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福鄉

介福鄉

介福鄉位於永春縣東北區域,南距永春縣城21公里,距德化縣城12公里,轄有紫美、福東、龍津3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大草埔壠頭位置,人口11057。代碼為350525202,3個村分別為~201_紫美村、~202_龍津村、~203_福東村。五(里街)德(化)、湖(洋)德(化)公路過境。介福鄉陶瓷業發達,考古發現早在商周時期境內就有陶瓷產出,介福鄉的陶瓷製作歷史將整個福建省的陶瓷歷史向前推進了兩千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介福鄉
  • 外文名稱:Jiefu County
  • 別名:四班、蓋福、界福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下轄地區:紫美村、福東村、龍津村
  • 政府駐地:桃城鎮
  • 電話區號:0595
  • 郵政區碼:362601
  • 地理位置:福建中南部
  • 面積:33.8平方千米
  • 人口:11057
  • 方言:閩南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丘陵地形,冬暖夏涼
  • 著名景點:靈應岩 林俊德將軍故居 美麗鄉村陶瓷文化博物館 
  • 機場:無
  • 火車站:無
  • 車牌代碼:閩C
  • 名人:林俊德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氣候環境,經濟發展,基礎設施,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林俊德,

鄉鎮概況

介福鄉地處永春縣北隅,與永春縣吾峰鎮、五里街,德化縣三班鎮毗鄰,距永春縣城21公里,距德化縣城12公里。全鄉總面積33.8平方公里,耕地6000多畝,山地3萬多畝,四面環山,平均海拔為585米,中間形成山間盆地,最高山峰運林尖,素有“山頂平原”之稱。現有3個行政村,49個村民組,總人口11000多人。
介福鄉
龍津——七斗、長壟、後澤、內坑、西墘、庵尾、半尾溪、九丘、陳津——〖陳〗
紫美——大草埔、前洋(林)、曲尺洋、當墘、印厝、旗桿腳、吳壩山、尾山、企腳——〖鄭、林〗
福東——大丘頭(林)東田格(林)、中科(鄭)、頂科(鄭)、尾洋、過溪尾(林)、南洋、後格(林)、內村(林)、坑園口(林)、楊美(鄭)、溫田庵——〖林、鄭〗

歷史沿革

介福原稱四班,以龍津、紫美、揚美、大丘頭四個自然村(班)而得名。相傳明朝永春知縣駱起孟,見四班地形秀麗,寬平肥沃,是被蓋著的福地,故稱"蓋福",諧音為"界福",後簡化為介福,屬宋至清屬民康鄉鳴琴里,二十都。
民國時期屬第三區(湖洋)福陽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劃歸第八區、第十一區、霞陵區、城關區、吾邊鄉、介福鄉,1958年劃歸城關公社。1961年劃出成立介福公社,1984年改稱介福鄉,一直至今。
介福的居民都是林、陳、鄭三大姓氏的人,現大丘頭為福東。外丘、洋上、蔣溪的一大部分居民都是原大丘頭的居民,後來搬遷過去,皆為林姓人氏。

氣候環境

介福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最高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4℃,平均降雨量1700~21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80%,氣候呈冬冷夏涼特點。

經濟發展

農業以水稻為主,種植水果4400畝,其中蘆柑3800畝(這幾年由於黃龍病原因大部分都已經枯萎死了)
葉620畝,現正引
進丹桂、鐵觀音等名優茶葉,豬、牛、羊、、兔等飼養業發展迅速,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工業以陶瓷業為主,陶瓷生產歷史最遠可追溯到商周時期,早在2007年的時候介福鄉境內就有發現商周古窯址,2015年的時候發現古窯址群,確認為龍窯,介福鄉的商周古窯址將整個福建省的瓷器燒制史從現在已知的唐代提前到往前2000年左右的商周時期。南海一號發掘出的陶瓷和介福鄉境內發掘出的陶瓷同屬一源,從而證明早在宋元時期介福鄉的陶瓷已遠銷海內外,現境內還留有風流嶺、大峽格等古瓷道。隨著改革開放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全鄉現有70家高嶺土加工企業(大多為個人私營),較大的陶瓷企業有20多家,小規模的陶瓷企業上百家。主要生產日用陶瓷和工藝美術陶瓷,產品暢銷海內外。
介福鄉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礦產資源,現有勘查儲量為6000萬噸,居全省高嶺土礦產儲量第六位。福建良格廚衛有限公司於2013年入駐介福,其投資建設的揚美土礦現有開發規模為3000-4000噸水洗瓷土,在技術提升之後,產量水平可達4000-5000噸,大大提升了介福鄉高嶺土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
商業方面的發展速度較慢,但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淘寶熱潮的觸角也伸到介福鄉,故現有不少年輕人都開始使用淘寶賬號來進行行銷,主要產品以介福鄉瓷器為主。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遍布全鄉各個角落。

基礎設施

介福鄉境內公路約30公里的水泥硬化公路,在建的“縱四線”公路預計將2016年底完工,該公路為新規劃的福建省普通國省幹線“八縱十一橫十五聯”中的國道縱四線(G355)的組成部分,項目起點位於介福鄉永春與德化交界處,經紫美村、龍津村、蔣溪村、吾邊村、吾東村,終點位於高壠村三岔路口,路線全長18.047km。設計採用二級公路標準,路基寬度為8.5米,路面寬度為7.0米,項目總投資約3億元。該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完善我縣的交通公路網路,提升道路交通條件,有力地促進永春、德化等區域的經濟交流,實現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介福鄉水資源豐富,電廠裝機容量450千瓦,與縣水電公司聯網,能夠滿足介福經濟發展的用電需求。而日供水量500噸的自來水廠的建成,也滿足了介福鄉民的用水需求。在美麗鄉村的政策帶動下,目前境內形成了良好的衛生環境,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歷史文化

