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譯者 著者梁華龍 王振亮 書號978-7-5091-8515-5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 書代號509185155 所屬類別中醫理論 責任編輯秦速勵 於 哲 | 印張33.25 字數922 頁數521 開本16開 精裝 版次1 |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張仲景學術研究大成叢書》治法方藥卷,對《傷寒雜病論》中疾病治療法則、具體治法、病證辨治原則、方劑套用、藥物配伍規律、煎服護理方法、方藥用量等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在綜合論述歷代研究仲景治法方藥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作者的看法。本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是研究中醫學尤其是研究中醫診療方法的必讀之書,也是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的必備參考書
目錄
第1章 治療原則
第一節 陰陽自和
第二節 扶陽氣存陰液
第三節 扶正與祛邪
第四節 三因制宜
一、因人制宜
二、因時制宜
三、因地制宜
第五節 因勢利導
一、病之起始,可刺而已
二、其盛,可待衰而已
三、其高者,因而越之
四、其下者,引而竭之
五、邪在皮毛,汗出發之
六、中滿者,瀉之於內
七、其實者,散而瀉之
第六節 表里先後緩急
一、表里同病,里證不重,先表后里
二、表里同病,里證重急,先里後表
三、表里同病,相對均衡,表里同治
四、病有標本,勢有緩急,治分先後
第七節 臟腑補瀉
一、“攻”字型現了以瀉為主的雜病治則
二、以肝虛之治全面展示雜病治則
三、發病“三條”昭示雜病多源於外邪
四、內生之邪促成雜病以瀉為主
五、方劑作用體現了以“瀉”為主
六、臟腑之病均可“瀉”
七、特殊瀉法昭示後學
八、不忽視臟腑病之補
第八節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瘥後防復
第九節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第十節 逆治(正治)與從治(反治)
第十一節 各隨其所得而治
第十二節 隨證治之
第2章 病證辨治
第一節 六經辨治
一、太陽病辨治
二、陽明病辨治
三、少陽病辨治
四、太陰病辨治
五、少陰病辨治
六、厥陰病辨治
七、合併病辨治
八、直中病辨治
九、隨經病辨治
第二節 臟腑辨治
一、肝病辨治
二、心病辨治
三、脾病辨治
四、肺病辨治
五、腎病辨治
六、胃病辨治
七、大腸病辨治
八、膀胱病辨治
九、多臟腑病辨治
第3章 治法匯析
第一節 解表法
一、發汗解表
二、表里雙解
三、扶正解表
第二節 清熱法
一、清宣膈熱
二、清陽明胃熱
三、清臟腑熱
四、清熱解毒
第三節 和解法
一、和解少陽
二、調和肝脾
三、調和腸胃
第四節 通下法
一、通腑瀉熱
二、溫下寒實
三、潤腸通下
四、通瘀破結
第五節 利水祛濕法
一、辛溫散寒除濕
二、清熱利濕
三、利水滲濕
四、溫化水濕
第六節 溫里法
一、溫中祛寒
二、溫通心陽
三、溫通胸陽
四、溫經散寒
五、回陽救逆
第七節 逐水法
