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福建省永泰縣寺廟)

仙佛寺(福建省永泰縣寺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仙佛寺,位於永泰城關西門對面的仙人侖山崗上,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但又遠離了鬧區,兼具深山古寺的清靜,可謂是鬧中取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泰仙佛寺
仙佛寺,位於永泰城關西門對面的仙人侖山崗上,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但又遠離了鬧區,兼具深山古寺的清靜,可謂是鬧中取靜。
仙佛寺,建於清朝,後來多次修繕。至於“仙佛寺”的由來因為歷史的遠去,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有一種說法是,古時有一位仙人在此得道,于山頭的頑石上留下足跡,後人便擇仙人足跡在此地建廟,後來多有僧眾在此修行,因此就被命名為“仙佛寺”。
古人建寺都用意深刻,大多數寺院都依山而建,地處山巒的開闊處。仙佛寺也不例外,站在山頂上視野十分開闊,即使在高樓林立的現在,也能隱約眺望縣城全貌。
在寺院的構造上,仙佛寺與大多寺院一樣,都由前後多個大殿構成。雖說是佛寺,但寺內供奉的並不止佛教神像,除供奉著觀世音、盧公祖師、地藏菩薩等佛教神像外,還在仙君殿中供奉著一些道教神靈。
在仙佛寺內,源於古時的寺院建築如今還保留下來的並不多,這些建築也沒能逃過文革的厄運,大多遭到破壞,在文革後的1976年才得以重修。如今我們看到的在外觀上最古老的建築為“一座兩殿”式結構,由寺院老住持磬揚法師主持修繕。“一座兩殿”寺院建築在外觀上仍保持著古時寺院的建築風格,翹翼飛檐、雕樑畫棟,呈現出一幅古樸的景致。
一座兩殿中的大殿為觀音殿,但這兒的觀音殿卻不叫觀音殿,而被稱為“圓通殿”。圓通,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圓通是觀音的的法號之一。在佛教文化中,有這樣一說,觀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可以擁有三十二變化應身,隨時隨地應化顯現於人世間,觀世音由耳根圓通法門,修證而得無上大道,因此觀世音菩薩也被稱為耳根圓通觀世音。
在圓通殿中還供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琉璃光佛,這三佛在佛教文化中合稱為“三寶佛”。在我們前往仙佛寺的那天,恰逢農曆九月三十日,是“三寶佛”之一的藥師琉璃光佛的誕辰。
藥師琉璃光佛,又被稱為大(da)醫王佛、消災延壽藥師佛以及十二願王。為紀念藥師佛的誕辰,仙佛寺舉行了上供法會和布施儀式等活動。相傳,藥師琉璃光佛有十二大願,他的十二大願中關懷著人類根本的乃至生命中最需求的東西,從內在的完美性,到身體的健康完整性,囊括了人類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全部。信眾們虔誠地恭迎藥師佛的誕辰,寄託著人們祈求健康,快樂,富足的美好願望。
“一座兩殿”中的另外一殿是“盧公殿”,殿中供奉的“盧公祖師”是根據永泰當地信俗文化而祀奉的一位神靈。明清之際,永泰嵩口鎮盧洋村一位名叫盧善的佛家子弟,一生虔誠修行,積德行善,為民治病救災,深受民眾愛戴。他修成正果後,被鄉人尊為“盧公祖師”。這位民間俗神成為了後人祀奉的神靈,盧公信仰文化流傳至今,成為了永泰當地重要的信俗文化之一。
仙佛寺吸引了眾多的善男信女,在寺院的很多大殿中我們都能看到信士們捐贈的一些神像以及牌匾。在仙君殿正中央懸掛的“德配天地”就是由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捐贈的。
仙君殿,作為仙佛寺中唯一的道教大殿,殿中奉祀的全部是道教神仙。玉皇大帝神作為漢族民間信仰中的天庭眾神之首,是一尊極為特殊的神祗,是眾神的領袖。
在漢族神話傳說中,玉帝除統領三界十方內外諸天神佛之外,還管理著宇宙萬物的興隆衰敗、吉凶禍福。在仙君殿中玉皇大帝神便被作為主要神靈供奉著,雷電等神仙也屹立於兩側,似乎在保佑百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仙君殿的兩側敬供的是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由於八仙均為凡人得道,個性與百姓較為接近,成為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八仙都手持法器、神通廣大,雖然八仙人物出處不一,但在民間口耳相傳中逐漸穩定下來後,道教便對它進行了援引改造、成為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在東漢時傳入中國,與此同時作為中土文化的道教也開始孕育。佛道兩教自古以來相互抗爭、分分合合,佛道兩教最終互有往來、相互交融,並最終形成了佛寺更為興盛的局面。究其緣由,與佛教的教義至關重要。一方面佛教不像道教主張清靜無為,而是廣開善門,以包容的情懷採納多種思想,融入多樣化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是佛教注重宣傳其以慈悲之心普度眾生的教義,契合了大多數老百姓的信仰需求。
地藏殿作為仙佛寺中保存下來的唯一一個配殿,主要供奉的是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寶藏”,所以得名,寓意地藏菩薩救度一切罪苦眾生。
仙佛寺秀雅的建築,清幽的環境,並以寬廣的情懷接納道教文化,最主要的是得益於它臨近縣城的優越地理位置。近年來寺院香火旺盛,信士香客絡繹不絕,寺院規模也得以擴大。寺院新建的淨法樓設有念佛堂,內置十一尊阿彌陀佛像,這個寬敞的念佛堂能夠供大型法會活動之用。
隨著香客的日益增加,仙佛寺在寺廟左近建起了素芳齋,為往來的信士香客們提供齋菜飯食。佛法修行中,講究存慈悲之心,戒“殺生”,要愛護眾生;常食素菜,則少犯殺戒,只有永懷慈悲之心才能走向清淨自在狀態。
佛家素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就頒布過《斷酒肉文》下令天下僧尼不得食肉,素食文化開始孕育並逐漸盛行起來。
發展至今,素食已成為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於身體本身,能獲取天然的營養,不用動物油則有利於降低膽固醇,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益壽延年的功效,正符合了現今流行的健康時尚。
素食之風的悄然興起,不僅是佛教信眾的選擇,已日漸成為更多人的習慣;素芳齋乾淨整潔的環境得到了不少香客與食客的親睞,每天前來用餐的人絡繹不絕,老少畢集,為清幽的山頭平添了幾分煙火氣息。
永泰縣仙佛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