永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習俗)介福卷:
一、傳說
1、介福鄉的由來
介福原稱四班,以龍津、紫美、揚美、大丘頭四個自然村(班)而得名。相傳明永春知縣駱起孟,見四班地形秀麗,寬平肥沃,是被蓋著的福地,故稱“蓋福”,諧音為“界福”,後簡化為介福,宋至清屬民康鄉鳴琴里,二十都。民國時期屬第三區(湖洋)福陽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劃歸第八區、第十一區、霞陵區、城關區、吾邊鄉、介福鄉,1958年劃歸城關公社。1961年劃出成立介福公社,1984年改稱介福鄉,一直至今。
2、紫美四房
據說清朝初,永春五里街桃源人鄭紫雲因家境不好,攜兩子鄭旺東、鄭旺西上山來到介福養鴨。當時不知為什麼,每晚每隻鴨都會生兩個蛋。因養鴨很順利,家境漸漸轉變,就想下山全家團聚。不想開始有這個想法後,鴨就不生蛋了,一旦沒這種想法,鴨還是照樣下兩個蛋。當時,紫雲公認為是介福風水很好,就決定和他的兩個兒子一同在介福紮根下來。再後來,鄭旺東傳下四子,就分為一房、二房、三房、四房,逐步留傳下來形成了現在的紫美“四房”。
3、鄭仲
鄭仲,字焦陵,生卒年無考據。少時家貧,投土匪,後被清廷招安,官至清朝總兵,授榮祿大夫。其夫人賜一品誥命夫人。
4、林俊德
林俊德(1938.3.13~2012.05.31,男,福建永春介福鄉人),爆炸力學工程技術專家,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長期從事空中爆炸衝擊波、地下爆炸岩體應力波、爆炸地震波、強動載實驗設備與實驗測量技術等研究工作。獲國家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獲二等以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2項。1990年獲國家人事部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5、十八金庫
傳說,紫美村大燭寨有十八個金庫。因此,代代都有人到大燭寨尋找金庫,卻從來沒有人找到那十八個金庫。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十八金庫的謎底才被解開。原來大燭寨根本沒有什麼金庫,而是因為它蘊含大量瓷土,而這些瓷土據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所以叫做十八金庫。
6、石頭公傳說
龍津金獅殿供奉的是一尊粉紅色的石頭,名叫石大將軍,俗稱石頭公。人們為何敬奉一塊看起來很平常的石頭呢?原來卻有一個神奇而又動人的故事。
清朝道光年間,龍津長壠土窟菕建“長盛堂”厝。在砌石基時,小工挖石頭,挖到一塊長約60厘米,寬約50厘米,後背稍圓的粉紅色石頭。這石頭與其它的不同之處就是顏色有點特別。石匠把它砌在石基上。第二天,人們繼續做工,來到這裡一看,原來這塊石頭昨晚從石基中跑出來了,大家都感到很怪。奇怪歸奇怪,石匠又照樣把它砌在石基上,而且砌得特別牢固,大家都以為這下石頭可跑不出來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人們到這裡一看,石頭又從石基中跑出來了。這時大家就感到疑惑了,大家議論紛紛,莫非這石頭是神。片刻,石匠略有所思,然後恭恭敬敬地對這塊石頭髮誓:“石神啊石神,您要是真有靈聖,我老婆跑了,不知去何處,您就保佑我,叫我老婆回來吧!我一定為您建座宮殿,讓人們世世代代奉敬您。”
原來,這石匠是德化赤水人氏,因長期在外做工,很少回家。妻子嫌其家境貧寒,又不堪孤單寂寞,去年離家出走,杳無音信,無處尋找。
這次建厝石基砌好後,石匠回家了。一進屋裡,眼前的一幕真是讓他驚喜不已,老婆果真回家了,在料理家務。石匠問老婆:“你去了這么久,我以為你永遠不回來了,這次你是怎么想回來的?”老婆說:“不知怎的,前幾天,我走到哪裡,前面都是石頭如雨,往我方向打來,擋住我的去路。我還朦朧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將軍,威嚴地說:‘女人啊女人,你男人是個好丈夫,他好想念你啊,快回家吧,要不然,就打斷你的腿!’這時我猛地清醒了,一直往回家的路跑,一到村里,石頭就不見了。真是嚇死我了,我的心好久才平靜下來。”
石匠如願以償,有一個完整的家了,當然是這塊石頭顯靈。石匠果不食言,來到龍津後澤角落選個風水寶地,建起一座宮殿,把這塊石頭安放在店裡讓人們奉敬,庇佑四方百姓。長期以來,這裡香火旺盛,前來朝拜的香客絡繹不絕。
7、王大元帥由來
商朝末年,中原(今山西)有一戶王姓人家的兒子,名叫元善,自小聰明伶俐,力大無窮。長大後從軍,周文王令王元善帶兵出征討伐商紂。出征前,文王在王元善的額頭上點上金星。自此之後,王元善與李將軍、楊將軍等諸將,屢戰屢勝。班師回朝時,周文王甚為喜悅,敕封王元善為大元帥。
王大元帥於昔日四月十四日仙逝,玉皇大帝賜予天慪福院享樂,並命北斗星侍衛左右。王大元帥的神劍一邊六顆星星(南斗六星添福壽),另一邊七顆星星(北斗七星擋災殃),把手南天門。
