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沖板塊

仰沖板塊

仰沖板塊(obducting plate,ascending plate)又稱上沖板塊(overriding plate)。洋殼板塊上沖於大陸殼或過渡型地殼之上的過程稱為仰沖作用,其中仰沖的洋殼板塊為仰沖板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仰沖板塊
  • 外文名:obducting plate
  • 學科:構造地質學
  • 又稱:上沖板塊
  • 形成:仰沖作用
  • 性質:構造侵位
特徵,形成機制,實例,

特徵

仰沖板塊是指兩個板塊相遇時,仰衝到另一板塊上面的板塊。一般指仰衝到大陸地殼和過渡型地殼之上的海洋板塊,往往是小板塊。它是縫合帶蛇綠岩構造侵位的一種方式。這說明密度大的洋殼並不限於發生俯衝,還可能出現仰沖。洋殼的仰沖板塊一般是中、小型板塊。

形成機制

當作相反方向運動的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遇的時候,由於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板塊下部的地幔對流,再加上兩個板塊的高度和密度的不一致,通常總是地形低的、密度大的大洋板塊向地形高的、密度小的大陸板塊之下俯衝。大洋板塊在向大陸板塊之下俯衝的過程中,俯衝板片的大部分物質向下運移、熔融,被地幔回收;少量物質因構造侵位而逆沖於仰沖板塊之上。逆沖斷裂面的傾斜方向可以與大洋板塊的俯衝方向相反,前者在上面或淺部,後者在下面或深部。當洋殼消減完畢,兩個大陸殼相碰撞的時候,由於大陸的浮力和對其下鐵鎂質和超鐵鎂質岩石的拖曳力,俯衝作用逐漸減弱,以至停止,代之而起的是上部大陸殼之間的擠壓作用的逐步加強。
由此可見,大陸一大陸板塊間的碰撞一擠壓作用是由大洋一大陸板塊間的俯衝作用發展演化而來的。大陸一大陸板塊的碰撞界線,即地縫合線附近,不僅保留有由板塊俯衝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質體,而且還具有本身的特點:地震分布較分散,主要是淺震、缺深震、中震震源深度也偏小;岩漿活動大大減弱,缺少火山岩,只有少量壓熔成因的中一酸性小型侵入體;大陸殼受到壓縮,造陸作用不是表現為側向增長,而是表現為陸殼增厚。更重要的是,從大陸一大陸碰撞開始,由於俯衝作用逐漸減弱或停止,兩個大陸邊緣沉積物的褶皺抬高,在水平擠壓力逐漸積累增強的情況下,俯衝板塊可能牽就原先形成的逆沖斷面或新生斷面向上仰沖,即板塊的俯衝作用轉化為仰沖作用。

實例

印度板塊作為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就屬於典型的仰沖板塊。有關研究證據表明,印度板塊在古陸沒有分裂時,曾位於靠近南極處,它沿著南傾的本尼奧夫帶在寬度大於5000公里的特提斯洋殼上向北“漂移”,我們稱之為印度板塊的仰沖。在收斂板塊邊界附近的板塊運動和優地槽的發生髮展是因果關係。在晚三迭世,印度板塊北緣就有優地槽的發育,這時印度板塊就開始向北仰沖。到了始新世,兩板塊發生碰撞,仰沖運動基本結束,而代之以剛性的印度地塊對柔性的歐亞地塊南緣的推擠。所以,印度板塊的仰沖僅限於晚三疊世岡瓦納古陸分裂至始新世發生大陸碰撞為止的在特提斯洋殼上的運動。如果從相對運動的角度來看,說特提斯洋殼俯衝(或稱消亡)在印度板塊之下亦未嘗不可。由於印度地塊是個穩定構造單元,岩漿未能到達地表,因此沒有形成火山島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