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實父靖節先生年譜畫傳白描手卷》,書畫,作者:仇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仇實父靖節先生年譜畫傳白描手卷
- 作者:仇英
- 尺寸:26×412cm
- 材質:水墨紙本
介紹:
引首:高存道篆書。
尾跋:陳彰。畫卷內題贊:明·文台。
引首:“履隰懷清,識高趣口”讀謙山像贊有此二語用篆其端即似恕庵先生大雅之屬,壬辰十月存道,時年七十有七。
款識:清節高風。晉安帝義熙年中為彭澤縣令,靖節先生時年四十二歲。王弘以重九日命酒遣份至,淵明獨飲既而歸。郡將嘗侯之,值其酒熱,取頭上葛巾漉酒,訖復著之,時年四十四歲。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意,則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時年四十五歲。淵明有足疾,使一門生二子舉籃林,時年四十六歲。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與客曰: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義熙年中年五十歲。太守王弘屢欲見淵明未可得,先使淵明故人龐通之齎。酒栗里,半道邀之,既至欣然便共飲,俄頃弘至,亦無忤也,時年五十五歲。淵明缺履,弘顧左右為之造履,造履者頃履度,淵明便於弘前申腳令度焉,顯其真率。時年五十七歲。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白衣人送酒,即便就酌,時年五十八歲。顏延之為抑後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為始安郡守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至醉,弘欲就邀之坐,彌月不得。延之歸去留錢二十餘萬與淵明,淵明悉送之酒家,欲酒稍就取酒。宋文帝元年。允承文台書。
高時豐,字魚占,號存道。浙江杭縣人,清光緒二年生。清光緒舉人。氏本杭城老家子,書法工楷、草、篆、隸,畫擅花卉,繪青松紫藤,有獨到之處,尤以鐵線篆而名馳藝林。
文台[明]字允承,號祝峰,長洲人,文徵明第三子,慷慨豪俠,有國士風。山水、人物師李公麟。[文氏族譜、明畫錄]
風流蘊籍 高古衣冠
—品讀《仇實父靖節先生年譜畫傳白描手卷》
中國古代繪畫裡,人物畫是最早出現和成熟起來的一個門類。早在在漢魏兩晉至南北朝,當後來越來越居於傳統繪畫主要位置的山水畫尚未成型時,趙嘉、楊修、曹髦、曹弗興、衛協、司馬紹、顧愷之、曹仲達、陸探微、謝赫、張僧繇等一批在中國古代繪畫史論上顯赫重要的畫家,幾乎都是主要以人物故事和肖像繪畫得名。而後唐代吳道子、宋代李公麟、元代趙子昂傳其法脈,流衍於明,得襲正統的人物畫第一高手便屬“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本為太倉民間畫工出身,青年時徙居蘇州,因繪畫方面顯露出的異人天稟,得到文人畫巨擘文徵明的器重賞識。後師事大畫家周臣,畫風間窺文衡山、唐六如,並與文氏一族及活躍於吳門的上流文人如祝允明、王寵、陳淳、陸治等人互有交誼,逐漸為士夫階層接納,成為當時蘇州得譽甚高的職業畫家,漸與乃師齊名並著。至清初王鑑於《染香庵跋畫》中將文、沈、仇、唐相列,一躍為明成化、弘治間吳中畫壇領袖、代表人物。這在文人畫一統天下的時代,以畫技超能而獲此隆譽,尤屬罕見。
仇英的確是一位繪畫技巧極其精湛嫻熟並全才博能的藝苑聖手。其人物、山水、花鳥俱有建樹,青綠重彩、密體華章與淡彩水墨、寫意疏體各臻其妙,尤以摹古功力見長。王稚登《國朝吳郡丹青志》謂之“特工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慚古人。”
