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懿皇后哀冊,石刻名。為哀悼遼興宗仁懿皇后的石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懿皇后哀冊
- 性質:石刻
- 年代:大康二年(1076)
- 字型:契丹小字和漢字
仁懿皇后哀冊,石刻名。為哀悼遼興宗仁懿皇后的石刻。
仁懿皇后哀冊,石刻名。為哀悼遼興宗仁懿皇后的石刻。簡介刻於大康二年(1076)。有契丹小字和漢字刻的各一合。1922年6月21日,比利時傳教士克爾文(L·kervyn)於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鄉瓦林茫哈地方的遼慶陵的中陵...
冊蓋正中平面汶文篆書“仁懿皇后哀冊”二行六字,四周刻有花紋,四斜面刻有十二生肖人物像,四角飾刻雙龍紋,四側面亦刻有花紋。根據《遼史·后妃傳》記載,興宗仁懿皇后蕭氏小字撻里,欽哀皇后孝穆之長女。興宗即位、入宮、生道宗...
其中道宗宣懿皇后哀冊(漢文和契丹文書寫)是國家一級甲等文物。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李弁哀冊 五代(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南京博物院藏 《李弁哀冊》1950年出土...
同時出土的還有仁懿皇后哀冊。克爾文僱人抄錄哀冊之後,又把原石掩埋在原地。抄本影印件首次發表於《北京天主教會雜誌》1923年第118號上。是契丹文字的首次重大發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內容至今尚未全部解讀。為研究遼史、契丹小字的重要資料...
遼道宗仁聖大孝文皇帝漢文哀冊,遼代墓誌,遼寧省博物館藏。漢白玉製作,分上下兩石,上為冊蓋,其形為覆斗式。縱129.7,橫130.4,厚28.8厘米。下為冊石,形為仰斗式,縱131.7,橫130.7,厚30.2厘米。冊蓋正中平面刻漢文...
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當地傳教的比利時人凱爾溫掘開了遼興宗的陵墓,從中出土了契丹小字遼興宗皇帝哀冊和契丹小字仁懿皇后哀冊以及漢字仁懿皇后哀冊。這是契丹文字失傳數百年之後重見天日,是契丹考古史上轟動中外學術界的重大事件...
還有遼祖陵、遼懷陵和遼慶陵三個陵區,陵區內共埋葬了六個遼代的皇帝,一九二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在當地傳教的比利時人凱爾溫掘開了遼興宗的陵墓,從0土了契丹小字遼興宗皇帝哀冊和契丹小字仁懿皇后哀冊以及漢字仁懿皇后哀冊,這是...
其中漢文哀冊有聖宗、仁德皇后、欽愛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的各一合,仁懿皇后哀冊僅存篆蓋。1922年還從中陵抄寫出興宗和仁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哀冊冊文,原石已失。哀冊分別鐫刻契丹、漢兩種文字,每方近2000字,其中4方用契丹文書寫,...
一 契丹小字《興宗皇帝哀冊:》抄本照片 二 《仁懿皇后哀冊:》抄本及相關碑刻拓片照片 三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及相關碑刻拓片照片 四 《道宗皇帝哀冊》及相關碑刻拓片照片 五 《宣懿皇后哀冊文:》及相關碑刻拓片照片 六 ...
在目前所見遼朝傳世文獻及石刻資料中,我只發現一條與此傳說直接相關的史料,《興宗仁懿皇后哀冊》銘辭曰:“昔年偶聖,仙輧從水以下流;今日辭凡,龍轡拂霄而高駕。”[3]此處上一句顯然是用青牛白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種有...
墓室規模大於東陵,共七個墓室,但均已塌毀,前、中、後三個正室,四個側室,以後室為主室,墓室前為十字形甬道。中陵已塌毀,僅看出各室平面是八角形,曾出土過興宗和仁懿恣皇后哀冊。在中陵享殿的西南方殘存石刻陀羅尼經幢1座...
契丹文小字石刻如:《興宗皇帝哀冊文》,刻於遼清寧元年(1055)。《仁懿皇后哀冊文》,刻於遼大康二年(1076)。兩者均於192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遼慶陵中出土,現仍埋置陵中。《道宗皇帝哀冊文》和冊蓋《宣懿皇后哀冊文》 均...
《遼史》等史書將耶律洪基的名字記錄為“洪基”,但出土的《遼聖宗欽愛皇后漢文哀冊》和《遼聖宗仁德皇后漢文哀冊》則記錄為“弘基”。有人認為耶律洪基本名“弘基”,為避“兄弟之國”宋朝的國諱(宋宣祖趙弘殷)而改名“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