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1950年屬武鳴縣第七區,1958年屬府城公社,1966年析設仙湖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2003年,仙湖鎮轄10個
村委會、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共159個自然屯、228個村民小組。年末總戶數10302戶,總人口39005人。其中,
農業9219戶、37493人,非農業1083戶、1512人。轄中橋社區居委會;連才、三冬、六冬、綠雅、鄧吉、
清白、蘇梁、那溪、鄧柳、四育10個村委會。
經濟建設
基本情況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近年來,仙湖鎮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按照“科技興鎮、種養富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思路,依靠科技,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和發展甘蔗支柱產業,致力於高產高糖高效甘蔗種植。
產業
目前,全鎮甘蔗種植面積達44185畝,良種蔗覆蓋率達92%,建立了鄧柳、連才、
清白、蘇梁、那溪、鄧吉六個“噸糖田”示範基地。2002/2003年榨季進廠原料蔗達23.9萬噸,是全縣產蔗大鎮之一。積極發展名特優水果生產,水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主要品種有龍眼、芒果、柑果、荔枝等,果場主要分布在連才、三冬、六冬、鄧吉、清白、
蘇梁、鄧柳等村,其中龍眼種植面積達1.19萬畝,總產量達3480噸以上。實施“綠色工程”,發展竹筍生產,創建鄧柳竹子示範基地,全鎮種植竹子15000畝,速生桉21000畝。發展特色養殖業,全鎮良種豬飼養量達9.09萬頭。
水果
時下正是西瓜成熟上市的季節。清甜、肉紅、皮薄、耐儲、個大的武鳴縣仙湖鎮無公害西瓜由於
品質佳、質量安全而在國內市場上久負盛名、深受消費者歡迎。近日,已有江西省、廣東省等各地客商來到仙湖鎮六冬村西瓜生產基地的田間地頭,選購採收,銷往全國各地。
種植新技術
為了進一步發展西瓜這一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把其做大做強,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武鳴縣仙湖鎮十分重視西瓜的生產,把其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優勢產業來抓。通過重點抓好西瓜的品質和安全來提高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從而增加效益。因此除了通過最佳化品種
結構外,還重點推廣無公害生產栽培技術,加強技術培訓,強化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的規範管理來達到上述目的。
種植成效
經過幾年的努力,仙湖鎮的
西瓜生產得以進一步發展,質量安全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民眾
種植技術水平也大大提高,同時還利用本地氣候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成功地推廣了西瓜一年三熟栽培技術(其中發展的秋西瓜更是利用國內西瓜市場空檔因而更為俏銷,效益高,市場前景更廣闊)。2008年全鎮種植的西瓜總面積為1000畝,預計總產量在3600噸左右。今後,仙湖鎮還計畫與西瓜
客商密切配合,做好無公害西瓜包裝銷售工作,樹立優質特色無公害西瓜品牌形象,以進一步提升全鎮無公害西瓜在國內市場上的聲譽,擴大國內市場的
銷路。
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全鎮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6081座,沼氣池入戶率達80%,2002年,鄧吉11組、鄧吉3組、鄧柳2組三個村(屯)已順利通過南寧市創建生態文明村示範點驗收,其中鄧吉11組還被評為南寧市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二等獎。現鄧吉15組、三冬那余屯、六冬2組、六冬9組、連才14組、清白9組的巷道硬化建設已完成,爭取以上幾個點被列為今年南寧市創建生態文明村示範點,目前各點正按照“六改”要求加緊建設。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投入31.7萬元,完成