歷史滄桑,民間為求平安,建宮廟來敬奉王大元帥聖神。明朝年間,德化梓溪地方動亂,揚美鄭氏一世祖泉輝號煥若蒙王大元帥賜予玄卜,搬遷到永春介福揚美,並在佛亭巷建大靜庵,四時香火鼎盛,許多善信爭相崇拜。
8、道德寨——大竹寨
道德寨建於何時不得而知,原來該寨與天馬山在每天夜晚都會發出毫光,像道場上一對大蜡燭閃閃發亮。後來揚美六世祖鄭堅龍之妻安葬於道德寨半山腰,在挖掘墳墓時,從墓道里噴射出五氣體後,再也不會發出亮光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躍進時期大煉鋼,砍伐樹木,寨上生長許多竹子,形成大片竹林,因此人們又叫它大竹寨。
9、風流嶺
在介福福東村與湖洋鎮之間有一道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崇山峻岭,嶺間有一條一米多寬的盤山石道,共有五千多級,一直通向德化縣城。因為這道山嶺流傳著一樁關於阿風和阿流的故事,人們便稱它為“風流嶺”。
傳說很早以前,嶺住著一戶雙胞胎兄弟,大的叫阿風,小的叫阿流。因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耕種著祖傳下來的幾畝土地,省吃儉用,日子倒也過得很清閒,到二十歲時,也有一些積蓄。準備翻蓋新屋以後,大哥阿風先娶親。
有一天,兄弟倆上山砍柴,路上忽然聽到哭聲。兄弟倆便循聲尋去,在羊腸的黃土道邊看見一個腳夫捂著臉痛哭,路上淌滿香噴噴的花生油。原來是因雨後羊腸小路打滑,腳夫不小心摔了一跤,將油罐打破了,這一擔油他可是賠不起的呀。問明了情由,兄弟倆安慰了腳夫一番,回家拿出一些積蓄的錢周濟給他。腳夫萬分感激地接過錢。當他回首觀望這條羊腸小道,不禁嘆息:“你們周濟了我一人,卻有許多人還要因這條山路受苦呀。要是有人能鋪一條石路,那真是積德無量啊!”
腳夫的一席話,深深地擊撞著兄弟倆的心。他倆想:這條嶺是德化到永春、仙遊的必經之道,是德化瓷器和山貨通向各地的商賈腳夫的謀生之路。官府雖然幾次三番喊修路,路卻未見修過一寸,捐款卻一次次地落入他們的腰包。要是真能修一條石徑,那多好啊!可是,哪來的錢?哪來的人力?要花幾年的功夫?兄弟倆整整為這事商量了七個晚上。終於兄弟倆決定,房子暫不翻修,娶親暫不考慮,把所有積蓄的錢都花在建造石徑上。於是,他倆擇了吉日,請了打石師傅,破土動工修建石路。兄弟倆整天沒日沒夜地幹活。他們的行動感動了鄉親鄰里,土地由鄉親代耕。過路的腳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眾人齊心協力的支持和幫助,給兄弟倆極大的鼓舞。他倆整整幹了七七四十九個月,終於鋪築了一條寬一米,長五千多級的石徑路,在嶺上還建了避風雨的雨亭。
訊息一傳開,人們紛紛讚頌阿風和阿流立下的功績,爭相走這條寬暢的大石道。有一天,一位腳夫挑著山貨,帶著兩位姑娘從德化來嶺下,說是要當面酬謝。當腳夫得知修路的是當年周濟他油款的兄弟倆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來到兄弟倆簡陋的茅屋,拉著兩位妙齡的姑娘說:“孩子,快,快給恩人叩頭。”一直弄得兄弟倆不知所措。原來,這兩位姑娘是他的雙胞胎女兒。自那次油罐摔破,受到周濟之後,腳夫念念不忘這對後生家的恩情。此番前來,一是感謝有人開鑿了石路,實現了他的宿願;二是順便拜謝周濟之恩。沒想到,築路的事只因他說說而已,這兄弟倆卻費盡苦心辦成了,老腳夫感動得涕淚滿面。爾後,他眉開眼笑地拜託村裡的“月老”,說是想把這對女兒許配給兄弟倆,不知他倆願意不願意。兄弟倆望著兩位淡妝素裹、體態健美的姑娘像山茶花一樣樸素、端莊、美麗,心裡甜滋滋的。後來,他們匹配成婚,村里整整熱鬧了三天三夜。婚後,兄弟倆一直合著生活,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從此以後,為了紀念阿風和阿流修建石徑的功德,人們便用他倆的名字,把盤桓這條石路的山嶺叫做“風流嶺”,嶺上的雨亭叫“風流亭”。
10、介福石塔
介福石塔始建於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花崗岩構造,實心攢尖頂,通高6米,五層六角,層層朝北,雕有佛像。該塔位於福東村南部溪邊,古代勞動人民建塔是為了鎮住對面石駝山上石蛇作祟之用。於1994年正月被盜,2000年按原樣重建。該塔為國防軍事地圖的重要標誌,是永春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1、福東村名的由來
公元1944年,介福內丘國小校長林問三(民國省立中學畢業,紫美前洋人)因該地處於介福鄉的東部而命名為福東。自經濟體制改革後,定名為福東村,分為大丘頭、揚美兩大自然村落,東至湖洋鎮錦溪村、西至五里街鎮蔣溪村、南至桃城鎮外丘村、北至本鄉紫美村,以林、鄭兩大姓氏為主。
12、“西河衍派”來歷
