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華學校

仁華學校

仁華學校的前身始建於1989年,是在人大附中在數學實驗班基礎上創辦的“華羅庚數學學校”,是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驗基地,由國小部、國中部和高中部組成。2004年,更名為“仁華學校”。“仁華”代表著“人大附中”與“華羅庚學校”的合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華學校
  • 創辦時間:1989年
  • 類別:國小、國中、高中
  • 現任校長:胡俊澤
簡介,概述,

簡介

仁華學校創辦於1989年,是人大附中超常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驗基地。
1989年,人大附中首屆高中實驗班學生畢業,競賽成績和高考成績優異,學生顏華菲獲得第三十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銀牌,轟動全市。
為了擴大和繼續進行這項意義重大的實驗,在胡俊澤校長支持下,由數學教師周國鎮負責聯繫,獲得中科院華羅庚數學實驗室陳德泉教授、中國科技大學馮克勤教授等專家的支持,1989年9月,人大附中在數學實驗班基礎上正式創辦“華羅庚數學學校”(簡稱“華校”)。特邀中科院院士、著名數學家王元,著名數學家龔升,中國科技大學數學教授馮克勤,中科院華羅庚實驗室主任、數學教授陳德泉擔任名譽校長;胡俊澤任校長,劉彭芝擔任主管校長。
1994年,人大附中決定聯合“華校”數學學校、外語學校、計算機學校、創造發明學校等共同成立華羅庚學校,實現招生、教學、管理、研究統籌安排。

概述

校名中“數學”二字的去除,包含了人大附中對超常兒童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轉變:超常兒童不只是數學能力超常的兒童,還包括那些在語言、音樂、舞蹈、繪畫、體育、發明創造等某一方或某幾方面存在超常潛能的兒童;進一步明確了人大附中超常教育的重點是動態、多元地選拔、鑑別、培養超常兒童;超常教育要因材施教,為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教學中不應盲目超前,更不能拔苗助長。
2004年,“華羅庚學校”更名為“仁華學校”。“仁”取“人”之諧音,“華”為“華校”之代稱,“仁華”作為“人大附中”與“華羅庚學校”的合稱,標誌著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實踐與研究,已融入學校的整體建制和發展之中,成為人大附中素質教育的實驗田。人大附中在超常教育實驗中獲得的一些經驗、成果,將推廣、惠及至全校師生。
華羅庚數學學校初步確立了國小、國中、高中一條龍的培養模式。國小部從三年級開始招生,三至六年級屬業餘培訓性質。國中、高中各年級均設有超常兒童實驗班,納入人大附中的正規建制。國小部實驗班、國中部實驗班基本實行直升制;高中實驗班生源主要來自國中部,也面向全市招生。這一機制的確立是保證超常兒童接受連續、系統、科學的培養的重要基礎,和當前部分媒體、社會上所稱謂的“占坑班”毫無關聯。
“華校”改變了單一數學培訓的教學模式,增設英語課,著手創辦外語學校國小部,開始編寫教材。1992年,創辦了計算機學校國小部、中學部,編輯出版《華羅庚數學學校計算機教材》。隨後,又創辦了足球學校、管樂學校。1993年,為了培養超常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華校”又創辦了創造發明學校,並著手編寫相關教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