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家包”,地名,也稱“小包包”,全稱“代家小包包”,屬於雲南省宣威市龍場鎮隆莊村所屬自然村。地處龍場鎮最南端,與東山鎮以革香河為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代家包
- 行政區類別:雲南省宣威市龍場鎮隆莊村
基本介紹,發展經歷,
基本介紹
代家包因其主要居民和地形而得名。其居民全部為漢族,最原始的土著人已不可靠,據老人言傳曾有“野人”居住于山林岩洞中。最早遷入的居民是自宣威戴德遷移到東山再遷移到此地的一個戴氏分支,後續陸續遷入陳、何、邵等姓氏居民,全村現有人口100餘人,戴氏(代)人口占絕大多數。
發展經歷
村子處於烏蒙山系深處,海拔約1700米,處於革香河切割開的峽谷中,南北為高山,峽谷呈東西走向,河水在此處為巨石所阻礙,形成一個小小圓錐形山包,“小包包”因而得名。
村子以農業經濟為主,由於水資源豐富,日照豐富,呈亞熱帶氣候特徵,盛產西紅柿、辣椒、茄子、南瓜等素材,產柑桔等水果,蘋果和桃子則一般不能生長;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豌豆、蠶豆等為主。其中最出名的是西紅柿辣椒,其早上市、盛產、味美,名聞方圓“三百里”,但由於地理狹窄、耕地極少,而不成規模。
在毛澤東時代,小村建立了宣威市三個水力發電站之中的一個,提供了磨房和農田灌溉設施,登載在《雲南日報》上。因為該村也是周邊較早用上電燈照明的山村。但不久後小水電站改裝為存粹的磨房,在農村電力普及後徹底廢棄。
村民受教育平均水平較高,年輕一代基本既有國中和高中以上學歷,有多名大學生。普通村民多外出工作,主要分布在建築、採礦、運輸等行業,這是當前村子主要經濟來源,農業正在走向衰退。
本村常年不通電視、電話信號。在2000年左右,通過衛星接收器,村民在自己努力下開始看上電視,村子開始普及電視機;在2003年左右,村子能夠收到若有若無的移動手機信號,村子開始普及手機;2006年左右,村子開始普及電信座機服務,通過天線接收和傳送信號;2007年左右,村子開始普及沼氣;2009年至2010年,村子開始普及太陽能熱水器。
村子常年不通公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由村名出資出力,建起了橫跨村前革香河的雙孔石橋,命名“迎龍橋”,橋高10餘米,長約30餘米;並修通在連線外村的盤山牛車路;2004年-2009年左右,村子修開了公路,基本打通了交通。
村子的主要改變,主要是村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的成果。此前,這裡一直是一個山高路遠的邊山小村、化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