屬教育部,時教育部長為陳立夫。先生辦學以嚴明著稱:嚴格管理,嚴格招聘教師,要求學生“嚴正考試,嚴正做人”,律己亦十分嚴格。如獨子任有愈即曾因過失而除名。在桂期間,和梁漱溟(在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唐現之(省立圖書館長)、張爾暄、張建夫、李任仁、柳亞子、陳劭先、尹瘦石等交往甚密。學校亦得到李濟深、黃旭初幫助甚多。先生崇拜孫中山、胡漢民,每逢孫、胡生日、忌日,便舉行展覽、演講會。先生擅篆書,喜自畫印章,曾自署“伯叔之間”(鄧石如字頑伯,趙之謙字捐叔,二人皆晚清篆書大家)
1944年(48歲)日軍逼近桂林。先生率全校師生500餘人避入黔東榕江,抗敵擾、抗洪災、抗飢餓,艱苦卓絕,課業不輟。
1945年(49歲)日本投降。漢中師生安全返校,無一傷亡。因原校舍被日軍焚毀,遂銳意恢復。3年余,擴校園約至27公頃,建教室宿舍28座,辟體育場,建圖書館、大禮堂,購圖書5萬餘冊,儀器設備皆豐,為廣西地區各校之冠,而嚴格管理亦他校所不及。
1946年(50歲)不願參加重新登記註冊,自動脫離國民黨組織。
1948年(52歲)因辦學成績斐然,獲國民黨獎金3000萬元,交公。
1949年(53歲)國民黨遷至廣州。先生赴粵港向孫科、何應欽、朱家驊、杭立武、陳立夫等人要求劃撥教育經費。陳立夫說“已非其時”,孫科只是搪塞;但何應欽給了一筆錢,僑商巨擘胡文虎亦有資助。先生在鄒海濱家會見於右任,於說:“你不乾研究,搞教育可惜了。”其實,先生並沒有停止學術研究,只是出於責任,堅持辦學而已。解放軍南下前夕,先生辭去校長之職,隻身赴重慶。後學校被軍管,改名桂林第一中學,並歡迎先生回校執掌校務。
1950年(54歲)寓居重慶布后街,以攤販為生。後移家至成都焦家巷,乃以賣筍豆、賣字文為生。
1951年(55歲)經西南軍政區統戰部介紹,由西南軍政文教部決定為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4年(58歲)著作《敦煌曲初探》由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出版,署名任二北。
1955年(59歲)參加肅反運動,接受隔離審查半年於濱江樓。著作《敦煌曲校錄》,由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出版。
1956年(60歲)肅反結束,免於刑事處分。
1957年(61歲)被劃為右派分子、歷史反革命分子。
1958年(62歲)著作《唐戲弄》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為迴避政治方而的嫌疑,署名任半塘。“半塘”亦寓意從詞曲研究轉向隋唐五代文藝研究。
1959年(63歲)被判處行政管制兩年,留校控制使用,保留教授職銜,工資待遇不變,但不準上講台。
1960年(64歲)在資料室工作,參加“蘇軾研究資料彙編”。
1961年(65歲)撤銷管制處分。
1962年(66歲)摘除右派分子帽子。同年中華書局出版《教坊記箋訂》。該著是研究唐代音樂文藝的綱領性文獻。在時間上涵蓋初盛唐,伎藝上兼及音樂歌唱舞蹈戲劇百戲,調名則包含敦煌曲的大部分。它全面考證了曲名所反映的史實。系統考察了曲名與各種文藝之間的關係,並深入探討了曲名源流。
1963年(67歲)摘除歷史反革命分子帽子。完成《聲詩三稿》和《優語集》的寫作。
1966年(70歲)“文化大革命”開始。先生受長期衝擊:抄家,批判,取消任課資格,停發工資。一度擺小攤於四川大學門前以示抗議。
1975年(79歲)恢復工作。從事敦煌歌辭蒐集研究。
1978年(82歲)借調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為兼職研究員,居北京鑼鼓巷福祥胡同3號,繼續研究敦煌歌辭,一度欲赴日本蒐集有關研究資料。
1980年(84歲)經教育部蔣南翔部長介紹,回到故鄉揚州,任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詞曲研究室主任、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81年(85歲)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生導師,開始招收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是年不幸跌斷髖骨,臥床數月。修訂《優語集》的基礎上增加自周至近代優伶妙語計355則,有“優語史”之稱。
1982年(86歲)所著《唐聲詩》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著以追溯源流、辨明格調、建立理論的綜合研究方法,探求了唐代詩樂及歌詩狀況,糾正了唐詩研究重文不重聲的偏向。其上編為理論部分,兼表歷史;下編為曲調考證,註明154處詩調之異同。有探明唐人詩歌真相,理清聲詩與漢魏六朝樂府及宋詞元曲之鎖鏈關係的效應,彌補了中國文學藝術史研究的空白。是年,所著《唐戲弄》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出版。該著以充分的史料標舉唐代已經成熟的唐戲說,否定王國維《宋元戲曲考》關於宋以前是“中國戲劇的胚胎時期”、“不具備真正的戲劇形式”的觀點。其特點在於:圍繞戲劇全面考察唐代整個社會文化環境,以“竭澤而漁”的方法廣搜數據,從而得出合乎歷史事實的結論。該著受到學術界普遍推崇,日本學者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文化人類學方面貢獻最大的是任二北的《唐戲弄》。”
1984年(88歲)著作《唐聲詩》獲江蘇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榮譽獎,《唐戲弄》獲首屆全國戲劇理論著作獎榮譽獎。