仙湖、那溪兩個開發區圩亭、街道、
停車場建設,整個開發區市場初現雛形。
通屯道建設
仙湖鎮連才村大周屯今年修建長度為2.2公里的大周屯至新周屯的通屯道,預計項目投資47萬元,上級補助13.2萬元,工程缺口34萬元;在民眾計畫集資3.5萬元的基礎上,該屯集體經濟出資30萬元。另外,該屯還修一條長度為1.1公里的新周屯至045縣道的通屯道,預計項目投資13萬元,上級補助6.6萬元,工程缺口6.4萬元;在民眾計畫籌資3.5萬元,工程不對外發包,採取農戶投工投勞等方式彌補資金不足部分的基礎上,該屯通過發包一口60畝山塘籌資到6萬元啟動資金。這就是仙湖鎮充分發揮村、屯集體經濟在新農村建設作用眾多事例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2006年1月13日,
南寧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市農業局,組織南寧市土地
開墾整理中心及武鳴縣農業、
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人員對
武鳴縣寧武鎮培桂唐村梁新等村和仙湖鎮鄧柳村兩個耕地開墾項目進行市級檢查驗收。
處理好三個關係
仙湖鎮著重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處理好一般發展與分類發展的關係。引導各村根據
資源潛力及產業優勢,確立各具特色的
發展模式。二是處理好扶持發展與主動發展的關係。建設新農村,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整體推進。仙湖鎮積極組織鎮幹部與重點村進行結對幫建,並提出了目標任務和具體推進措施。同時,通過開展形勢教育和制定優惠政策等,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民眾和社會各方面力量投資投勞、出力獻計的積極性。三是處理好發展主導與發展主體的關係。一方面,發揮鎮幹部、鎮直部門發動、帶動和推動作用,把新農村建設和幫建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並專門選配幹部主抓新農村建設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對新農村建設的一些重大事項,堅持發動農民民眾廣泛討論,充分尊重農民民眾的決策主體、建設主體地位。
金融
該鎮信用社實行信貸支持四個優先原則,即對政府部門引導的糧食和畜牧業優良品種示範,推廣優先;對已具備成熟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科學管理的產業優先;對有利於發揮農業產業特色優勢,集中聯片開發,一村一業、一組一品的產業優先;對社會治安好,村組幹部以身作則,威信高,帶動能力強,扶貧措施到位的村、組優先,明確支持重點,確保"三農"資金落到實處。
信貸資金為該鎮新農村建設注入了活力,近年來,該鎮農、
林、牧、畜等產業迅速發展;鄧吉村一帶的1萬畝龍眼基地,清白村一帶的1萬畝甘蔗基地,蘇梁村一帶的3千畝香米基地;連才村一帶的利源雞養殖基地,中橋村一帶的生豬基地,六冬村的千畝瓜菜
基地等,這些惠及千家萬戶的基地和創出的品牌所形成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已成為該鎮農民發展致富的有力支持。目前全鎮10個村共種植4.65萬畝
甘蔗,建成5個高產高糖甘蔗示範片,帶動1萬多農戶4萬多人脫貧致富。今年,連才村38戶農民貸款15萬元發展利源雞養殖,戶均收入2萬元,最高的達5萬元;蘇梁村三桃屯發展種草養羊,實現了從農民向牧民的
過渡。鄧吉村蘭雷屯發展果園,成為遠近聞名的龍眼專業屯,全屯有30多戶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
社會效益,村容村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黨政建設
為進一步規範仙湖鎮信息報送工作,切實發揮信息的
參謀、服務作用,更好地為各級領導了解情況、指導工作、科學決策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近日,仙湖鎮召集全鎮信息員,就如何做好信息工作問題進行討論並對下一步的信息工作進行部署。
會上,分管信息業務工作的領導傳達了10月13日參加“武鳴縣黨政信息業務培訓會”的會議
精神,並強調大家要充分認識抓好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指出,信息是各部門各單位具體工作落實推進的最好反映,抓好信息是抓好具體工作落實的有效手段,另外對全鎮各部門各單位
負責人和信息員提出了三點要求:一是要提高認識、加強學習,全面提高自身
