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教育

仡佬族教育,仡佬族總人口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集中聚居在貴州省北部的務川和道真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石阡縣,其餘分別散居在安順、平壩、普定、關嶺、清鎮、正安、鳳崗、松桃、黔西、六枝、織金、大方等二十多個縣市。

仡佬語屬漢藏語系。在語音系統上接近苗語,在語音、語法上有個別現象又近壯、侗語。它與苗瑤語族語言和壯侗語族語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詞。學界的一種觀點認為,把仡佬語族看成漢藏語系中一個獨立的語族較合適,其名稱可以叫僚語族或仡佬語族。仡佬語分四個方言,習慣上稱為“稿方言”、“哈給方言”、“多羅方言”和“阿歐方言”。仡佬語的各方言之間差異較大,並呈現犬牙交錯的方言土語分布。一個縣往往有幾種仡佬語方言並存。在語言使用方面,只有貴州省的平壩縣大狗場、安順市西秀區的灣子寨、黑寨、普定縣的新寨、關嶺縣的麻凹、六枝的居都、大方縣普底鄉紅豐村、雲南省麻栗坡縣月亮灣和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三沖仡佬族語言較為完整。據調查,當前完全或部分地以仡佬語作為母語的仡佬族最多不超過6000人,大約只占仡佬族總人口的1.1%。絕大多數的仡佬族使用漢語作為主要的交際工具。也有少數成員會講當地的苗語、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普遍使用漢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仡佬族教育
  • 所屬民族:仡佬族
仡佬語的使用分三種情況:(1)仍使用母語;(2)不完全使用母語,但保留部分母語辭彙;(3)只保留極少數母語常用辭彙,民眾以漢語為交際工具。仡佬族的社會教育依靠言傳身教的方式,利用神話、傳說、道德故事、哲理寓言、諺語、歇後語、謎語、民歌等進行。明清時期,貴州民族地區開始辦學,少數仡佬族子弟也入學應考。清乾隆十八年(1753),鄉試第一名解元韓之顯(仡佬族)在道真縣設館教化鄉民。1909 年京城會試貢生乾騰宣在松江鄉辦兩級(高級、初級)國小堂。民國時期,仡佬族學校教育有所發展。1920 年安順灣子寨仡佬族村民辦起私學,1941 年興辦灣子寨國小。1945 年建立道真初級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在仡佬族聚居地區建立了許多學校。至 1990 年,道真、務川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共有完全中學 6 所,初級中學 17 所,戴帽國中 50 所,農業職業中學 4 所,師範學校 1 所,國小 612 所,幼稚園 7 所。40 年來,兩縣共有 1369 人進入高等院校學習,421 人進入中專學習,1789 人進入師範學校學習,其中,仡佬族學生約占 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