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早期又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或X 症候群,也被稱為代謝不良症候群(Dysmetabolic syndrome) 或多發性代謝性症候群(Multiple metabolic syndrome) 。

代謝症候群並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種病前狀態,可以預警健康情形,從醫療角度看,代謝症候群的概念被提出,可提前警告病人,儘早預防疾病的發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代謝症候群
  • 外文名: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 別稱:胰島素阻抗症候群
  • 興起:美國
病症簡介,判定標準,控制方法,日常注意,

病症簡介

它並不是一個新興的症候群,大約十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內科教授Gerald M. Raeven 即提出此一症候群。
·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如果沒有矯正,長期處於代謝症候群狀態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發生率增為3倍)、糖尿病 (發生率增為5倍)及死亡率(是沒有此症候群的2.5倍) 。
·後果甚至導致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間歇性跛行、遠端肢體壞瘸、視網膜病變、失明、神經病變、四肢發麻、肢體感覺喪失、內臟功能調節失常、腎病變以致尿毒症等其他併發症的產生,這些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重要因素,因此不得不注意它。
依據歷年的體檢資料顯示,目前代謝症候群的患者占總人口數有日漸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年齡愈大的人,占的比率越高,所以它的重要性更需倍受重視。
我國十大死因(92年)
(1) 惡性腫瘤
(2)腦血管疾病
(3)心臟疾病
(4)糖尿病
(5)事故傷害
(6)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7)肺炎
(8)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
(9)自殺
(10)高血壓性疾病
代謝症候群

判定標準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96年1月18日修正公告我國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可判定之。
(1)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高血壓:收縮血壓(SBP)≧130mmHg/舒張血壓 (DBP)≧85mmHg。
(3)高血糖:空腹血糖值(FG)≧100mg/dl。
(4)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40mg/dl、 女性<50mg/dl。
(5)高三酸甘油酯(TG)≧150mg/dl。
肥 胖
肥胖的定義是指:身體內所含的脂肪組織超出了維持生理正常功能的比例。但是要測量體內的脂肪組織含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在臨床上,大多採用幾種簡單的替代方法來評估肥胖。
理想體重法 (ideal body weight;IBW):成人的理想體重可以由以下公式加以計算:男性:[身高(公分)-80] X 0.7 女性:[身高(公 分)-70] X 0.6,超出理想體重達10%~20%,可稱「過重」;超過達20%者,便可視為「肥胖」。 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平方
例: 160 cm, 55 Kg BMI: 55/ (1.6)2 = 21.5
台灣地區成人理想的身體質量指數,應介於18.5至23.9之間,過重: 24.0~26.9,BMI 27便可算是肥胖
·腰臀圍比值 (waist-hip ratio;WHR):腰圍以肋骨下方到尾薦椎間的中點線為準;臀圍以臀部最高點至正面腹部最寬的部分。腰臀比的理想數值如下:男性:0.85~0.9,女性:0.75~0.8。
體脂肪百分比 (body fat %):依據性別及年齡層的不同,體脂肪的正常值範圍也有差異。一般來說,男性體脂肪的平均值為20~25%、女性則為25~30%。若體內體脂肪過高 (男性體脂肪超出體重的25 %;女性超過體重的30 %),便可界定為肥胖 中央肥胖:腰圍男性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
·肥胖容易引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所以必須找出肥胖的原因,加以解決來減少肥胖所帶來的傷害。肥胖的原因,簡單的講,攝取的熱量超過消耗的熱量,多餘的熱量以脂肪的型式儲存起來,而造成肥胖。
·影響熱量攝取與消耗的因素,可大分為「後天環境因素」與「先天基因問題」。
·「後天環境因素」包括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精神心理、社會環境、疾病導致與服用藥物各方面所造成。
·肥胖通常是「先天基因問題」加上「後天環境因素」造成的。
點擊查看源網頁點擊查看源網頁
肥胖種類
1.增殖型肥胖:由於脂肪細胞數目增多所引起的肥胖,常見於兒童 時期開始的肥胖。此類肥胖者,因為脂肪細胞較正常人多,所以比較容易堆積脂肪,
年後特別容易發胖,減肥也比較困難一點。
2.肥大型肥胖:是由於脂肪細胞內的脂肪含量增加所引起的肥胖,其體內的脂肪細胞數目是固定的,常見於中年期後才開始發胖的人。
依體脂肪的分布亦可將肥胖分類為:梨形身材(下半身肥胖)及蘋果身材(上半身肥胖)。
婦女通常容易在臀部和大腿堆積脂肪,而造成下半身肥胖(梨子形狀 身材) 。
男士則容易在肩膀、腹部堆積而形成上半身肥胖(蘋果形狀身材) 。
· 後者較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粥狀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慢性病。
·肥胖不僅是外觀的問題,而且是危及健康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有40%肥胖者(從判定為肥胖者以後)其存活壽命是正常體重者的一半。
·肥胖和許多慢性疾病有關。例如: 糖尿病、血脂異常、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肥胖和若干癌症的發生也呈正相關。比起體重正常者,男性肥胖者容易罹
患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而女性肥胖患者則容易罹患膽囊癌、乳癌、子宮頸癌和卵巢癌。
·其它的和肥胖有關的疾病如下:1.膽囊疾病和膽結石2.退化性關節炎,可能是因為體重過重使關節老化、損傷。3.痛風或其它關節疾病4.肺部(呼吸)疾病,
如:睡眠停止呼吸症,重度肥胖患者在睡眠時可能發生暫時性呼吸停止。5.內分泌疾病,如不孕及卵巢多發性囊腫等。

