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廣西羅城縣石門村調查

仫佬族:廣西羅城縣石門村調查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仫佬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難語、侗語非常接近。由於仫佬族人民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辭彙,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仫佬族山鄉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仫佬山鄉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排,水似綢緞,素有“小桂林”之稱。

基本介紹

  • 書名:仫佬族:廣西羅城縣石門村調查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348頁
  • 開本:32
  • 作者:章立明 俸代瑜
  • 出版日期:200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688669
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概況與歷史
第一節 田心屯的基本狀況
一、仫佬族的聚居屯
二、田心屯的區位優勢
三、田心屯的基礎設施
第二節 田心屯的歷史沿革
一、行政沿革
二、田心屯的由來
第三節 仫佬族族稱與田心屯房族
一、仫佬族的族稱
二、田心屯的吳氏房族

第二章 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地質地貌
一、岩溶峰林谷地
二、溶洞
第二節 氣候
一、日照時間
二、平均氣溫
三、降水量
第三節 土壤
一、成土母質
二、土壤類型
第四節 植被群落與生物資源
一、草場
二、動植物資源
三、藥用植物

第三章 人口
第一節 田心屯的房族歷史
一、房族構成
二、房族遷移
第二節 田心屯的性別狀況
一、性別偏好
二、兩性地位
第三節 田心屯的年齡結構
一、1981年的年齡分層
二、2003年的年齡分層
第四節 田心屯的職業結構
一、以農為主,種養結合
二、外出工作與在外打工
三、政府救助,家庭助養
第五節 田心屯的婚姻狀況
一、同屯不同房族通婚
二、招婿上門
三、婚後居住模式
四、初婚年齡
第六節 田心屯的家庭結構
一、家庭人口
二、家庭類型
三、家庭代際結構
四、老人贍養
第七節 田心屯人口的出生與死亡
一、出生狀況
二、死亡狀況
第八節 田心屯的人口流動
一、常住人口狀況
二、2003年的流動人口狀況
第九節 石門村的計畫生育
第十節 田心屯的人口素質
一、身體素質
二、文化素質

第四章 經濟
第一節 田心屯經濟發展概況
一、概況
二、與周圍村屯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
三、田心屯的土地承包情況
四、耕地開發歷史及其質量
第二節 農業
一、農作物
二、種桑養蠶
三、農具
四、農事安排
五、農耕技術
第三節 林業
一、概況
二、承包山場
第四節 畜牧業
一、養豬
二、養牛
三、養馬
四、其他養殖
第五節 田心屯的經濟發展規劃
一、三級聯創
二、石門村人均收入增加200元目標規劃及措施

第五章 社會結構和組織
第一節 仫佬族吳姓群體及其源流
一、吳姓群體
二、吳姓群體的源流
第二節 田心屯的吳姓源流
一、20世紀50-60年代的調查結論
二、2003年的調查結果
第三節 村屯組織
一、黨支部
二、村民委員會
三、治保會
四、調解會
五、婦女主任
六、民兵營
七、團支部
八、村民小組
第四節 從不同的經濟因素劃分的群體

第六章 婚姻家庭
第七章 法律
第八章 語言與藝術
第九章 風俗習慣
第十章 生活方式
第十一章 科技與衛生
第十二章 宗教
後記

文摘

由建華公為始起,至今約近四百年之際,發展其數約二百戶有餘。有遷往宜山各地的,有宜山鎮、烏龜嘴、白山背、社吉村、龍安、龍元、張村、白面等地,天河的某地,馬場的槁崗、果坳、沖吳等地,沖押(芽)、懷香屯等地。按一戶五人計算,約發展至一千餘人。
上述情節,大部分是以古碑及口傳為主要題材。其次是調查研究以及對照一些有關文字記載編寫而成的。于衡州府是今日之衡陽,吾祖起遷之朝代和年份加補充,公元等一些細節問題,都是經過調查研究所補述的。
木而有本、水者有源,而後枝葉茂大長存,而後流溢廣遠。吾祖吾宗,乃為吾代之根本生源。人生於世,無論處於何時何地,何富何貧,無分時代怎樣變換,只要人之而在,總須紀念不忘。為孝繼承,為順所忠,方為人上之人也。絕不可違順棄孝,把有功有福於吾之祖先及親生骨肉全都拋下深淵闊海。若是如此,點之如滴,實於可罵。無孝之徒,不知生前世後之畜生,無人之道也。
今人大破迷信,無信於鬼神之類,理所之該。破舊風俗,是時代之變換。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零年,此二年中,我國掀起一次大規模的大躍進運動。要求一切事物都要特大躍進。在很短時間內,要超過世界上一切文明大國的先進水平。也曾破過迷信,曾把祖宗堂上之紀念紙位撕下,把香爐摘下。言這就是時代先進事物對人之要求和改造。但運動一過,人們又自動地把紙位及香爐重新安上香火堂。

後記

按照雲南大學中國民族村寨調查領導小組的安排,我們仫佬族調查組一行7人,於2004年7月2l至8月19日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地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石門村田心屯進行了為期30天的田野調查,在調查過程中,雙方組員分工明確,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並同期完成了這份調查材料。
調查材料的撰稿人分工情況如下:
章立明(雲南大學方組長,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
前言、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後記
俸代瑜(廣西壯族自治區合作方組長,廣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四章、第五章
盧敏飛(廣西壯族自治區合作方組員,廣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員)
第六章、第十二章
吳大倫(廣西壯族自治區合作方組員,廣西南寧市江南區教育局幹部)

序言

1956年~1958年,國家有關部門在全國組織進行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蒐集到上千萬字的資料,撰寫出少數民族簡史、簡志和自治地方概況三套叢書的書稿,整理調查資料300餘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編寫了“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即《中國少數民族》、《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叢書》、《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書》)。這次調查為黨和政府制定社會主義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針,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主改革和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開創了我國進行大規模少數民族調查的先河,為民族研究蒐集與積累了大量彌足珍貴的資料。時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開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據,是民族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和反覆引述的基礎材料。
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各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的形勢和任務面前,無論是進行決策的黨政部門,還是進行理論研究的學術界,要深入進行民族調查的願望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各級黨委、政府迫切需要系統地了解少數民族發展變化的現狀,深入探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地把握少數民族發展的趨勢,以制定出適合於各少數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民族政策和發展規劃。
如何在新的時期開展民族調查,以獲得開拓性的成果,這就不能囿於傳統的民族調查方式,而必須有新的觀念、新的方式。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說,分化與整合,是當代學術研究發展的兩大趨勢。一方面,各個學科的發展呈現出日益分化的趨勢,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另一方面,又呈現出學科之間的整合趨勢,各個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其界限越來越模糊,跨學科研究與交叉學科不斷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