素質。不僅要加強對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更要多學習和了解仙湖鎮鎮情和民情,努力做到多看、
多思、多練。二是要落實責任。信息工作考評將作為信息員年終考核的考評內容之一。三是各單位負責人要加強對信息工作的指導,要經常
檢查、督促和指導信息工作,保證信息工作的正常運作。要求在稿件質量上狠下工夫,努力做到“快、
實、新、精、深”。
文教衛生建設
文教衛生
事業進一步發展。2002年全鎮有國中1所,村級國小11所,在校國中生、小學生3119人。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不斷改善中國小辦學條件,使教育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加強醫生醫德教育,提高醫護業務水平。實施母嬰安全工程,推行產婦住院分娩制度。加強防疫和兒童保健工程,積極開展“五苗”接種工程,以全鎮0-7歲兒童進行體檢,整頓全鎮飲食行業衛生狀況,加強發熱病人的血檢、法定傳染病的報告。推行計生“三三八”工程,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社會主義、團隊精神教育、“三德”“三觀”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持續深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教育活動紮實推進。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在全鎮各中國小校廣泛開展。以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星級農戶”等活動和開展“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教育活動為主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建設蓬勃開展,全鎮人民的文明素質明顯提高。鞏固了縣級文明村、文明單位共14個,其中鄧吉村蘭雷屯於2002年6月初確定為區級
文明村。
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社會
政治穩定。按照“五個好”、“六個好”目標要求,以“三級聯創”活動為載體,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全鎮10個村民委、1個社區實現辦公樓房化、工作機制規範化。全鎮黨員、幹部通過開展“
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學習黨的十六大精神,開展解放思想再討論,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水平得到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探索幹部管理工作新路子,率先實行村幹部減員增酬改革和鎮幹部下鄉掛點“雙向”選擇,推行村幹部績效管理,極大地調動了鎮、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深入開展“
嚴打”鬥爭,剷除黑惡勢力,打擊“六合彩”
賭博活動,全鎮社會穩定,治安狀況良好,人民安居樂業。
旅遊資源
仙湖鎮 旅遊資源豐富。仙湖鎮自然條件優越,
風景宜人,交通便利。境內有一座國家級大型水庫——仙湖水庫,總庫容1.27億立方米。庫區林木蔥蔥,山清水秀,不是桂林,勝似桂林,是
避暑旅遊度假的勝地。目前庫區已開發有養猴島,鎮黨委、政府正加緊制定開發水庫旅遊景點建設的規劃。她正以
秀麗的風景吸引外地遊客,以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以壯鄉人民特有的純樸、
善良和熱情期待著八方賓客。
仙湖農場 位處於台南縣東山鄉南勢村,北鄰白河鎮及關子嶺風景區、南接六甲鄉小瑞士與烏山頭水庫、並與楠西鄉相接,東望崁頭山仙公廟及曾文水庫,西臨新營市,交通非常方便。農場問地約面積52公頃,擁有一座獨立山,海拔約為300公尺,視野遼闊、空氣清新、景觀自然;可以觀賞整個嘉南平原風光及夜景。農場附近山嶺間,有座青山仙公廟,為台灣最早奉祀呂洞賓仙祖的廟宇,每年秋季仙公生日之際,香客齊聚,熱鬧非凡,為農場帶來眾多之人潮。並規劃休閒區、農業區、生態區,可作為現今周休二日的最佳去處。
文物
岩洞葬
廣西武鳴縣仙湖鎮
鄧吉村伏吉屯的村民在當地的弄山開山炸石時炸開一個洞口,發現一處岩洞葬。6—7月,
南寧市博物館會同廣西文物工作隊、武鳴縣文物管理所對該處岩洞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120平方米,出土陶器、石器、
蚌器和
