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è zé,是指一種長耳的裹發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介幘
- 又名:進賢冠
- 始發時間:漢 魏
- 定義:一種長耳的裹發巾
介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è zé,是指一種長耳的裹發巾。
介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è zé,是指一種長耳的裹發巾。...... 介幘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iè zé,是指一種長耳的裹發巾。中文名 介幘 又名 進賢冠 ...
平巾幘是和介幘、平上幘一個系統的首服。幘本是古時一般人裹在額頭上的布。王莽時做成有硬挺的頂部,可以覆罩整個頭部,接著出現了頂部呈介字形屋頂的幘,是為...
《宋史·輿服志四》:“其朝會,執事高品以下,並服介幘、絳服、大帶、革帶、韈、履,方心曲領。”詞條標籤: 語言, 字詞 圖集 絳服圖冊 V百科往期回顧 ...
遠遊冠:多為王公所戴,有展筒(即冠前的橫圍片),冠上一般飾有三梁,有時也襯黑介幘或青緌以做裝 遠遊冠 飾。遠遊冠其形方,後傾,外有圍邊,開前合後,據《...
文官在進賢冠下襯介幘,武官在武冠下襯平上幘。東漢後期出現前低後高,即顏題低,耳高的式樣,稱為平巾幘。 [2] 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誌之一,主要...
《晉書·輿服志》:“天子郊祀天地明堂宗廟,元會臨軒,黑介幘、通天冠、平冕。”《晉書·輿服志》:“平冕,王公、卿助祭於郊廟服之。王公八旒,卿七旒。以...
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 [1] 、袞冕、 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
東漢的進賢 冠可說是展筒與介幘結合的冠式。從出土人物雕塑和繪畫資料來看,晉代的進賢冠,冠耳已急劇升高,其高度與展筒的最高點相齊,展筒外廓由原來的〓形變化...
據《舊唐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載,天子冠服十四種:大裘冕、袞冕、(敝鳥)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