控制方法

飲食控制法
·忌食甜膩、油炸,含高脂肪、高熱量、及熱量濃縮型食物(如肥肉、糕點、堅果、汽水可樂等)。以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多用蒸、烤、煮、涼拌等低油
方式。吃到不餓,不要吃到飽(或吃到八分飽),營養平均分配不偏廢任何一餐。
·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點心應列入飲食計畫,晚餐不過量,不吃宵夜,不無謂應酬,選用熱量低,體積大,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可考慮採用代糖調味
細嚼慢嚥,延長進食時間。
·不要吃太鹹太辣,口味重易增加食慾,並可影響血壓,增加心臟負荷。改變用餐順序,先喝湯,再吃蔬菜,再慢慢吃肉類和飯。餓得受不了時,先吃些全
麥高纖的小點心,再喝一杯水。亦可準備一些低熱量點心作為解饞之用。多吃新鮮蔬果。水果宜儘量選擇糖分低的種類(如蕃茄、芭樂等)。
規則運動
·運動是減肥中不可缺的角色,可幫助脂肪的消除。但光靠運動減肥效果是有限的,一定要搭配飲食控制,依身體狀況、年齡選擇適合的運動及合理的運動計畫,必要時應請教醫師,每周的運動頻率至少三次以上,每天的運動時間由15分鐘(動到出汗)慢慢增加。
·運動強度應視個人體能狀況而定[約為最大心跳數的60-80%(最大心數=220-年齡),在生活中增加運動的機會(如走樓梯,提早下車走路回家等]且要持之以恆。一旦停止運動,經常會胖回來。 生活習慣之修正:
·增加日常的活動量、規律的緩和運動、少吃零食、經常吸收正確營養觀念,多走路,少坐車,儘量走樓梯。
不要過度的看電視(看電視時消耗的熱量比休息時還低),尤應避免邊看電視邊吃零食。飯後立刻刷牙,可避免飯後繼續吃,並維持口腔衛生。不要因為失戀、無聊、心情不好而暴飲暴食。吃飽才去採購食物,買菜應有計畫。定時測重記錄,體重控制無捷徑,「少吃多動」而已。 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
標的器官損傷:
·(1)左心室肥厚
·(2)微蛋白尿(200-300mg/天)
·(3)X光片或超音波發現有廣泛的動脈硬化斑
·(4)視網膜病變:第三度或第四度
·(5)相關病況: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臟病,腎臟病、
周邊血管疾病等。
高血壓處理
·(A) 經常量血壓,而不是等健康檢查時才量血壓。
·(B) 遵從醫囑所開立之降血壓藥物,勿自行停藥並定期
回門診追蹤。
·(C) 非藥物治療方面:少吃、多動、少鹽、少酒、戒菸。
(1)減重::
a.目標:BMI值在27以下
男性腰圍控制在90公分以下
女性腰圍控制在80公分以下
b.計畫:控制熱量的攝取及增加運動量
(2)減少酒精的攝取:純酒精1天不超過30毫升
(3)運動方面:
a.目標:達到中等程度之體適能。
b.計畫:1周至少3天的有氧運動15-45分鐘,運動前要注
意暖身操及運動後也要慢慢休息,不可一下子完
全不動的休息。
(4)減少鹽分的攝取:1天不超過6公克的鹽巴
(5)適當的鉀離子攝取:1天約90毫莫耳(約3-6公克)
(6)適當的鈣及鎂的攝取
(7)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
(8)戒菸
(9)不可有熬夜情形並避免動怒、煩惱等環境刺激,使環境壓力減到最低。
高血壓治療是長期的,定期回診有助血壓穩定控制,若在控制過程中有下列情況之一,應立即就醫: (1)嚴重頭痛 頭暈
(2)突發性視力模糊
(3)心悸
(4)任何單側手或腳無力
(5)胸痛
(6)不明原因之呼吸急促
(7)不明原因的頸背僵硬
糖尿病與心血管風險 併發症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包括:酮酸血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低血糖症。慢性併發症包括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糖尿病足、大血管併發症(冠狀動脈、周邊血管、腦血管疾病)、胃腸病變、泌尿系統病變、皮膚病變。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之合併症。
·糖尿病與十大死亡原因中之腦血管疾病(中風)、心臟病、高血壓息息相關,其嚴重性不可言喻。