一、攻逐水飲
二、攻逐水飲,相反相成
三、分消水飲,導邪下行
四、溫化蠲飲,苦寒瀉熱
五、瀉熱逐水破結
六、瀉熱逐水,峻藥緩攻
七、逐水清熱,軟堅散結
八、溫寒逐水,滌痰破結
九、瀉肺逐水
第八節 補益法
一、補陽
二、補陰
三、陰陽雙補
第九節 祛痰法
一、燥濕化痰
二、清熱化痰
三、溫化寒痰
四、利竅滌痰
第十節 理血法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一節 固澀法
一、澀腸固脫止利
二、溫中固脫止利
三、斂肺澀腸,止利固脫
第十二節 涌吐法
第十三節 針灸、外治
一、針刺法
二、灸法
三、外治法
第十四節 其他治法
一、寒溫並用,安蛔止痛
二、殺蟲補虛
三、發越郁陽,清上溫下
四、甘平和胃,安蛔止痛
五、破滯除痹,排膿補虛
六、解毒排膿,調和營衛
七、祛痰截瘧
八、通陽散結,調和陰陽
九、去濕散水
第十五節 對疾病具體治法的體現
一、治療喘證17法
二、治療痹證12法
三、治療失眠症7法
四、治療泄瀉18法
五、治療嘔吐13法
第4章 用藥法
第一節 類方配伍法
一、桂枝劑配伍
二、麻黃劑配伍
三、葛根劑配伍
四、桂枝附子劑配伍
五、五苓劑配伍
六、抵當劑配伍
七、陷胸劑配伍
八、瀉心劑配伍
九、白虎劑配伍
十、承氣劑配伍
十一、梔子豉劑配伍
十二、茵陳蒿劑配伍
十三、柴胡劑配伍
十四、黃芩劑配伍
十五、理中劑配伍
十六、四逆劑配伍
十七、附子劑配伍
十八、茯苓劑配伍
十九、瓜蔞劑配伍
二十、半夏劑配伍
二十一、烏頭劑配伍
二十二、百合劑配伍
二十三、桔梗劑配伍
二十四、當歸劑配伍
二十五、防己劑配伍
二十六、白頭翁劑配伍
二十七、橘皮劑配伍
二十八、鱉甲劑配伍
二十九、滑石劑配伍
三十、礬石劑配伍
三十一、大棗劑配伍
三十二、枳實劑配伍
三十三、蜀漆劑配伍
三十四、烏梅劑配伍
第二節 性味配伍法
一、辛甘化陽
二、辛開苦降
三、辛散酸收
四、酸甘化陰
五、酸苦涌泄
六、甘淡利濕
七、甘補苦瀉
八、鹹寒反佐
九、寒熱並用
第三節 相反相成
一、寒熱並用
二、升降相因
三、補瀉兼施
四、斂散結合
五、剛柔相濟
第四節 五臟相關治法
一、肺虛健脾法
二、肺病治肝法
三、心病調肺法
四、心病調脾法
五、心病調腎法
六、脾病調肝法
七、肝病調脾法
第五節 煎服法
一、煎藥法
二、服藥法
第5章 護理與食療
一、病情觀察
二、生活起居護理
三、情志護理
四、飲食護理與食忌
五、根據病情變化推斷疾病預後
第一節 陰陽自和
第二節 扶陽氣存陰液
第三節 扶正與祛邪
第四節 三因制宜
一、因人制宜
二、因時制宜
三、因地制宜
第五節 因勢利導
一、病之起始,可刺而已
二、其盛,可待衰而已
三、其高者,因而越之
四、其下者,引而竭之
五、邪在皮毛,汗出發之
六、中滿者,瀉之於內
七、其實者,散而瀉之
第六節 表里先後緩急
一、表里同病,里證不重,先表后里
二、表里同病,里證重急,先里後表
三、表里同病,相對均衡,表里同治
四、病有標本,勢有緩急,治分先後
第七節 臟腑補瀉
一、“攻”字型現了以瀉為主的雜病治則
二、以肝虛之治全面展示雜病治則
三、發病“三條”昭示雜病多源於外邪
四、內生之邪促成雜病以瀉為主
五、方劑作用體現了以“瀉”為主
六、臟腑之病均可“瀉”
七、特殊瀉法昭示後學
八、不忽視臟腑病之補
第八節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變
三、瘥後防復
第九節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第十節 逆治(正治)與從治(反治)