玉器等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物。弄山岩洞葬位於仙湖鎮鄧吉村雷藍屯東約300米的弄山,北距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弄山為數座相對高度40一200米的的石灰石山峰所組成,
方圓約3平方公里,四周為低矮的丘陵、河流沖積平原和分散的石山,岩洞葬即位於山的西南山腳。岩洞大致為南北向,內略呈“十”字形,由洞廳和4個支洞組成,面積約200多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其中洞廳和1支洞地面較平、空間寬敞,洞廳長約13、寬約3—7、頂最高約9米。現今洞口為開山炸石所致,原來的自然洞口經發掘時調查,應位於洞的西北即1支洞所在地,高出地面約9米的山腰上。
出土文物
此次發掘共出土較完整的陶、石、
玉、
蚌器等80餘件和數量較多的陶片及少量的人骨,且發現有劍齒象、大熊貓、犀牛等動物化石。器物中以陶器為主,因為地下水上漲時,陶器與洞壁及器物之間相互碰撞,大量的陶器已破碎,現存較完整的有50餘件;陶器以夾細砂的紅、紅褐、
黑陶為主,少量泥質陶;器胎較薄,最薄的厚僅1毫米。器表均飾極細而淺的細繩紋,繩紋多滾壓而成,肩、腹部斜向滾壓較規整,底部則較零亂;有的在繩紋之上再飾單線和多線刻劃紋,紋樣多為單個或連續的“一”形、水波紋和彎曲成獨立的山峰。另有少數在肩部飾附加堆紋,圈足上飾三角形鏤孔和戳印紋,部分器物的頸部施陶衣並磨光,極少數器物的腹部還有黑色的彩繪。器形有圜底、三足和圈足的罐、
釜、壺、缽、碗、杯等,以圜底的罐、釜為主。器型規整,火候較高。
石器有錛、斧、鏟、刀、碾槽等,大部分通體磨光,製作精緻,以寬柄、斜肩、斜刃的錛為主。大石鏟7件,有直邊、束腰、短袖三種形式,器體大小不一,最大的長29、寬17厘米,最小的長9.9、寬4.2厘米,多用頁岩製成,硬度低,易碎斷。另有作為裝飾品的
玉塊和蚌殼製成的穿孔串飾和
掛飾。人骨僅存少許不完整的椎、肋、肢骨和牙齒,從人骨殘存狀況看,至少有二個成年個體。在洞廳發現的入骨中,部分椎、肋骨出土時是相連的,應為一次葬。入骨和隨葬品因地下水的作用大部分己移離原位,具體埋葬的地點和
葬式已不清,但從石器較集中的洞廳和1支洞來分析,死者應葬於此兩處,其埋葬方法可能是平地擺放。
隨葬品
在出土的隨葬品中,陶三足和圈足器較具
特色,其中鏤孔圈足陶壺、圈足杯、
碗、石碾槽等器物在廣西地區以前的考古活動中尚未發現過,岩洞葬中發現大石鏟也是首次。大石鏟是桂南地區最有地方特點的史前文化遺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寧及其附近地區,多發現於丘陵地帶的山坡上,普遍認為其用途除少數為實用的生產工具外,大部分是與某種農業祭祀活動有關的禮器。但是,由於大石鏟發現時多以不同的形式集中放置,且很少有時代特徵較明顯的
陶器等遺物共存,加之沒有明確的地層疊壓關係,因而對其年代的判定帶來了困難,大石鏟也就成為廣西古代文化之“謎”。此次發掘第一次發現大石鏟與眾多陶器共存的現象,不僅賦予了大石鏟新的
用途和含義,而且對大石鏟遺存年代、性質的認識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習俗
岩洞葬是廣西地區古代一種具有地方特點的埋葬習俗。此種以天然洞穴作葬所的習俗,在現今廣西的壯族地區還保存著。從調查和研究的情況來看,廣西地區的岩洞葬多為
隋唐以後的,年代較晚。弄山岩洞葬從出土的隨葬品看,大石鏟、有肩石器多是廣西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物,陶高領罐等器形及細繩紋上加多線刻劃紋的裝飾手法,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頂螄山遺址第四期、
平南石腳山、感馱岩等遺址所出的相似,其年代約為
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在廣西乃至全國應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岩洞葬之一。近年來,在紅水河流域和武鳴縣境等地發現一批早期岩洞葬,年代約為
先秦時期,隨葬品中的陶器、
石器等器物與弄山所出的大體相近或相同,2001年在武鳴兩江發現的岜旺岩洞葬和本次發掘的弄山岩洞葬在器類和器形上基本一致,它們在埋葬方式和隨葬品的形制和組合上基本相同,表現出文化上的一致性和傳承關係。因此,弄山岩洞葬的發掘與研究,將對廣西岩洞葬的起源、發展、年代和族屬、岩洞葬文化等方面的探索產生深遠的影響,並對研究廣西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階段的文化面貌及陶器的發展與演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