1985年(89歲)首屆博士生王小盾同學畢業,學位論文題目為《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研究》。答辯委員會由王季思、唐圭璋、王運熙、孫望、龍晦、金啟華及先生組成,王季思為主任。
1986年(90歲)招收第二屆博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元雜劇研究。是年90華誕,友人徐沁君、譚佛雛等教授為之壽。譚佛雛詩云:“巴蜀維揚,九十星霜;半生事業,敲鑼賣糖。”
1987年(91歲)《敦煌歌辭總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著作輯錄敦煌歌辭1300餘首,是迄今搜羅最廣的敦煌歌辭集。
1988年(92歲)擔任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唐戲弄》獲第二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1989年(93歲)招收第三屆博士研究生,專業方向為散曲學研究。
1990年(94歲)合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由蜀書社出版。《敦煌歌辭總編》獲第三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榮譽獎。
1991年(95歲)獲國務院“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政府特殊津貼。《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獲第五屆中國圖書獎榮譽獎,《敦煌歌詞總編》獲全國優秀古籍圖書二等獎。12月7日突發腦溢血,經蘇北人民醫院和南京有關方面專家會診,搶救無效,於13日4時45分逝世。
論著目錄
《散曲之研究》任二北 《東方雜誌》第23卷第7號,第24卷第5、6號1926年4月〜1927年3月
《元名家散曲六種》任二北 上海中原書局1926年
《南宋詞之音譜拍眼考》二北 《東方雜誌》第24卷第12號1927年6月25日
《詞學研究論文集》(1911年〜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元曲三百首》任中敏 上海民智書局1927年,重慶中華書局初版1945年1月、滬再版1947年1月
《詞曲集論四種》任訥 廣州國立廣東大學鉛印本
《曲錄補正》任二北 《國聞周報》
《研究詞集之方法》任二北 《東方雜誌》第25卷第9號1928年5月
《國學方法論叢》(分類篇)台北學人文教出版社1979年10月
《校補“陽春白雪提要”弁言提要》任二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 周刊4卷37期1928年7月
《研究詞樂之意見》任二北 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 周刊4卷39期1928年7月25日
《詞學研究論文集》(1911年〜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革命與腐化》任中敏 上海民智書局1928年
《增訂詞律之商榷》任二北 《東方雜誌》第26卷第1號1929年1月
《詞學論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7月
《詞曲合併研究》任二北 《新民半月刊》第3期1929年8月
《詞曲合併研究概論》任二北 《清華周刊》第32卷第8、9、10期1929年12月
《詞學論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7月
《詞曲通義》任中敏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2月,商務《中國新書月報》第1卷8期1931年、1935年5月第2版
《常州詞派之流變與是非》任二北 《清華中國文學會月刊》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
《盪氣迴腸曲》王悠然(任中敏夫人筆名)上海大江書鋪1931年
《散曲叢刊》十五種任中敏 上海中華書局1931年、台北中華書局1964年4月
《北曲選》任訥 《國風》半月刊3卷4、5、7期,1933年7月10日(按:此為常芸庭所編《三家曲選》之一種)
《詞學研究法》任二北 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1935年8月、重慶商務印書館1943年6月第1版、1944年5月第2版
《新曲苑》三十四種任二北 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
《散曲集叢》(與盧前合作)任中敏 商務印書館1941年
《曲話叢編》(與盧前合作)任中敏 世界書局
《曲選》盧冀野編選 任中敏校 重慶國立編譯館初版1944年5月
《敦煌曲初探》任二北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11月
《唐戲述要》任二北 《文學遺產》增刊第1輯1955年4月
《敦煌曲校錄》任二北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5月,《全唐五代辭彙編》(下冊)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5月、台北盤庚出版社1978年10月
《唐代能有雜劇嗎》任二北 《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1956年第二期
《戲曲、戲弄與戲象》任二北 《戲劇論叢》第1輯1957年
《簡單的幾點說明》任二北 《戲劇論叢》第2輯1957年