太始祖比干遇難時,正妃有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遂攜婢女四人避難於牧野長林之中,及期於石室中產一男取名泉。周武王得天下,旌表比干忠烈,召其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賜姓林名堅,拜為大夫,食采清河。後命為監,移封博陵公,子孫昌盛,支派波及九洲。堅公誕於淇水,地處古黃河之西,該地古稱西河。故林郡望為“西河”,稱“西河衍派”,社團組織稱“西河堂”。
堂聯:西林誕育,存孤實抗回天義;河朔受封,報國常懷貫日忠。
13、大丘頭由來
邵州刺史林蘊九世孫五居士從正,六居士從周於宋朝年間遊學永春,居住在東關鎮碧坑大丘頭。五、六居士讀於斯,仙蛻於斯,而家屬仍居原籍莆田。據譜牒記載,系五居士之六世孫長嘉之子興居,始入永春長住碧坑,修祖廟,陳宗器,設裳衣薦時食,以宋祀典,而盡諦賞之義。興居四世孫進孫再由碧坑移居蓋福洋,為懷舊澤,並示不忘其祖,鄉名曰大丘頭。同時並遷五居士墳墓於大丘頭東格山,號曰觀音坐殿。六居士在碧坑,號曰虎尾淵。
二、故事
1、鄭仲之犁頭向水頭流
鄭仲少時家境貧寒,常受鄰里欺負。有次鄭仲下田做活,他母親送飯給他,路上被人欺負,讓人往飯里扔沙子。再有一次,竟被人往飯里扔糞便。第一次被扔進沙子,飯勉強還可以吃,第二次被扔進糞便,這飯叫人如何吃得。鄭仲越想越生氣,回家經過苦旱壩時,就把犁扔進苦旱壩說“我鄭仲如果能夠出頭,犁頭就會向水頭流”。
2、鄭仲之殺某(老婆)燒祖
鄭仲因常受鄰里欺負,氣憤不過,上七大山投土匪。土匪頭子看他長得人高馬大,很是喜歡。但又怕他是清廷派來的奸細,要他立下投名狀,回家先把老婆殺了,祖屋燒了。這樣一方面可斷了他的後路,一方面也能讓他無後顧之憂。鄭仲下山之後,抓起一隻雞殺了當作殺老婆,堆起一起稻草燒了當作燒祖屋。回到寨里,土匪頭子帶他上了七大山山頂遠望,正好把他的祖屋看得一清二楚,知道自己造假露餡。土匪頭子重新給了他一次機會。鄭仲再次回到家後,猶豫不決,他老婆一見,狠下心說:“在這裡殺我不如帶到山寨上殺,讓他們親眼所見,使人無處懷疑;燒祖屋,就把自家的那份燒了。”上了山後,土匪頭子看見鄭仲老婆很有膽識就沒殺她,也讓她加入土匪隊伍,後來演變成“入寨不殺人”。
3、漏瓊瑤
清朝時期,紫美村來了一個隱士,在大燭寨深山中建造了一座很漂亮的莊院,長年隱居。因古時沒什麼娛樂生活,聽戲是其中一種比較高級的娛樂生活。這位隱士可能也比較會享受,在建莊院時也搭了一個戲台。但是其莊院處於深山之中,從來沒有人會想去那裡聽戲,所以也就一直沒有人去那裡唱戲,相當於有搭台沒唱戲。莊院處於深山中,一直都是冷冷清清的,就像被人遺忘的瓊樓玉宇,所以叫做漏瓊瑤。
4、角內寨
角內寨原名溪口山,屬德化縣三班鎮地界。據傳,有一年,紫美村與三班鎮溪口村村民就角內寨歸屬問題引發爭議,請縣官過來判決。縣官經過調查,就於紫美村壋乾某某堂祖屋(現已毀壞)前排起八仙桌(桌是由三班溪口村民提供的)進行判決,當場判給德化三班。當時紫美村壋乾有一個叫鄭錢新的小孩比較調皮,在縣官判決時,鑽進桌底,看到整張桌並未做什麼記號,就偷偷將壋乾這座祖屋的厝堂寫在桌腳。當縣官判決後,三班溪口村民來收桌準備回家時,錢新就爬上桌大罵:“你們這些人啊,縣官受你欺騙,讓我們的山被你貪去,現在連桌都要貪嗎?”三班溪口村民聽了就很氣,說:“明明都是我們的桌,怎會變成你們的。”現場就吵起來。縣官一看,就說:“小孩,你說桌是你的,有什麼證據啊?”錢新就說:“證據有有,我不說,他們先說。”三班溪口的村民本來沒想到會出現這種事情,當然沒去注意桌有什麼特徵,就說:“沒什麼證據。”錢新就說:“這張桌的桌腳刻有我們祖屋的厝堂。”縣官馬上就叫人看一下,發現確實有厝堂名。當場就很氣,說溪口村民連桌都要貪,山一定也是有貪,就將角內寨改判一半給紫美
5、鬼火
不知從何時起,每到晴天的時候七大山上就會出現忽隱忽現的藍色的星火之光,即鬼火。通常鬼火是出現在墳墓較多的地方,但七大山甚少有墳墓,那為什麼七大山卻有這么多的鬼火呢?原來,清康熙年間,紫美鄭暢在七大山落草,每次下山劫掠後,總把人帶回七大山上砍頭,並把屍體拋在山上。因殺的人多了,山上就留下了許多骨頭,所以會經常看到鬼火。
6、靈應岩史略
靈應岩相傳始建於宋朝末年,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規模雄偉壯觀,風景優美,得山川之靈秀。後殿正中供奉觀音佛祖金身聖像,中殿供奉釋迦佛聖座,左偏殿供奉珈藍爺,右偏殿供奉達摩祖師。半嶺亭供奉護界公等佛尊。四時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海內外四方善男信女,極盡崇拜虔誠。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曾賜“聖旨牌”以示佛祖之靈應,直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杞標”燒寺毀佛,本岩賴佛祖之靈應,“聖旨牌”倖免遭劫難。後竟因勢所趨,於公元1967年丁未年岩寺、佛像遭受人為毀壞,僅存一片廢墟。改革開放以來,為大力弘揚我中華民族宗教文化,聯絡海外“三胞”愛國愛鄉有識之士,大丘頭林氏眾族人萌發重建之念,並獲得海外僑親讚許。遂於公元2000年庚辰年荔月開通自“如在堂”祖宇門口至本岩公路,全長八百米,寬三點五米,同年臘月上殿、下殿及兩旁書院落成。近年來,經過幾次裝修,成為一座完整岩寺。
