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學

仁政學是孟子提出的一種學說,是對孔子仁學的發展。孟子以推行"仁政"學說而著稱於世,也是孟子對人類思想史的一大貢獻。

仁政學的內容是十分具體的。他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而所謂的"正經界,"就是"分田制祿","制民恆產"(《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上》)等。再就是他經常舉以為例的周文王的"仁政"內容,即:"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梁惠王下》),以及"尊賢使能"(《公孫丑上》)等等。孟子對為什麼要行仁政和為什麼可能行仁政,也進行了理論上的說明。但他的那些理論說明,大都是感性直觀的。如他認為,因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先王同樣也有"不忍人之心",此心發之於政,即是"仁政"[2]等,來論證行仁政的根據。又以"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盡心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等"推恩"理論,來說明行仁政的可能性等等。
雖然, 孟子的仁政學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成分,在封建專制主義時代是不可能實行的,但他提出的以"性善"為根據,認為只要不斷擴充其"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公孫丑上》),"求其放心"(《告子上》),即可恢復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實現"仁政"理想,對歷代統治解決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對維護封建社會的穩定是有作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