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譯者 著者梁華龍 王振亮 書號978-7-5091-8956-6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 書代號509189566 所屬類別中醫理論 責任編輯秦速勵 於 哲 | 印張37 字數1028 頁數579 開本16開 精裝 版次1 |
內容簡介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理論聯繫實際的醫學巨著,開創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並以其科學性、實用性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作為《張仲景學術研究大成叢書》第一卷,對《傷寒雜病論》理論體系的形成、學術淵源、學術特點、學術成就、發展軌跡等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論述,在綜論歷代對張仲景學術體系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作者對具體問題的看法,資料翔實,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本書是研究中醫學的必讀之書,也是中醫教學、科研、臨床的必備參考書。
目錄
緒論
第1章 《傷寒雜病論》形成的基礎和學術特點
第一節 《傷寒雜病論》形成的學術基礎
一、醫經家以陰陽術數為理論的臟腑經絡系統
二、經方家“以病統方,方先於藥”
第二節 《傷寒雜病論》是對漢前醫學成就的總結
一、發揮《黃帝內經》中的醫學理論
二、廣泛吸收《難經》的學術思想
三、運用與發展《神農本草經》藥物學理論
四、論廣《湯液經》
五、融合醫經家、經方家為醫方之學
第三節 傷寒是外感熱病的總稱
一、《素問》《靈樞》稱外感熱病為“熱病”
二、《難經》“傷寒有五”確立了廣義傷寒的概念
三、《傷寒雜病論》增加了傷寒的種類
第四節 《傷寒論》三陰三陽是漢末的經脈學
一、經絡學說形成與漢末經絡學的特點
二、《傷寒論》《金匱》中反映的漢末經絡學特點
第五節 《金匱》重辨內外的診治體系
一、《金匱》“三條”是以內外為病位分析疾病的總綱
二、內外病位與汗吐下三法相應
第六節 將治未病從預防原則發展為臨床診治原則
一、《金匱》“治未病”理論的四層含義
二、治未病作為診治原則在《金匱》中的套用
三、基於治未病的《金匱》方劑結構分析
第2章 晉唐時期,作為方書整理傳抄的
《傷寒雜病論》
第一節 與熱病並稱的廣義傷寒
一、王叔和:傷寒之中混有熱病
二、葛洪:傷寒、時行、瘟疫,三名同一種耳
三、陳延之:駁葛洪“三名同一”說
四、巢元方:溫病、疫癘統於傷寒
五、孫思邈:傷寒、熱病是一樣的疾病
六、王燾:八家九家,俱為傷寒
七、丹波康賴
第二節 方劑的積累與汗、吐、下三法分類法
一、王叔和:尊華佗,重汗、吐、下三法
二、葛洪:論“一藥盡治”“備急”之用
三、孫思邈:三法分類,論傷寒不出“三方”
第三節 尊《熱論》“日傳一經”“按日列方”
一、巢元方:演繹溫病,比附“日傳一經”
二、孫思邈:“以方類證”,六經劃分與後世不同
三、王燾、丹波康賴:尊《諸病源候論》,按病日列方
第四節 前《金匱》時代雜病診治的方書競著
一、深師:立新方,療雜病
二、陳延之:增損舊方,以療新疾
三、謝士泰:以理法羽翼方劑,辨臟腑指導治療
四、姚僧垣:搜采奇異,參校徵效
五、孫思邈:唐以前雜病治療的大總結
第3章 宋金元時期,廣義傷寒學引導的
雜病的醫學轉型
第一節 《傷寒論》研究概況
一、以整理為主的著作
二、以補充為主的著作
三、以註解為主的著作
第二節 廣義傷寒學的興盛
一、龐安時:邪伏少陰,諸溫皆屬於傷寒
二、朱肱:為多種外感病正名
三、郭雍:發於春季皆溫病
四、劉完素:傷寒就是熱病
五、王好古:傷寒邪氣可從鼻息而入
第三節 辛涼解表法的探索套用
一、韓祗和:傷寒乃郁陽為病,治用辛涼
解表法
二、龐安時:辛溫發汗加涼藥
三、朱肱:補充了世俗常用方劑
四、郭雍:論慎用麻桂辛溫解表,亦別具慧眼
五、劉完素:傷寒即是熱病,治法多施辛涼
六、張從正:“亂世”當用辛涼
第四節 六經辨證的建立
一、韓祗和:仲景論中諸方為“治三陰病之良法”
二、龐安時:首先稱提三陰三陽證
三、朱肱:倡《傷寒論》六經為足六經說
四、郭雍:對“日傳一經”的“常”“變”分析
五、劉完素:“六經皆熱”,傳手亦傳足說
六、王好古:主張“太陽六傳”
第五節 廣義傷寒學中八綱辨證的確立
一、朱肱:突出表里陰陽