7、德水寺史略
德水寺位於介福之東,揚美境內。有一奇觀,松柏蘇生(註:寺後寨邊有一顆松柏樹,1958年被砍伐燒炭煉鋼鐵,1978年樹頭再發新芽生長起來,至今直徑已有30公分)。寺後寨坪平坦寬廣,是夏天乘涼的好地方,堪稱介福第一寺。
德水寺原名德水庵,坐午子兼丁癸,水出乾,始建於明朝萬曆癸卯年,奉祀釋迦尊佛、觀音佛祖、齊天大聖、神農大帝、保生大帝,威靈顯赫,護國庇民。
明代,蓋德堂釋弟子,自幼茹素之請,五佛託夢,飛爐在德水寨旁松檞中翰音。報更乃起早急趨寨邊,果見香菸裊裊上天,香爐浮獻五尊佛名即會果諸房親,迎回奉祀,塑金身,建庵堂,四時香火鼎盛,八方善信虔祥。
清朝康熙年間,七台山林中部下,鄭某欲占吾鄉,賴佛靈聖,傳夢衛鄉傑士,孚衷派民眾在德水寺瞭望,乃避劫難;解放軍二六○團駐庵建剿匪營部,祈護全勝。
世事滄桑,年湮代遠,庵傾牆圮,共和國庚辰年,鄭公祖師,賜以玄機,扶乩重建,名德水寺。
8、龍船寨
清朝康熙年間,紫美鄭暢意圖謀霸占揚美家族財產及土地,發動兵馬入侵。當時,揚美鄭氏家族第七世祖衛鄉傑士十五叔(諱水崇,字學凝,號孚衷)率領族人共同修築山寨,因其形狀像龍船,故稱龍船寨,作為揚美鄭氏族人躲避匪亂的場所。
鄭暢率領匪徒前來攻打龍船寨,揚美鄭氏族人緊閉寨門,封鎖交通要道,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鄭暢暗中派人買通揚美族人鄭有權作內應,讓他在攻打山寨時偷偷放開寨門,賞銀三百兩。某日,十五叔水崇在吃飯時被飯粒噎住,預感不祥之兆,就與鄭有權互換看守寨門,使鄭有權的奸計不能得逞。那天,恰好鄭暢率匪徒攻打龍船寨,不遠處龜山前聖靈宮供奉的趙大元帥顯靈,供桌上的香火灰飛到火藥槍的引信上,點著火藥槍,連發三槍,打傷這些匪徒。鄭暢後悔念道:“鳥精有權,吃錢三百兩,允我打開寨門,大槍連砰三門。”鄭暢知道揚美鄭氏族人防範嚴密,只好退兵,內奸鄭有權得到族人的嚴懲。
龍船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保護了揚美鄭氏族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是揚美族人躲避匪患的好地方。
9、九牧傳芳
閩林十六世披公,天寶十一年登第,官臨汀別駕,有德政名聞闕下,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披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茛,皆登第,均任刺史,世稱“唐九牧”。 九牧英才輩出,敕封為天妃的林默姑、扳倒嚴世蕃的御史林潤、民族英雄林則徐,均九牧華裔。宋代,尊公九世孫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閩林披公、尊公派下,均稱‘九牧傳芳”。
堂聯: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
三、長詩
1、織錦成文詩
一別良人長獨守,肝腸寸斷淚雙垂。念夫曉夜歸何處,宿路食風卻受悲。春去秋來冬又到,兩輪日月互馳驅。妾想征夫歸不得,思量萬里送寒衣。雁杳魚沉音信斷,藍橋阻隔天雁書。路遠山遙無依伴,弓鞋短小步難移。開箱取線添珠淚,對鏡梳妝懶畫眉。仰見梁間雙燕子,朝去暮來對對飛。孤雁天邊聲慘切,衿寒枕冷孤守幃。織錦成文獻天子,賜我丈夫及早歸。夫妻本欲百年期,誰知中途兩別離。臨行說出三分話,此情綿綿無絕時。
2、老翁逥文詩
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老夫年高心內愁,嚴生不見下常頭。自知身邊十分老,聽老從頭說根由。頭老鬢邊生白髮,眼老如常視不真。牙老吃飯難得碎,口老言開語不明。耳老不聽人言語,舌老談說話不真。年老難拿三五兩,身老曾見全骨頭。腿老骨條難移步,背老腰酸低了頭。曾聽古人說幾句,時間記在我心頭。明知合眼空回首,一旦無常萬事休。
四、諺語63則
1、腳踏別人地,頭笠別人欺:出門在外討生活,非常不容易,往往會受到本地人的欺負,平時要戴著斗笠,低著頭,注意收斂。
2、寵兒不孝,寵狗爬灶:過於溺愛孩子,會導致孩子不孝;過於疼愛狗,狗也會得寸進尺,甚至爬上灶台偷吃東西。
3、心肝要好,風水不用討:意思是說做人良心要好,不管命怎么不好,最好都會變好。
4、過一溝,吃三“凹”(碗的意思):古時候,物質短缺,每頓飯能喝上一些稀粥就不錯了,所以很容易餓。往往是剛吃過飯,只要出門走一段路,翻過一個山溝,就會感覺餓,能夠再吃三碗。
5、“徘”(壞的意思)豬貪別人槽:自己有的不喜歡,卻喜歡別人跟自己一樣的東西。形容一個人真奇怪,壞行。
6、怨生不怨死:平時相互吵架肯定會有,但人死如燈滅,我們應該要放開胸懷,一切從頭來。
7、知了鳴,天放晴。
8、求人不如求己,要吃自己有,要做自己會。
9、吃著碗裡,看著鍋里。
10、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
11、扁擔、柴甲掛肩頭,三頓“免驚”(不怕的意思)無物入喉嚨。
12、飼(養的意思)大豬牽來抬(殺的意思),飼外甥卻不來(白養了)。