第十一節 各隨其所得而治
第十二節 隨證治之
第2章 病證辨治
第一節 六經辨治
一、太陽病辨治
二、陽明病辨治
三、少陽病辨治
四、太陰病辨治
五、少陰病辨治
六、厥陰病辨治
七、合併病辨治
八、直中病辨治
九、隨經病辨治
第二節 臟腑辨治
一、肝病辨治
二、心病辨治
三、脾病辨治
四、肺病辨治
五、腎病辨治
六、胃病辨治
七、大腸病辨治
八、膀胱病辨治
九、多臟腑病辨治
第3章 治法匯析
第一節 解表法
一、發汗解表
二、表里雙解
三、扶正解表
第二節 清熱法
一、清宣膈熱
二、清陽明胃熱
三、清臟腑熱
四、清熱解毒
第三節 和解法
一、和解少陽
二、調和肝脾
三、調和腸胃
第四節 通下法
一、通腑瀉熱
二、溫下寒實
三、潤腸通下
四、通瘀破結
第五節 利水祛濕法
一、辛溫散寒除濕
二、清熱利濕
三、利水滲濕
四、溫化水濕
第六節 溫里法
一、溫中祛寒
二、溫通心陽
三、溫通胸陽
四、溫經散寒
五、回陽救逆
第七節 逐水法
一、攻逐水飲
二、攻逐水飲,相反相成
三、分消水飲,導邪下行
四、溫化蠲飲,苦寒瀉熱
五、瀉熱逐水破結
六、瀉熱逐水,峻藥緩攻
七、逐水清熱,軟堅散結
八、溫寒逐水,滌痰破結
九、瀉肺逐水
第八節 補益法
一、補陽
二、補陰
三、陰陽雙補
第九節 祛痰法
一、燥濕化痰
二、清熱化痰
三、溫化寒痰
四、利竅滌痰
第十節 理血法
一、活血祛瘀
二、止血
第十一節 固澀法
一、澀腸固脫止利
二、溫中固脫止利
三、斂肺澀腸,止利固脫
第十二節 涌吐法
第十三節 針灸、外治
一、針刺法
二、灸法
三、外治法
第十四節 其他治法
一、寒溫並用,安蛔止痛
二、殺蟲補虛
三、發越郁陽,清上溫下
四、甘平和胃,安蛔止痛
五、破滯除痹,排膿補虛
六、解毒排膿,調和營衛
七、祛痰截瘧
八、通陽散結,調和陰陽
九、去濕散水
第十五節 對疾病具體治法的體現
一、治療喘證17法
二、治療痹證12法
三、治療失眠症7法
四、治療泄瀉18法
五、治療嘔吐13法
第4章 用藥法
第一節 類方配伍法
一、桂枝劑配伍
二、麻黃劑配伍
三、葛根劑配伍
四、桂枝附子劑配伍
五、五苓劑配伍
六、抵當劑配伍
七、陷胸劑配伍
八、瀉心劑配伍
九、白虎劑配伍
十、承氣劑配伍
十一、梔子豉劑配伍
十二、茵陳蒿劑配伍
十三、柴胡劑配伍
十四、黃芩劑配伍
十五、理中劑配伍
十六、四逆劑配伍
十七、附子劑配伍
十八、茯苓劑配伍
十九、瓜蔞劑配伍
二十、半夏劑配伍
二十一、烏頭劑配伍
二十二、百合劑配伍
二十三、桔梗劑配伍
二十四、當歸劑配伍
二十五、防己劑配伍
二十六、白頭翁劑配伍
二十七、橘皮劑配伍
二十八、鱉甲劑配伍
二十九、滑石劑配伍
三十、礬石劑配伍
三十一、大棗劑配伍
三十二、枳實劑配伍
三十三、蜀漆劑配伍
三十四、烏梅劑配伍
第二節 性味配伍法
一、辛甘化陽
二、辛開苦降
三、辛散酸收
四、酸甘化陰
五、酸苦涌泄
六、甘淡利濕
七、甘補苦瀉
八、鹹寒反佐
九、寒熱並用
第三節 相反相成
一、寒熱並用
二、升降相因
三、補瀉兼施
四、斂散結合
五、剛柔相濟
第四節 五臟相關治法
一、肺虛健脾法
二、肺病治肝法
三、心病調肺法
四、心病調脾法
五、心病調腎法
六、脾病調肝法
七、肝病調脾法
第五節 煎服法
一、煎藥法
二、服藥法
第5章 護理與食療
一、病情觀察
二、生活起居護理
三、情志護理
四、飲食護理與食忌
五、根據病情變化推斷疾病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