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詩詞學會

仁懷詩詞學會

仁懷詩詞學會即仁懷詩詞文苑

仁懷詩詞文苑前身是陋室草堂詩社,成立於2015年10月2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懷詩詞學會
  • 外文名:renhuaishicixuehui
  • 創始人:李伯遷
  • 成立時間:2015年10月2日
  • 掌門:袁昶
  • 宗旨:傳承國學,與時俱進。
主要活動,研究內容,機構組織,名譽社長,總 編,常務總編,顧 問,平仄簡表,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聲關係,辨析,國語,處境,吳語,潮汕話,粵語九聲,後記,國語,古四聲,姓名中的平仄,工作原理,平仄新論,平仄目的,易誤用,公共活動,三星壩吟,倉江思幽,三星壩抒,三星壩雜,社會活動,領導關懷,

主要活動

仁懷詩詞學會前身是陋室草堂詩社,學會通過舉辦仁懷詩詞入市、入村、入校活動,積極探索古體詩詞走向民眾的新途徑,為擴大詩詞的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的促動作用。成立仁懷詩詞學會,先後聘請了具有影響力和突出貢獻的著名詩人、學者、專家、教授為教育培訓中心詩詞國學指導教師數十人,開班辦學十幾期(函授)。

研究內容

仁懷詩詞學會主要探討交流;五言絕句七律詞牌名散曲以及現代詩等。

機構組織

名譽社長

徐運均:仁懷市政府辦主任
仁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總 編

袁 昶

常務總編

李伯遷

顧 問

李占勇:仁懷市文聯副主席
陳興文:原仁懷政協副主席
李利維:仁懷作協主席
蘭 聰:著名書法家
陳懷德:美術家
許弘軻:赤水河書院院長
龔 崗:著名書法家

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2]

五絕

【1】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2】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3】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4】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

【1】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韻)
【2】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韻)
【3】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韻)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注意
凡韻尾是-n或-ng的字,不會是入聲字。如果就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來說,ai、ei、ao、ou等韻基本上也沒有入聲字。
總結
(1)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一。這個障礙是查字典或韻書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
(2)句末字的讀音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二。國語中不少字由於經過演變,字的發音本身就是錯的。這種現象不在少數。
(3)音調問題是辨別平仄的障礙之三。國語的音調極為不自然,且沒有“換調”系統。這使得詩詞的平仄之韻難以體現。[3]

四聲關係

平仄理論好比把四個班(四聲)學生按性別(平仄)分成男女兩類。至於這樣的分法是否平均,不是平仄論者考慮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必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聲調,這是漢語(以及某些其它語言)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國語來說,共有四個聲調:陰平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是一個低升調(有時是低平調);去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國語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是:
⑴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⑵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存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存著入聲。
湖南的入聲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著入聲這一調類。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語裡,入聲已經消失了。北方的入聲字,有的變為陰平,有的變為陽平,有的變為上聲,有的變為去聲。就國語來說,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西南方言中(從湖南到雲南)的入聲字一律變成了陽平。
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不能詳細知道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平聲應該是一個中平調,上聲應該是一個升調,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
入聲應該是一個短調。《康熙字典》前面載有一首歌訣,名為《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疏藏。
這種敘述是不夠科學的,但是它也讓我們知道了古代四聲的大概。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的字一般不能押韻。
什麼字歸什麼聲調,在韻書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還保存著入聲的漢語方言里,某字屬某聲也還相當清楚。我們特別應該注意一字兩讀的情況。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意義(往往詞性也不同),同時也有兩種讀音。例如“為”字,用作“因為”、“為了”,就讀去聲。在古代漢語裡,這種情況比現代漢語多得多。試舉一些例子:
騎,平聲,動詞,騎馬;去聲,名詞,騎兵。
思,平聲,動詞,思念;去聲,名詞,思想,情懷。
譽,平聲,動詞,稱讚;去聲,名詞,名譽。
污,平聲,形容詞,污穢;去聲,動詞,弄髒。
數,上聲,動詞,計算;去聲,名詞,數目,命運;入聲(讀如朔),形容詞,頻繁。
教,去聲,名詞,教化,教育;平聲,動詞,使,讓。
令,去聲,名詞,命令;平聲,動詞,使,讓。
禁,去聲,名詞,禁令,宮禁;平聲,動詞,堪,經得起。
殺,入聲,及物動詞,殺戮;去聲(讀如曬),不及物動詞,衰落。
有些字,本來是讀平聲的,後來變為去聲,但是意義詞性都不變。“望”、“漢”、“看”字都屬於這一類。“望”和“嘆”在唐詩中已經有讀去聲的了,“看”字總是讀去聲。也有比較複雜的情況:如“過”字用作動詞是有時平去兩讀的,至於用作名詞,解作過失時,就只有去聲一讀了。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下文我們就討論平仄問題。[1]

