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舉行的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仡佬族民間舞蹈
- 所屬民族:仡佬族
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舉行的舞蹈。
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舉行的舞蹈。舞蹈簡介流行於貴州遵義、仁懷一帶。古代是在墳前進行,近代改在靈堂。舞蹈時,由3或4人分別吹笙、搖鈴、搖司刀、打錢桿作前導,眾人(無論男女)手拉手...
高台獅舞是仡佬族集民間雜技、民間舞蹈和民間體育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仡佬族高台舞獅是集民間雜技、民間舞蹈和民間體育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藝人扮演的獅子、孫猴、羅漢在十二張重疊的大方桌上完成角色情節以外,諸如逗獅、馴獅、惡作劇逗樂等,還通過“黃鷹展翅”、“沖天倒立”等五十多個難險動作的表演,達到驚險刺激的...
牛筋舞,是流行於廣西隆林縣仡佬族民間的一種民俗性的健身舞。在廣西隆林縣的仡佬族民間,有著這樣一種風俗,即每當老人大病初癒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跳牛筋舞祝賀,以祈望老人健康長壽。這類舞蹈具有很強的家族特點,因為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而陪跳者則是其女性親屬。鑒於這一特點,當地仡佬族的各...
仡佬族儺戲至遲在元明時期傳入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由此開始在當地流傳。它以巫為核心,與貴州地域文化和仡佬族文化合流,形成佛巫或道巫、清巫、儒巫合一的特殊壇門形式。道真仡佬儺戲以祈福迎祥為目的,由民間稱為“道士先生”的藝人組班表演,有歌有舞,或說或唱,莊諧交作,文武並重,整個演出過程呈現...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民族語言為仡佬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漢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蠻王老祖、山神。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餘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
土家族儺舞 彝族鈴鐺舞 土家族儺舞 彝族喜鵲鑽籬笆 彝族嫁姑娘 彝族月琴舞 仡佬族踩堂舞 毛南族猴鼓舞 侗族踩歌堂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前言 凡例 目錄 貴州民族民間舞蹈綜述 全省民族民間舞蹈調查表 本卷統一的名稱、術語 漢族舞蹈 花燈 獨山花燈 紅軍燈 旱船舞 錢桿舞 龍舞 大龍舞 十三太保龍 噓火龍 小彩...
舞蹈種類 師公舞 流傳於中國南方壯族、毛南族、仫佬族以及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在祀神、祭祖、驅邪或傳統節日裡的一種祭祀性舞蹈。蘆笙舞 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以男子邊吹蘆笙邊舞蹈為其主要特徵。雲南花燈劇 雲南省各地花燈劇的...
來自各地的布依族同胞用歌聲、舞蹈把慶祝活動推向了最高潮。“四月八牛王節”是布依族人民為慶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豐衣足食,讚美牛無私奉獻的節日。相關傳說 據民間故事《牛王節》記載:“以前布依族種水稻是把種子撒在沼澤地、河水邊和溝水邊,由它自己長,莊稼長得不好。後來用牛耕田耙地,同時用牛糞作肥料,...
道真縣仡佬族儺戲儺文化背景:道真縣成立二十年以來,高度重視仡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並成立了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民間歷史文化研究會。道真以仡佬族儺戲原生態元素編排而成的仡佬民族民間舞蹈更是曾在遵義市獲得金獎。道真仡佬儺戲包含的文化內涵和多學科的學術價值、審美價值,被學術界譽為“中國古文化的活化石”...
隆林各族自治縣仡佬族民間遊戲性舞蹈。老人得病康復後,親人們喜跳此舞,表示祝賀。由老人的大女婿為主跳人,其他女晚輩作陪跳。主跳人背著裝有1隻空碗的蒸籠,右手持約1尺的熟牛筋。在堂屋繞圈行舞。陪跳者各持1根筷子跟在其身旁,看準時機用筷子敲打籠中的空碗。敲中者算贏,主跳人就得喝1杯酒。若筷子...
舞蹈起源 早在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生活在興仁縣的人民就創造過燦爛的文明。興仁縣面積1785平方公里,人口44.7萬人。境內居住著漢、苗、布依、回、仡佬族等16種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少數民族人口的30%左右,他們不僅民俗、民風淳樸,而且心靈手巧、能歌善舞。苗族燒靈舞據傳說是苗族先民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