畫家的這一高超造詣,在我們目前所披覽的《靖節先生年譜畫傳白描手卷》里就得到充分體現。畫家此圖筆墨技巧直接取法宋人李龍眠,通篇筆意蘊涵高澹、文雅雍穆,全無其早中年近似於東村、六如的方硬折蘆勾線法,行雲流水,圓曲內斂,意在高古遊絲和鐵線之間。這當是他略晚接觸到大量宋元名跡而得悟,自覺屏棄時尚向古代優秀傳統學習靠攏時的作品。這種風格我們可以在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內府藏本《松蔭琴阮圖》中得以印證。兩圖所畫高士衣紋用筆排線及淡墨暈染法如出一轍。《靖卷》畫跡尾端因歷次揭裱重裝已割裂去少半的朱文“天籟閣”藏印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某些研究線索,嘉興“天籟閣”,系有明一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鑑定大家項元汴的齋號。項氏嫡孫文中記載“仇十洲先生……討論余先大父墨林公帷幕中者三四十年,所覽宋元名畫千有餘矣。”如果這段話並不是現代史論家們所認定的乃十三四年的筆誤,那麼仇氏一生的藝術歷程就都與著項家和那些古典畫跡有了更密切的淵源。而不僅僅是晚年客居項府,為其摹古。同樣舊存清宮的《孝經圖卷》據載也是畫給項元汴的,那是摹自宋人王子正,也同樣水墨清華、逸宕秀雅……而查核此“天籟閣”印卻非墨林山人所常用者,而刻制精良,印色古穆業深入紙張肌理,當為明代所鈐。以理推之或為項氏後人沿襲乃祖齋號者。同例,如文衡山一門,子子孫孫及入清者,尚沿用“停雲館”之名而不易。
此畫所參臨的原跡李公麟舊本,或許就藏於當年的項府。仇氏覽閱名賢妙墨中有所得乃從容摹寫,深得真趣。所謂厚積薄發、溫儒內斂者,不徒以勾勒之勁挺流麗為所取,而洋溢畫面的是通篇的穩定、雍容、淡雅和靈動。這種直接承自先賢親澤的風流蘊籍,實非後人如任伯年輩刻意張顯、釘頭鼠尾的縱橫披紛者所能夢見同語焉!
《陶靖節先生年譜畫傳白描手卷》選擇性地描繪了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一生中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行為故事片段,將五柳先生最為後人景仰稱慕的高曠、簡散、天真的性格特徵予以表現。所用的白描畫法,正好於其質樸、淡泊、真率的意味相吻合。其中歸隱、採菊、葛巾漉酒的故事尤為大家熟知。此類先賢故實題材一直是早期人物捲軸畫的重要常見形式,也可以說是文學作品插圖和後來連環畫的早期雛形,所以畫中各段落均有輔佐文字以為繪圖詮釋。《靖卷》全圖近三百字的題記,字字娟秀舒朗、結體謹嚴、功力深厚,宛若珠璣生華與高逸靈妙的畫跡相得益彰,是出自於文徵明第三子文台手書。文氏一家皆與仇英有著極為密切的交誼往來,仇氏傳世畫作里不乏佳者倩文壁征仲、文彭壽承、文嘉休承父子題詠跋記,這類作品尚有大量留存。唯文台允承鮮有作品流行,此洋洋數百文體小楷的書法和史料價值,則必為為學界、藏家所珍重。這也是該卷為歷代法家寶持、惜護的另一個重要方面。
另者,《靖卷》難能可貴的是它傳承有序的收藏、流傳脈絡,由明代項氏“天籟閣”起,至晚明入藏於《庚子消夏記》的作者學者和鑑定家孫承澤(字耳北,號北海、退谷,崇禎進士,官給事中,入清官至禮部侍郎),清時,又流傳到收藏鑑定家唐翰題(字子冰,號蕉庵、文伯,嘉興貢生,官吳縣知縣)手中,圖內多方藏印如“唐翰題審定記”、“翰題讀過”、“質肅公孫”、“硯石山長”等皆為其手鈐,足證珍愛。清末金石考古和鑑藏大家羅振玉(字叔言,號雪堂,晚號貞松老人,曾任偽滿監察院長,以蒐集整理殷墟甲骨文聞名)獲此後鈐印並親與書寫簽眉。卷首篆書“履潔懷清,識高趣佚”系出自民國書畫鑑藏家高野侯(名時顯)的兄長高存道(名時豐)晚歲手筆,卷尾尚有民國學者書法家陳彰錄寫的《五柳先生傳》及考據文字,於畫俱有增色。以上歷朝鑑定法眼的認定和印記跋志,為我們今天客觀、公允地重新審視、鑑賞該卷罕見佳制提供了很重要的鑑定依據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