二、許叔微:重辨表里虛實
三、尚從善:最早將陰陽表里寒熱虛實聯繫
第六節 雜病的學術爭鳴與醫學轉型
一、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河間之學
和易水之學爭”及新範式第一個層次的推廣
二、朱震亨:“丹溪之學與宣和《局方》之
學爭”及新範式第二個層次的推廣
第4章 明代,興盛的雜病理論下的狹義
傷寒學與廣義傷寒學
第一節 雜病理論的興盛與《金匱》研究的隱潛
一、雜病理論的興盛發展
二、《金匱》研究的隱潛
第二節 《傷寒論》為狹義傷寒學說的提出與影響
一、王履:提出《傷寒論》為狹義傷寒學說
二、陶華:認為麻桂湯“不與過時之溫暑設”
三、萬全:認為疫病“不可作傷寒正治”
四、方有執:提出錯簡學和《傷寒論》
“所論不啻傷寒”
五、吳有性:著成《瘟疫論》
第三節 臨床上普遍套用的廣義傷寒學
一、陶華:精於臨床
二、萬全:繼承河間六經氣化說
三、李時珍:新釋六經、探本求源
四、戈維城:重視傷寒夾證
五、繆希雍:擅用石膏
六、王肯堂:揭示傷寒病動態傳變規律
七、張介賓:治夾虛傷寒
第5章 清代早中期,作為百病經典的
《傷寒論》《金匱要略》
第一節 百病《傷寒論》學的興起
一、喻昌:“三綱鼎立”重訂《傷寒論》
二、史以甲:闡揚“三綱鼎立”,推重成氏釋方
三、舒詔:百雜病要皆不出六經之外
四、程應旄:《傷寒論》本為“懲書”“教
人合雜病上去辨”
五、張遂辰:注釋尊仲景、發揮崇朱肱
六、張志聰:“匯節分章”,闡發六經氣化說
七、柯琴:陰陽為六經病總綱、《傷寒論》
為百病立法
八、張璐:學習前人,擇善而從
九、周揚俊:三綱尊方、喻,病發陰陽為
六經總綱
十、錢潢:以法類證,倡“陰陽發病六經統論”
十一、張錫駒:《傷寒論》為百病全書,
治傷寒關鍵在傳經
十二、秦之楨:結合臨床,以症類證
十三、吳人駒:八法類證,不顧六經
十四、尤怡:群珠在貫,六經以治法綱、
以湯證為目
十五、沈明宗:括燥濕於寒傷營,春夏
溫熱賅於風傷衛
十六、吳謙:崇方、喻說,重“改、補、刪、移”
十七、徐大椿:《傷寒論》“非仲景依經立
方之書,乃救誤之書”
十八、黃玉路:主六經氣化學說,駁“傳
經為熱”
十九、沈金鰲:循柯琴六經,重編排發明
仲景之旨
二十、陳念祖:崇奉“錢塘二張”,推崇三
陰三陽六經氣化
二十一、包誠:用表格歸納六經,有功於後學
第二節 從廣義傷寒學到溫病學
一、喻昌:仲景治溫,“法度俱錯出於傷
耳”
二、史以甲:闡述廣義傷寒,補充仲景理
法方藥的不足
三、張鶴騰:今之寒暑並重,而暑為尤劇
四、柯琴:六經縱橫學說啟發三焦辨證
五、張璐:寒溫分論,採摭眾家
六、葉桂:創立衛氣營血辨證,溫病證治
體系獨立
第三節 聖典化的《金匱》
一、喻昌:為醫門定法律
二、張志聰:注重臟腑經氣學說
三、徐彬:重《內經》《難經》,博引各家學說
四、張璐:以《張氏醫通》著名
五、魏荔彤:以《內經》《周易》闡述《金匱》
六、尤怡:篤嗜古方
七、吳謙:重訂編次,突出綱領
八、徐大椿:針砭時弊,發皇古義
九、黃玉路:諸子百家詮釋《金匱》
十、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的作者
十一、陳念祖:尊經崇古
十二、費伯雄:強調醫歸醇正的臨床家
第6章 晚清近代時期,廣義傷寒學的復
興與中西醫匯通
第一節 廣義傷寒學的復興
一、吳貞、章楠:以採擷溫病學說見長
二、俞肇源:通俗傷寒派的集大成者及
其“紹派傷寒”
三、陸懋修:恪守《傷寒論》
四、惲樹鈺:力斥三焦學說
五、章巨膺:視《傷寒論》為治溫正途
六、祝味菊:重視扶陽,倡五段論
七、謝誦穆:欲廢葉吳學說
八、費伯雄:強調醫歸醇正的臨床家
第二節 《傷寒論》《金匱》研究的中西匯通
一、唐宗海:提出“中西醫匯通”口號的第一人
二、陳伯壇:精於《傷寒論》《金匱》
三、曹家達:強調經驗,以西醫知識注釋
《傷寒論》
四、張錫純:“衷中參西”的《傷寒論講義》
五、惲樹鈺:西方科學不是唯一之途徑,
東方醫學自有立腳點
六、陸淵雷:倡導“國醫”“科學化”
七、羅文杰:提出“新中醫”的概念
八、余無言:善采中西之長,以匯通中西為己任
第7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仲景
學術體系研究現狀
第一節 傷寒學派的提出與發展
一、任應秋:傷寒流派理論的提出
二、丁光迪:傷寒學說淵源與發展
第二節 研習《傷寒雜病論》方法論
一、關於加強中醫院校《傷寒論》教學的建議
二、任應秋:談《傷寒雜病論》的學習法
三、李克紹:談《傷寒論》教學
四、何任:讀仲景書要經注並參
五、吳考槃:評價《傷寒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