辨析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詩詞格律的一個術語:詩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仄,按字義解釋,就是不平的意思。 憑什麼來分平仄兩大類呢?因為平聲是沒有升降的,較長的,而其他三聲是有升降的(入聲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較短的,這樣,它們就形成了兩大類型。如果讓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著,那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謂“聲調鏗鏘”,雖然有許多講究,但是平仄諧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平仄在詩詞中又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這種平仄的規則在律詩表現的特別明顯。
例如毛主席《長征》詩的第五、六兩句: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這兩句詩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起句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後一個又是平。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金沙”對“大渡”,是平平對仄仄,“水拍”對“橋橫”,是仄仄對平平,“雲崖”對“鐵索”,是平平對仄仄,“暖”對“寒”,是仄對平。這就是對立。
關於詩詞的平仄規則,下文律詩的平仄及詞的平仄中還要詳細討論。先談一談我們怎樣辨別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聲的(譬如說,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么,問題就容易解決。在那些有入聲的方言裡,聲調不止四個,不但平聲分陰陽,連上聲、去聲、入聲,往往也都分陰陽。像廣州入聲還分為三類。這都好辦:只消把它們合併起來就是了,例如把陰平、陽平合併為平聲,把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合併為仄聲,就是了。問題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裡有幾個聲調。這就要找一位懂得聲調的朋友幫助一下。如果你在語文課上已經學過本地聲調和國語聲調的對應規律,已經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裡的聲調,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么入聲字在你的方言裡都歸了陽平。這樣,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屬於入聲字的。至於哪些字屬入聲,哪些字屬陽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別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處稍有不同。古代入聲字既然在國語里多數變了去聲,去聲也是仄聲;又有一部分變了上聲,上聲也是仄聲。因此,由入變去和由入變上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只有由入變平(陰平、陽平)才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我們遇著詩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用了一個在今天讀來是平聲的字,引起了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1]

國語

陳寅恪的說法,四聲是按印度三聲說發展而來,由周顒,沈約等用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四聲,後經王融,劉韜,元競等用不完全歸納法完成四聲二元化,就誕生平仄。
在國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國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國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國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國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里去了。
國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國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處境

國語的平仄是錯誤的,因為它沒有入聲,且“平上去”三者的本音也有少量錯誤。今日中國南方地區(譬如吳地江南)的方言則天然有平仄。平仄是通過音調系統、舒促音來實現。意義上的國語和古漢語差別不小,國語無入聲,而入聲是最基本的仄音之一。入聲尚存於一些方言之中,某些地域的方言實際上天生有平仄。譬如一個“立”字,國語為長[i:]音,而一些方言地區多為短音。
但由於國語普及,國語不考究古漢語平仄之韻,甚至完全可以坦誠地說,國語無平仄或平仄混亂。故如今平仄音的處境並不太好。

吳語

(1)陰平/ 開,關
(2)陰上/ 撒,水
(3)陰去/ 胖,看
(4)陰入/ 殺,只
(5)陽平/ 鞋,爬
(6)陽上/ 戇,笨
(7)陽去/ 飯,洞
(8)陽入/ 特,白
吳語(俗稱江南話)具有很深的漢語功底,這是歷史條件決定的。西晉衣冠南渡,盛唐江南岸的詩詞歌賦,宋室南渡,宋及以後的文化經濟中心。吳語保留了較多古漢語音素,保留全部入聲濁音等。正確的平上去入等構成了吳語的“平仄系統”。
例證如下:
一、《滿江紅·怒髮衝冠》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ɕieh(入聲仄,剛勁有力,非普語平聲)。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lieh。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ȵioh。(句中,“十”讀ʐəh/zəh/ʑih,入聲仄。三字出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tshieh。(句中,“白”讀bah,入聲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mieh?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tɕʰy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ɕy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tɕʰyeh。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məh。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韻)。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pih。(國kuoh,入聲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韻)。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sieh。(石ʑih/ʐəh/zəh,入聲仄;拍pʰah,入聲仄;雪為尖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韻)。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dʑieh。(一ih,入聲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ah。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mieh。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韻)。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fah。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ȵioh。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韻)。
三、《佳人》(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koh。(本詩所有韻腳都是入聲字)
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moh。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loh。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ȵioh。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tʂoh。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ȵioh。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soh。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kʰoh。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dʐoh。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oh。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tɕioh。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tʂoh。[2]

