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仙洞)

仙洞(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仙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臨汾城西17公里的姑射山中。姑射山,屬於呂梁山脈,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遊》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語而出名。這裡山勢奇險,環境幽雅,仙洞創建於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有建築40餘處,共有房屋廟堂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台、樓、閣,大小殿宇,多數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築。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抱。其間一條數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清涼幽靜,到此頗有置身“仙境”之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仙洞
  • 地理位置:臨汾城西17公里的姑射山
  • 氣候類型:亞熱帶
  • 占地面積:40平方米
  • 著名景點:南仙洞、北仙洞
簡介,景點介紹,南仙洞,北仙洞,傳說,記載,

簡介

又名仙岩,位於鳳岡鎮黃陂橋村附近.系一石山腰有穿洞,遊人可進入,內為開闊地。洞穴面積約定40平方米,內有巨石似床、似桌、似棋盤,稱“仙人床”、“仙人桌”、“棋盤石”。四周幽靜,樹竹蔥鬱。岩內有讀書堂,相傳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曾在此讀書。宋嘉泰四年(1204年)縣令吳紹刻“讀書堂”3字,至今猶存。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在此遊覽,並在《徐霞客遊記》中有如下記載:“岩高峙若列錦屏,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門。穿石而入,則眾山內,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而北面穹復,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明代的建有南、北二廟,後廢。

景點介紹

南仙洞

南仙洞,有寺廟建築,名為興隆寺。興隆寺由神居洞、碧岩寺、觀音閣、戲樓及70多間房屋、40餘孔窯洞組合而成。神居洞,洞口嵌有一塊宋代熙寧年間的石碑,距今已達900年。洞內,有彩塑、壁畫、歷代石碑。後壁有兩個互相連通達數十米深的石洞。還有碧岩寺、觀音洞依山而建,貼岩抱壁,風格獨特。現存鐵鑄、銅鑄、木雕、泥塑等各種塑像200多尊。壁畫、碑碣都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

北仙洞

北仙洞,亦名佛興寺。這裡由50多廟宇和30餘孔窯洞組合而成。大雄寶殿、王母閣是北仙洞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建於山崖半腰,臥於石凹中。這座殿堂頭頂巨石,腳踩巨石,頗為有趣,殿內有釋迦牟尼塑像居於正中。東西兩壁,有“龍賜欽藏”經櫥,記憶體經卷。另外還有王母閣、照天池、烏龍潭、水簾洞、鹿女洞、半仙台、南天門、棋盤石、陝西洞等古蹟,都是北仙洞遊覽區的組成部分。

傳說

傳說有一位天界仙女,在雲端遙望風光綺麗的姑射山。忽見紫氣繚繞的山頂,有一位眉清目秀,英姿勃勃的年青人。仙女忽動真情,按下雲端與年青人相對,得知他叫焦變。兩人一見鐘情,常在山洞裡幽會。為防人發覺,每幽會,仙女總要呼風喚雨,形成水簾掛在洞前,便成為今天水簾洞。仙女與焦變拜山神為媒,結為夫妻。玉皇大帝知道後,將她驅出天界,罰至姑射山。仙女愛心永存,與丈夫焦變在西溝恩愛度日。數年後生一女,名喚鹿仙女。因此,
仙洞西溝又名鹿溝。一次堯王出訪姑射山,恰與鹿仙女相識。他們一見鐘情,定了終身。不久在姑射山洞(即鹿仙女洞)舉行婚禮。在燈火齊明,鼓樂喧天的歡慶之時,堯王乘興將姑射洞一帶封為仙境,即今人所稱仙洞溝。婚禮所在山洞稱為仙洞。
仙洞溝還有眾多優美的傳說。仙洞內有個會仙台,據說八仙常到這裡聚會。如今人們在洞內塑造了八仙雲遊聚會的故事情節。丰姿多彩的塑像,給遊人增添了無窮的雅興。

記載

據碑文記載,宋徽宗趙佶在政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曾駕游姑射仙洞。現存的宋王石便是駕游時小憩的地方。
相傳唐高祖李淵南征,在霍州遇強敵,兵敗逃至姑射山,為一陡峭山崖所阻。李淵一怒之下,高呵鞭打,只聽霹靂一聲,山崖開裂成門,唐王始得救。後人稱此為“南天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