13、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女大不中留,豬油蒙了心。
14、吃哥哥“想氣”(生氣的意思),吃嫂嫂“念膩”(嘮叨的意思),吃父、吃母不了時。
15、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穿衣)。
16、初伏蘿蔔末伏菜。
17、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18、兒子疼小的,媳婦疼巧的。
19、公雞打架頭對頭,夫妻吵嘴不記仇。
20、人要靠五穀養,田靠糞土長。
21、種地不“下”(施的意思)糞,等於瞎胡混。
22、八月栽菜,有吃有賣。
23、小滿前後,種瓜種豆。
24、人勤地不荒。
25、未吃五月節粽,破裘不通放。
26、六月天,七月火,石頭盤煎勒粿。
27、好上元好早稻,好中秋好晚稻。
28、九月黑,不達十月初一雨。
29、立冬之日怕逢壬,來年高田枉費心。
30、罩霧罩不開,戴笠披棕衣。
31、一點雨一個泡,有米無通撒(煮)。
32、一天剝皮(脫衣),三天店被。
33、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
34、要有好下繼(後代),不免好老爸。
35、頂厝人教仔,下厝人仔乖
36、多仔餓死爸,多媳婦餓死大家。
37、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38、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39、打虎親兄弟,打火親同姒。
40、找翁拿錢在身邊,招仔拿錢在苦坑。
41、見仔叫,見某笑,見父母氣甲滲青尿。
42、伺(養)豬不論糠,伺仔不論飯,伺老爸著數頓。
43、伺(養)仔伺甲肥露露,伺老爸瘦甲剩一隻骨。
44、貓母爬牆,貓仔看樣。
45、翁某相隨,免吃都會肥。
46、憶著家庭,不顧前程。
47、憶著吃,契兄(勿會)記勒捉。
48、沒有西施面,也要牛牯力。
49、東行西覓,卡強座厝內。
50、東行西走,不如上山割草。
51、有食在面勒,有穿在身勒。
52、三頓飯米若吃飽,豬腳方肉都無巧。
53、生水在肢骨,妝水才一出。
54、愛某水,給某挑水。
55、翁生某旦,每日對看。
56、愛水不驚流鼻水。
57、愛風度,不愛溫度。
58、身穿西裝現領,厝內在勒吊鼎。
59、高裕人乞食性命。
60、有錢人恭敬,無錢人看輕。
61、有錢說話響叮噹,無錢說話就不通。
62、壞鐘連累鼓,壞翁連累某(老婆)。
63、水流落去滑溜溜,流起來拱拘瘤。
五、燒造
1、蓋碗
歷史沿革:蓋碗,就是配有一個蓋的碗,這種碗有保溫、衛生的效用。1973年,龍津村村民陳金煙大膽創新,根據市場需求,改革技術,設計了一款新型的大、中、小蓋碗。蓋碗款式繁多,有4寸的、5寸的、6寸的、8寸。“蓋碗”碗面繪製各種花草或飛禽走獸的圖案,使得蓋碗呈現古樸、典雅、美觀,深受海外人士喜愛,遠銷伊朗、伊拉克等國。
工藝流程: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畫坯→上釉→燒窯→成瓷
產品用途:盛飯、菜,有衛生、保溫的效果。
2、珍珠釉
歷史沿革:1995年,介福龍美陶瓷工藝廠研製出一種新型陶瓷裝飾新材質“珍珠釉”。 這種珍珠釉具有淡雅素靜、顆粒凸起的藝術效果,它不同於傳統的平面顏色釉,它追求那種“回到大自然中去”的優雅色彩,有白色、藍色、粉紅色等,用它裝飾高檔陳設瓷顯得新穎而高雅。1996年,在國家科委舉辦的“星火計畫實施十周年暨‘八五’農業科技攻關成果博覽會”中被評為優秀項目。
產品用途:裝飾高檔陳設瓷
六、婚禮
1、合八字
合八字:龍虎相鬥,雞犬不相見。
2、踢轎門
踢轎門:今要轎門兩旁開,金銀財寶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內,生子生孫作秀才。
3、同姓忌婚
同姓忌婚:男婦同姓,生子不蕃。
七、葬禮
喪事程式
習俗沿革:葬禮的舉行在閩南地區自古至今都非常隆重,故有“生在蘇杭二州,死在福建泉州”的說法。
主要內容與形式:
(一)組織機構(力求老、中、青諸代表人物參加):主事3人(總指揮、記賬、執筆);出納;招待(禮生2人)、採購、炊事等。
(二)機構成員職責
(1)總指揮:安排喪事各儀程工作,巡禮、督促各儀程落實情況;
(2)記賬:負責詳細記載親朋送禮項目數字;
(3)執筆:寫輓聯、毛毯、花圈等;
(4)招待:伺候親友進場,恭請煙、茶、點心等;其中禮生在親戚進場時,應立即到禮房向親戚行禮(下跪)。
(5)採購、炊事:準備一伙食、點心等。
(三)出殯佇列
租山→遺像→白彩旗→大門燈→開山鼓→奠字匾→花圈→大鼓吹→輓聯→西樂隊→鼓隊→火斗→棺→西樂隊→送殯
八、節氣與習俗
初二請女婿
每年正月初二女兒女婿到岳母家吃團圓飯,給父母拜壽,祝他們新春快樂,福如東海,萬事如意。
九、俗神信仰
1、紫南宮
紫南宮,系紫美村之聖地。源於光緒年間四班(即紫美)信士弟子合建土木結構寶月堂,後損壞。1990年,在海外僑胞的資助下,紫美村重新在紫美紫龍潭邊建起紫南宮。建成後宮殿雄偉壯觀,正殿供奉張公聖君、協助國侯、武功祖師、朝天聖侯,偏殿供奉觀音佛祖,四時香火鼎盛,八方善信虔祥。