《與俞平伯先生商榷李白的〈清平調〉問題》羅蔗園、任二北《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55期1957年5月5日
《唐聲詩之範圍與定義》任二北 《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1957年第3期(總6期)
《駁我國戲劇出於“傀儡戲,影戲”說》任二北 《戲劇論叢》第1輯1958年
《唐戲弄》任半塘 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修訂本1982年
《教坊記箋訂》任二北 中華書局1962年,台北宏業書局1973年1月
《蕭衍、李白“上雲樂”的體和用》任半塘 《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1962年11月
《關於唐曲子問題商榷》任半塘 《文學遺產》1980年第2期
《優語集》任二北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
《敦煌歌辭研究在國外——紀念敦煌學發展六十年》任半塘 《文學評論叢刊》第9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5月
《敦煌學在國內亟待展開第三時期》任半塘 《江海學刊》(南京)1982年第1期(總79期)
《唐聲詩》(上、下)任半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
《敦煌歌辭研究年表》任半塘 《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83)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
《對王國維戲曲理論的簡評》任中敏 《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1期
《敦煌歌辭總編》(三冊)任半塘編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堅決廢除“唐詞”名稱》任半塘 《詞學》第六輯(夏承燾先生紀念特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上下)任半塘、王昆吾編著 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
《竹枝考》(代序)(節錄聲詩格調初稿)任半塘 《歷代竹枝詞》(第1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6月
《感紅室曲存》任中敏著 許建中、楊棟輯考《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任中敏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1930年
散曲總集。收散曲著作15種,有元人選本2種,元人專集4種,明人專集5種,清人總集1種,編者論著3種。編者對各書均寫有提要,校訂訛謬,按譜斷句;有的還附有序跋或評論,於原書的版本、體例及作者生平、藝術表現多所考述。編者論著對散曲理論、歷史發展及作家作品的論述也較允當。有1930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個人軼事
申碩得博,絕無僅有
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我國研究生招生考試開始恢復。1980年,五屆全國人大13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並於1981年1月1日起實施,標誌著學位制度的創立。與此同時,國家開展了首批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及其學科專業的審核批准工作。
揚州師範學院接到通知後,試報中國古代文學碩士點,任中敏教授為碩士生導師。教育部長蔣南翔主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開會討論時,
復旦大學朱東潤教授說:“揚州任老不當博導,我們不好意思當博導。”
北京大學余冠英教授附議:“我也有同感。”最後委員會一致同意,批准揚州師範學院設立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點,這是中國首批文科博士點之一,任中敏先生也成為中國首批博士生導師。憑藉詞曲學、戲曲理論和敦煌學等領域的開拓性研究,早已蜚聲海內外的任中敏先生,已是85歲高齡了!這個意料之外的博士點,為1992年揚州大學合併辦學以來,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作出了奠基性的歷史貢獻。
這可能是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史上一個絕無僅有的例子,也是一段尊崇學術、正本清源的學林佳話,但其背後卻飽含著時移世易、歲月蹉跎的辛酸與無奈。
不要從此君王不早朝
1983年,任中敏的首位博士生
王小盾到校報到,投入先生的門下。任中敏對他要求嚴格,要求他“每年至少工作三百六十天,每天至少工作十二小時”。同時他手書一紙,貼在牆上:“博士研究生到畢業時必須遵守部頒標準,能於拿出學術研究上的某一種創造性的成果。”以此提示學生:要抓緊時間,養成緊張讀書的習慣。
學校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逸聞,有一年,王小盾的愛人來看他,任先生破例允許王小盾第二天可以推遲一個小時上課。次日,他在家等到7點半,王小盾還沒有來,他就拄著拐杖,到王小盾的宿舍前敲擊窗戶,朗聲喊道:“不要從此君王不早朝!”
