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陽春登荊山行

《代陽春登荊山行》是南北朝詩人鮑照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首擬樂府詩,也是一首出色的山水詩,以美麗的山水風景,反襯詩人不得志的無可奈何的悽苦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代陽春登荊山行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鮑照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旦登荊山頭,崎嶇道難游。
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
極眺入雲表,窮目盡帝州
方都列萬室,層城帶高樓。
奕奕朱軒馳,紛紛縞衣流。
日氛映山浦,暄霧逐風收。
花木亂平原,桑柘盈平疇
攀條弄紫莖,藉露折芳柔
遇物雖成趣,念者不解憂。
且共傾春酒,長歌登山丘。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崎嶇:山路高低不平。
②犯:冒著。
③不可留:站不住腳。
④極眺:與下句的“窮目”同義,都是盡力眺望的意思。
⑤帝州:君王的州縣,指荊州城。
⑥奕奕:高大的樣子。
⑦縞衣:白色男服。
⑧日氛:日氣。
⑨暄:溫暖。
⑩亂:雜混。
⑪柘:一種常綠灌木。
⑫疇:已耕作的田地。
⑬柔:形容花枝柔軟而有彈性。
⑭傾:斟,倒。

作品譯文

早晨,我去攀登那高高的荊山,山路崎嶇又艱難。葉上的霜露打濕了我的衣裳,膩滑的青苔,使人覺得難走難站。終於登上山頂,猶如置身雲端,極目眺望神州,一片繁華的世界映入眼帘:高大的方城內,千家萬戶,星羅棋布,層層的城上,有高樓參差相連。一輛輛紅色的馬車,賓士在大路上,一群群白衣男子,漫步在街巷之間。明媚的陽光,普照著青山綠水,和煦的微風,把溫暖的春霧吹散。一片片段預告草樹木,把平原裝飾得絢麗多彩,一簇簇桑林柘叢,在田野上連綿不斷。攀下樹枝,擺弄一番初生的紫莖,冒著露水,折一根柔嫩的花枝把玩。眼前的景物,雖然很有趣味,心事重重的我,卻是憂思難解,落寞寡歡。姑且拋開所有的煩惱吧——讓我們共飲一杯濃濃的春酒,一路浩歌上荊山。

創作背景

此詩為鮑照隨臨海王荊州刺史劉子項在荊州時所作,時當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左右。劉宋時代山水詩興起,謝靈運是其中佼佼者。這年春天,他登覽荊山,作此詩。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旦登荊山頭,崎嶇道難游。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表面看,這四句平淡寡味,同下面寫的春天的景色不協凋。但仔細體察,就會發現詩中寫景狀物的精妙。“早行犯霜露”這一句,寫出了高山春晨的特有的景象,從側面襯托出了荊山的高峻。未言山高,而山高自現,詩寫得很含蓄。“犯”字也用得好,表達了詩人春晨置身高山特有的感受:霜露襲人,寒意難禁。而“苔滑不可留”一句同“崎嶇道難游”一句接應,對小道的艱險難行起到了映襯的作用。
“極眺入雲表,窮目盡帝州。方都列萬室,層城帶高樓。奕奕朱軒馳,紛紛縞衣流”六句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收覽天地的雄渾意境。而一仰一俯,又層次鮮明地表現了他目光遊動的情態。接著詩人鋪張渲染,寫他俯瞰荊山腳下之所見,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平原上繁榮的圖畫:都城中萬室羅列,煙火稠密;高大的城垣上樓閣高聳,驛道上賓士著官員們乘坐的車子,高大鮮紅,民眾熙熙攘攘,絡繹不絕。
“日氛映山浦,暄霧逐風收。”這樣寫能避免呆板,顯出變化,使寫景狀物錯綜有致,表明詩人為山上山下的美景所吸引。
“花木亂平原,桑柘綿平疇”兩句,詩人用如椽大筆,描繪出廣闊的平原上的一派生機。“亂”‘綿”二字,是錘鍊所得。“亂”是從橫的方面攝景,“綿”是從縱的方面取象,兩者互文見義,寫出遼闊平原上縱橫交錯地覆蓋著紅花和綠葉,意境非常開闊,色彩非常鮮明。
“攀條弄紫莖,藉露折芳柔”,寫出了詩人看到美景心中的情不自禁,好象要讓春光停駐在自己的手中似的。然而正在他袒開胸懷擁抱春光之際,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憂念,卻暗暗地襲上了他的心頭,從而引出了後文。
“遇物雖成趣,念者不解憂”兩句表達了詩人出身微寒,在那個講究門閥、蘭艾不辨的社會裡懷才不遇、遭際不平的悲憤感慨。
“且共傾春酒,長歌登山邱”兩句,表達了他這種無可奈何的悽苦的心情。

名家點評

锺嶸:“善制形狀寫物之詞。”
黃子云:“善能寫難寫之景。”

作者簡介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人。出身庶族,少有文才,獻詩臨川王劉義慶,甚得賞識。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子頊起兵失敗,照為亂兵所殺。他擅長七言歌行、賦及駢文。有《鮑參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