日常注意

1.維持理想體重。
2.均衡飲食,避免飲酒。
3.定時定量:和營養師協商訂出一個能遵從的飲食計畫表。
4.糖尿病飲食:
蛋白質提供10-20%的熱量。
飽和脂肪提供<10%的熱量。
多元不飽和脂肪提供10%的熱量。
其餘熱量由醣類及單元不飽和脂肪提供。
每日攝取纖維20-35克,鈉3克。
每日攝取膽固醇300毫克。
·食物烹調儘量以清淡為原則,烹調時宜多選用水煮、清蒸、涼拌、清燉、烤、燒、鹵等低油烹調方法。
–儘量減少含糖的烹調方法:如糖醋、茄汁、蜜汁、醋溜等方法,若真的要用糖烹調,可用適合加熱的代糖。另外可用檸檬、醋、胡椒粉、五香、咖哩
粉、八角、花椒等調味來增加食物的美味。
–應儘量避免的食物:如蛋糕、甜甜圈、餅乾、冰淇淋、果凍、各式汽水、加糖飲料、果汁、糖果等含糖的食物及零食。
–服用口服降血糖藥物及胰島素注射的病人,嚴禁空腹喝酒,因會增加低血糖發生的危險性。
5.適度運動,並於運動前、中、後注意血糖監測。
6.按醫師指示定時服用藥物。
定期追蹤方式及其他注意事項 1.45歲以上成人,每三年做一次空腹血糖篩檢。
2.具有糖尿病危險因子者提前做空腹血糖篩檢,且頻率小於三年一次。
3.糖尿病患需注意自我血糖監測,並做紀錄以供醫師參考,調整藥物劑量。
4.糖尿病患定期做糖化血色素檢測(每年2-4次)。
5.糖尿病患每年接受糖尿病患衛教。
6.糖尿病患每年接受糖尿病營養治療及教育。
7.糖尿病患每年做眼睛檢查。
8.糖尿病患足部檢查(每年1-2次醫師檢查;每日自我檢查) 。
9.糖尿病患每年做糖尿病腎病變篩檢。
10.糖尿病患一年四次血壓測量。
11.糖尿病患每年做血脂肪檢驗。
12.隨身攜帶糖尿病患識別卡。
高血脂與心血管風險 高血脂風險
·甲:膽固醇230 mg/dL
·乙:膽固醇280 mg/dL
何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比較大?
醫學研究與證據
·美國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報告
·Adult Treatment Panel I (1988)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 (1993)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2001)
高血脂診斷新方向 脂肪以及脂蛋白
·LDL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
<100 mg/dL:最適當
·HDL cholesterol ﹙高密度脂蛋白﹚
男>40 mg/dL,女>50 mg/dL
–絕對的危險因子
–危險性自<35 mg/dL上升
·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標準﹙200→150 mg/dL ﹚
投注更多的注意力 高血脂
定義及分類
血中高膽固醇、或高三酸甘油脂、或兩者皆高時,我們稱之為高血脂症。
一般通稱的高血脂症,是指高膽固醇血症,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者。而三酸甘油脂值過高者,稱為高三酸甘油脂症。兩者皆高,則稱混合型高血脂症。
測量血脂,包含下列4項:
(1)總膽固醇。
(2)三酸甘油脂。
(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所謂的壞膽固醇。
(4)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所謂的好膽固醇。
TC = (LDL-C )+(HDL-C) +(TG/5) 高血脂 ·高血脂症是罹患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之一,有高血脂症,不見得非常危險,但若合併其他危險因子,危險性就大增。
疾病危險因子
高血壓(血壓140/90mmHg,或服用降高血壓藥物) 。
過低的HDL-C(<40mg) 。
·早發性冠狀動脈疾病的家族史(男性一等親發病的
年齡小於55歲,女性一等親發病年齡小於65歲)。
·年齡(男性大於45歲,女性大於55歲) 。
·低密度膽固醇值大於160 mg/dl時。
·已罹患動脈硬化疾病,低密度膽固醇大於130 mg/dl。
·低密度膽固醇超過190 mg/dl,可能是遺傳有關的高膽固
醇血症,有較高的機會發生動脈硬化疾病。
·增加運動量,維持理想體重(BMI值在18.5至23之間)。
·減低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的攝取量: 平常室溫下就會
變成固體的油脂類,都含有高量的飽和脂肪酸。
·肉類儘量吃白肉(例如雞肉),少吃紅肉(例如牛、豬肉)。
·食用油部分:建議用植物油。
·吃魚和豆類,優於吃肉。
·多吃水溶性纖維。
·控制總熱量的攝取。
·控制高血壓,維持正常血壓值。
高血脂
注意以下事項
–喜歡上餐廳吃大餐。
–喜歡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蛋黃、內臟肉...)。
–喜歡吃油脂類食物(如肥肉、雞皮、全脂牛奶、奶油...)。
–喜歡吃豬油或奶油烹調或油炸之食物。
–喜歡吃精緻甜食(如蛋糕、冰淇淋、甜飲...)。
·生活習慣:
–不喜歡運動,或不能經常規則的運動。
–抽菸:吸菸會損壞血管內壁,造成膽固醇堆積。
–肥胖。
–經常應酬。
–經常處於情緒緊張壓力下工作。
–不留意血膽固醇值,或從未檢查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