2017年任中敏先生誕辰120周年,學校舉辦學術論壇,王小盾教授在大會發言裡深情回憶:“他本人就是用小跑的步伐度過一生的,我必須適應他的生活節奏。另外,他已經87歲了,生命留給他的時間並不確定,所以他有強烈的緊迫感。實際上,他讓我每天早晨陪他散步,也出於這種緊迫感。他的本意是:每天給我一次鞭策,使我不至於成為宰予。”
抬得起頭,過得了江
據王小盾回憶,任先生有兩句話經常掛在嘴邊,一句是“不能抬不起頭,過不了江”,敦誡學生勤勉奮學,另一句是:“揚州人不是豆腐。”“任先生用這兩句話告訴我,揚州師範學院培養的博士生,其水平決不能低於上海(
復旦大學和
華東師範大學)、南京(
南京大學和
南京師範大學)。”王小盾記敘道,“這反映了任先生的自我要求,也反映了任先生的一個指導思想:要讓學生永遠有提升的空間。”
晚年的任中敏,常常在揚州師範學院拄著拐杖,鏗鏘有力地說:“揚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頭,過得了江!”傳遞一位極真實極傳統的國學大師及教育家的疾言厲色。也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中國學者,開啟並奠定了中國散曲學、中國唐代文藝學。他的煌煌巨著《唐戲弄》被海外漢學界稱為中國在文化人類學研究的典範之作。
九十歲時,任中敏先生題贈《揚州師院報》一幅行書:“在信賴環境,追隨大流的前進中,我們每人再爭取自覺自動,以蔚成揚州原是全國文化名城之一的榮譽!”如此的胸懷與大器,溫和而激勵,平易而篤定。這種充滿積極能量的溫情話語,與他“揚州人不是豆腐,抬得起頭,過得了江”的黃鐘大呂不同,卻在精神上一以貫通。
任中敏晚年時期,學校為搶救、傳揚他的學術,先後為他配備了多名助手。20世紀80年代後期,揚州師範學院成立以他為名譽所長的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所,成為他的集體助手。當他以90歲高齡招收第二屆博士生
季國平時,成立了以任中敏為組長,李坦、胡忌為副組長的博士生指導小組。他招收的第三屆博士生
李昌集,則由徐沁君、謝伯陽兩位教授協助指導。
任教之餘,任中敏對《
敦煌歌辭總編》進行了細緻的編校和補訂,1987年他90歲那年,這部煌煌巨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慶祝會上,任中敏回憶30餘年來撰著《唐藝發微》的經過,風趣地說:“我這後輩子就是乾的敲鑼賣糖!”在場的著名文藝理論家
譚佛雛教授即興在簽名簿上留言:“巴蜀維揚,九十星霜;半生事業,敲鑼賣糖。”任老閱後大喜,請書法家書寫成條幅懸掛於客廳最顯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