2、破土
每家在建宅,需向風水先生請教,選擇一天好日子,辦果合金,敬土地公,按時分鐘,帶鋤頭挖洞一個,燒金作為建宅開工破土。
俗信,孩兒命相不好,動年多厄,便求神佛慈悲放祥光庇佑。擇一吉日,或是佛誕日仗僧或延道做“爰表”並帶銅錢七七四十九枚,五色絲線各一隻,同供奉獻後取回放在小兒枕邊三夜,取起與其衣服同存至成人(即16歲)。斯時,再到所拜認的佛廟去叩答而了卻。俗信神佛只能降福佑至成人。在拜契期間,每逢所拜認的神佛的佛誕,孩子的生父母都需備齋去誠心奉獻,以求神佛的保佑。
十、祖先信仰
鬼節
習俗沿革:閩南各姓氏,有七月十五做節敬奉祖先的風俗,而紫美村的七月半節卻各不相同,從十二到十五都有人過鬼節。
主要內容與形式:過節當日,準備米飯等請祖公、祖媽,並燒金紙、點香。
十一、物候天象知識
春南夏北,無水通磨墨;春北夏南,草埔成潭:春天如果吹南風,夏天如果吹北風,就很難下雨,無水自然不能磨墨;春天如果吹北風,夏天如果吹南風,就會連續下雨,雨下得多了,整個草埔看上去就像一個潭。
早日不成天,晚日慢慢煎:早晨如果太陽早早升起,往往會陰天或下雨;早上如果太陽比較晚升起,往往是晴天,而且是比較熱的。
小寒大寒,沒寒都寒。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春雨貴如油,夏雨遍地流。
六月風不夠,十二月風有剩。
雨沃(澆)上元燈,日曬清明鐘。
春寒雨那彈(下),冬寒雨四散。
春黑冬白,雨仔泄泄。
春霧曬死鬼,夏霧出大水。
東閃(電)一,西閃七,南閃現到,北閃無訊息。
西北雨,不過笊籬笆。
小暑落雨餓死鼠,大暑落雨餓死牛。
午時雷不過未時雨。
六月十二,無風台也有雨意。
七月半粿吃了看溪尾: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後,每天的天氣只要看溪尾方向(南方)天空中,如烏雲密布,就是馬上下大雨;如萬里無雲,天氣就十分晴朗。
立秋無雨最堪憂,萬物從來只半收。
重陽無雨一冬晴
十二月南風現報。(十二月若吹南風則馬上下雨)
蚯蚓上路要下雨。
霧纏山腰,無三日燒。
日頭生腳,無三日乾。
雨打五更日曬水。
久雨望庚甲,苦旱望丙丁。
甲子雨,丙寅晴。
十二、其他
1、飲食禁忌
忌用筷子湯匙敲打碗碟,據說敲打餐具會傷財氣。且在用膳時,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中,因這樣有如插香孝祀鬼神。又如請客,忌上四或六道菜。因為四碗菜乃用於款待轎夫,六碗菜則用於祭祀墳頭。
2、讀書人禁忌
讀書人認為字很珍貴,最忌諱的是燒掉了寫字的紙,也忌諱用有字的紙擦屁股,認為這是污辱了聖人。還有忌諱學齡前兒童用手隨意撥算盤,認為那樣會算數不清。
3、木工禁忌
木工忌諱別人摸他的量斗,曲尺。俗話說摸木工爺不吉利,意思是會沒有安全。
4、孕婦之守護神——胎神
謂“胎神”是指與胎兒靈魂相通之神。專管胎兒的靈魂。通常活動於孕婦的周圍,潛伏於孕婦的寢室、住宅或其他器物上,具有保護胎兒的作用。胎神又被稱為胎煞,神可敬,敬不可犯。故孕婦禁忌甚多,大致兩大類:住宅和起居兩方面。
(1)孕婦的住宅禁忌:忌移家具;忌搬動磚瓦;忌釘釘子;忌掛人物畫像;忌拿進新的東西。
(2)起居生活禁忌:忌露宿野外;忌採摘瓜果;忌觀看戲曲;忌參加喪葬;忌摘花采果;忌進產婦家門;忌參與婚娶;忌接觸神佛事活動;忌跨越牽縛牛、羊、馬的捆繩,否則產期延誤兩個月,亦忌跨越秤具;忌以剪刀剪東西;忌捆縛器物;忌以針錐鑽物;忌見月蝕、日蝕;忌用草繩生火;忌接近要地,禁止孕婦到重要場所;忌食人家喜喪送來的食物;忌煎食物;忌食蟹;忌在孕婦面前談猴子;忌食野味。
5、長命鎖
習俗沿革:父母親生孩子不易,養孩子更難。因此,喜獲麟兒,自然高興,相當珍重,而對於祖輩及老年人得子嗣者就更是愛若明珠。為了能使孩子平安順利長大成人,人們想出各種消災獲福的辦法,帶長命鎖便是其中之一。長命鎖是掛在頸間胸前鎖形飾物,借自然力量以保佑佩帶者健康長壽。
主要內容與形式:長命鎖一般用白銀製作,也有用金或銅鍍金等製作。長命鎖有兩面鐫字,亦有單面鐫字的,如“長命百歲”、“富貴安樂”等。長命鎖以“百家鎖”為貴,取百家福佑之意。百家鎖取法:大體是由生父母先用白米七粒,紅茶七葉,用紅紙包起來,總共要準備兩三百包,散發給親友,收回時須由各家主備錢數十文、數百文不等,然後將收集的錢購置銀鎖,正面鐫刻“百家寶鎖”、反面鐫刻“長命富貴”。
6、介福仙
介福仙:古時,介福人非農忙時,大都聚在一起從事陶瓷工作。因人多,工作時就互相“話仙”(即聊天)、打趣,漸漸就被傳為“介福仙”。
7、走窯嘴,雨淋淋
走窯嘴,雨淋淋:在龍窯從事陶瓷工作的人,平時聊天聊個不停,話就像雨滴從屋檐滴下那么多。
8、龍窯工藝
龍窯亦稱蛇窯、蜈蚣窯。龍窯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龍似蛇,故名。窯室分窯頭、窯床、窯尾三部分。龍窯最大優點是升溫快,降溫也快;可以快燒,也可以維持燒造青瓷的還原焰。故有說龍窯是青瓷搖籃。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龍窯里燒成的。

