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玉鶲(學名:Stenostira scita):是玉鶲科、仙玉鶲屬的物種。體長11-12厘米,體重4-8克。雌雄同形,成鳥體表呈淺灰色,具黑色眼罩,白眼眉。翅膀黑色,有一條長長的白色條紋,黑色尾巴很長,側面有白色。胸部淺灰色,腹部白色,中間有玫瑰色的水漬。虹膜棕色,喙和腿黑色。
棲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林混交林和山邊林緣灌叢與竹林中。單獨、成對或成群活動,在溝壑的荊棘樹、灌木叢和林木之間穿梭。有時會和其他小鳥混群。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於非洲的波札那、賴索托、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和辛巴威。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仙玉鶲(Stenostira scita)是鶲鳥的一種。以前屬於舊大陸的鶲科(Muscicapidae),2006年與其他一些“奇怪的鶲鳥”分離,並被劃入新的玉鶲科(Stenostiridae)。 它是仙玉鶲屬(Stenostira)的唯一成員。
拉丁學名“scita”可以翻譯為“整潔”或“英俊”。這是指羽毛和斑紋的光滑完美。英文俗稱“flycatcher”,是指它的攝食策略是從棲息處或樹枝上衝出來捕捉空中的飛蟲,然後回到棲息處覓食。南非荷蘭語通用名稱“Feevlieëvanger”指的是它在樹枝間不安和不斷移動的行為。
形態特徵
仙玉鶲體長11-12厘米,體重4-8克。是一種小巧、整潔的鳥。成鳥體表呈淺灰色,具黑色眼罩,眼眉為白色。翅膀黑色,有一條長長的白色條紋,黑色尾巴很長,側面有白色。頦白色,胸部淺灰色,腹部白色,中間有玫瑰色的水漬。雌雄同形,但幼鳥體羽比成年體羽更褐。虹膜棕色,喙和腿黑色。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常綠和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林混交林和山邊林緣灌叢與竹林中,尤其喜歡山邊、溪流與河谷沿岸的樹林和灌叢。在冬季,仙玉鶲遷徙到乾旱的稀樹草原、種植園、農村地區的花園、荊棘草原和亞熱帶高海拔灌木地。
生活習性
該物種單獨、成對或成群活動,在溝壑的荊棘樹、灌木叢和林木之間穿梭。它們積極覓食昆蟲,有時會和其他小鳥混群,典型地扇動尾巴並下垂翅膀。捕食時,動作快速而持續。尾巴可能會扇動,有時會降低翅膀。通常留在樹冠內或在灌木叢中移動,通常一次飛行距離不超過7米或50米。
經常發出一個獨特的高音而短促的吱吱聲,通常表現為“tseee-tseeeit-zee-tzee-tzweeet”或類似的鳴叫。
它們像鶯一樣在樹葉中覓食,主要以飛蟲為食,這些飛蟲在通過仙玉鶲的棲息處時被覓食的仙玉鶲捕獲,這是一種被稱為捕蠅的覓食技術,該物種的英文名稱部分來源於此。獵物主要是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包括蒼蠅、飛蟲、小甲蟲、黃蜂、蜜蜂、螞蟻和蜘蛛,也捕食來訪花卉的昆蟲。
分布範圍
留鳥:波札那、賴索托、納米比亞和南非。遊蕩:史瓦濟蘭和辛巴威。
繁殖方式
仙玉鶲是一夫一妻制的,終身陪伴,除非它的伴侶死了,那時它才會尋找新的伴侶。巢穴很好地隱藏在小樹或灌木纏結的樹枝內。三葉漆灌木(Searsia species)、蜜刺枸杞(Lycium oxycarpum)、一些刺樹(金合歡屬或兒茶屬)物種和各種槲寄生已被記錄為首選的築巢地點。巢由雌性單獨建造,並遠離相鄰的對。用細莖和其他植物材料建造一個開放的杯形巢,用地衣或樹皮偽裝。築巢大約需要4天,使用蜘蛛網粘合在一起的精細植物物質和纖維,並使用柔軟的植物絮絨或動物毛髮襯在巢穴內。巢被放置在樹或灌木的枝杈上,很好地隱藏在樹枝中,位於離地面約一米的地方。
夏季雨區主要產卵月份為10-11月,而8-9月是冬季雨區重要的產卵期。每窩產卵2-3枚,卵綠色。孵化期持續13-16天。孵化由雌性單獨進行,而雄性覓食並為孵化的雌性提供食物。孵化的雛鳥也由父母共同照顧,幼鳥留巢期15-17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仙玉鶲賴索托亞種 | Stenostira scita rudebecki | Clancey, 1955 |
2 | 仙玉鶲南非亞種 | Stenostira scita saturatior | Lawson, 1962 |
3 | 仙玉鶲指名亞種 | Stenostira scita scita | (Vieillot, 1818)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導該物種從稀有到常見(Urban et al. 1997)。
趨勢證明: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物種數量被認為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