風景名勝

風流嶺
在介福福東村與湖洋鎮之間有一道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崇山峻岭,嶺間有一條一米多寬的盤山石道,共有五千多級,一直通向德化縣城。因為這道山嶺流傳著一樁關於阿風和阿流的故事,人們便稱它為“風流嶺”。
傳說很早以前,嶺住著一戶雙胞胎兄弟,大的叫阿風,小的叫阿流。因父母早逝,兄弟倆相依為命,耕種著祖傳下來的幾畝土地,省吃儉用,日子倒也過得很清閒,到二十歲時,也有一些積蓄。準備翻蓋新屋以後,大哥阿風先娶親。
有一天,兄弟倆上山砍柴,路上忽然聽到哭聲。兄弟倆便循聲尋去,在羊腸的黃土道邊看見一個腳夫捂著臉痛哭,路上淌滿香噴噴的花生油。原來是因雨後羊腸小路打滑,腳夫不小心摔了一跤,將油罐打破了,這一擔油他可是賠不起的呀。問明了情由,兄弟倆安慰了腳夫一番,回家拿出一些積蓄的錢周濟給他。腳夫萬分感激地接過錢。當他回首觀望這條羊腸小道,不禁嘆息:“你們周濟了我一人,卻有許多人還要因這條山路受苦呀。要是有人能鋪一條石路,那真是積德無量啊!”
腳夫的一席話,深深地擊撞著兄弟倆的心。他倆想:這條嶺是德化到永春、仙遊的必經之道,是德化瓷器和山貨通向各地的商賈腳夫的謀生之路。官府雖然幾次三番喊修路,路卻未見修過一寸,捐款卻一次次地落入他們的腰包。要是真能修一條石徑,那多好啊!可是,哪來的錢?哪來的人力?要花幾年的功夫?兄弟倆整整為這事商量了七個晚上。終於兄弟倆決定,房子暫不翻修,娶親暫不考慮,把所有積蓄的錢都花在建造石徑上。於是,他倆擇了吉日,請了打石師傅,破土動工修建石路。兄弟倆整天沒日沒夜地幹活。他們的行動感動了鄉親鄰里,土地由鄉親代耕。過路的腳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眾人齊心協力的支持和幫助,給兄弟倆極大的鼓舞。他倆整整幹了七七四十九個月,終於鋪築了一條寬一米,長五千多級的石徑路,在嶺上還建了避風雨的雨亭。
訊息一傳開,人們紛紛讚頌阿風和阿流立下的功績,爭相走這條寬暢的大石道。有一天,一位腳夫挑著山貨,帶著兩位姑娘從德化來嶺下,說是要當面酬謝。當腳夫得知修路的是當年周濟他油款的兄弟倆時,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來到兄弟倆簡陋的茅屋,拉著兩位妙齡的姑娘說:“孩子,快,快給恩人叩頭。”一直弄得兄弟倆不知所措。原來,這兩位姑娘是他的雙胞胎女兒。自那次油罐摔破,受到周濟之後,腳夫念念不忘這對後生家的恩情。此番前來,一是感謝有人開鑿了石路,實現了他的宿願;二是順便拜謝周濟之恩。沒想到,築路的事只因他說說而已,這兄弟倆卻費盡苦心辦成了,老腳夫感動得涕淚滿面。爾後,他眉開眼笑地拜託村裡的“月老”,說是想把這對女兒許配給兄弟倆,不知他倆願意不願意。兄弟倆望著兩位淡妝素裹、體態健美的姑娘像山茶花一樣樸素、端莊、美麗,心裡甜滋滋的。後來,他們匹配成婚,村里整整熱鬧了三天三夜。婚後,兄弟倆一直合著生活,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
從此以後,為了紀念阿風和阿流修建石徑的功德,人們便用他倆的名字,把盤桓這條石路的山嶺叫做“風流嶺”,嶺上的雨亭叫“風流亭”。
靈應岩
靈應岩相傳始建於宋朝末年,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規模雄偉壯觀,風景優美,得山川之靈秀。後殿正中供奉觀音佛祖金身聖像,中殿供奉釋迦佛聖座,左偏殿供奉珈藍爺,右偏殿供奉達摩祖師。半嶺亭供奉護界公等佛尊。四時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海內外四方善男信女,極盡崇拜虔誠。
明朝正德年間,朝廷曾賜“聖旨牌”以示佛祖之靈應,直至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杞標”燒寺毀佛,本岩賴佛祖之靈應,“聖旨牌”倖免遭劫難。後竟因勢所趨,於公元1967年丁未年岩寺、佛像遭受人為毀壞,僅存一片廢墟。改革開放以來,為大力弘揚我中華民族宗教文化,聯絡海外“三胞”愛國愛鄉有識之士,大丘頭林氏眾族人萌發重建之念,並獲得海外僑親讚許。遂於公元2000年庚辰年荔月開通自“如在堂”祖宇門口至本岩公路,全長八百米,寬三點五米,同年臘月上殿、下殿及兩旁書院落成。近年來,經過幾次裝修,成為一座完整岩寺。

林俊德

縱死終令汗竹香

頒獎詞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雲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

胡占凡:把能夠擁有的時光都獻給了崗位,最後還在向目標衝鋒。這是一位真正用信念撐起生命尊嚴的軍人。

張瑞敏:以智殉國,鑄就成中華民族的銅牆鐵壁;致死攻堅,綻放成死亡之海的倔強馬蘭。

事跡

林俊德:一生奉獻給核事業的科學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林俊德,中國工程院院士、總裝備部某基地研究員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林俊德的中學和大學都是靠政府助學金完成的。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從事核試驗研究。由於核爆炸具有極大的破壞性,測量儀器研製一直存在很大難度。林俊德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獨立創新製作了鐘錶式壓力自記儀,為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參數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數據。在之後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後獲得30多項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確診為“膽管癌晚期”。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拒絕手術和化療。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惡化,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醒來後,他強烈要求轉回普通病房,他說:“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

林俊德住院期間,整理移交了一生積累的全部科研試驗技術資料;多次打電話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極度虛弱的林俊德,先後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床工作。於是,病房中便出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眾人的攙抬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公桌,開始了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後的衝鋒……

5小時後,心電儀上波動的生命曲線,從螢幕上永遠地消失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衝鋒。

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紮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裡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