潮汕話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低(di1)
(di2)
帝(di3)
滴(dih4)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池(di5)
(di6)
地(di7)
碟(di8)
潮汕話有變音規則,但是寫詩詞時,在保持字原音調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較接近古韻八音的平仄。
鋤禾日當午 55812(平平仄平仄)
汗滴禾下土 74545(仄仄平仄平)
誰知盤中餐 51511(平平平平平)
粒粒皆辛苦 88112(仄仄平平仄)
《潮州八音大字典》,《古漢語八音大字典》,包括後來的《康熙字典》都有評細的論述,象"一"字為zêg8(第八音),屬仄聲,"激,泣,濕,得,急…"都是仄聲。[1]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九聲聲調錶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失)
8)中入聲 ~(噎)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國語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古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姓名中的平仄

中文姓名中的平仄,有全仄的如李太白,有全平的如王羲之。也有仄仄平的如葉桂春,平平仄的如陳洪綬。平仄間的有劉德華(平仄平),仄平仄的有李連杰李玲玉等。
平仄格式的有張麗,仄平格式的有馬明。仄仄格式的有葉子,平平格式的有張橋
平仄是由語速加聲帶振動頻率產生的,語速是可以改變的,聲帶的振動頻率卻是相對固定的,可參見下一段的平仄新論。
音節和諧不全在平仄本身,如新加坡一詞就三連平。可大家不覺得它拗口。今天,我們講平仄,強調的是平仄自然化,這樣才能避免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

工作原理

四聲二元化,是統計學原理的套用。根據是四除以二等於二的公式,我們知道,平均數只能平均,不能離散,四可以等於2X2,,也能等於1+3,把四聲分為兩類,即有2:2,以及1:3等多種可能。因此,既有合律的音韻美,也有出律的音韻美。
有人說“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沿襲了一千五百年,詩有詩律,詞有詞律,前人的格律,可能是後人的束縛。合律最好,出律也可,不能強求。”但這只是對國語無平仄的一面之詞。

平仄新論

平仄是指語速,平仄新論強調,建立自然的平仄,而不是書本上的平仄。顧炎武最早提出相關的論點:「平聲輕遲,上、去、入之聲重疾。《見維基百科》」由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顧炎武的觀點,具有片面性。
在漢語裡,平仄是指語速的快慢。韻母a大聲讀是a,小聲讀也是a,在分貝數大致相同情況下,a音比o音響亮。因為a的開口大。因此,平重仄輕不成立。
之所以,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因為學術界對平仄沒有實踐性的認識引發的。從數學原理上,平仄是建立在不完全歸納法的基礎上。站在物理學角度,我們可以通過歌訣,更好的理解平仄。
調型口訣(一)
起音高高一路平, 由中到高往上升,
先降後升曲折起,高起猛降到底層。
聲調
調型口訣(二)
陰平高高莫低昂,陽平從中往上揚,
上聲先降尾再起,去聲從高向下降。
通過口訣,我們可以堅定:平仄是指語速,正確認識平仄才能套用平仄,然而書本上對平仄的解釋,多數不正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儘管他的理論是建立在明朝漢語體系,但也揭示了平仄新論。
平仄新論是平仄套用的依據,特別提醒,區分上下聯,要看語境和橫額,不能只講平仄。平仄新論的建立,讓平仄這一古老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
平仄新論,平仄自然化。

平仄目的

詩詞的意境可以給人美感,可以取悅於讀者,或可以傳情達意,給人啟發。於是有人想到為何不讓詩詞的聲音也能給人美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說就此誕生。
隨著平仄之說的刻意發展,到後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約了詩詞氣勢和意境的發揮和拓展,成了詩人的蹩腳鞋或包袱,大大地誤入歧途、有違初衷。特別是平仄之說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眾說紛紜,難以統一、難以規範,讓學習的人無所適從,學會的人無法運用,這是對詩詞文學的自我封閉,對詩詞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極其不利。
詩詞的最終目的是走進大眾、服務大眾,我們不能因為傳統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說而拒人千里,讓人覺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詩詞只是文體的一種,應該走進課堂、走進課本、走進考卷,讓教師、學生乃至社會民眾都喜聞樂見、共同參與。李白、王維蘇東坡辛棄疾等都曾有過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現代人無論是創作或評判詩詞的好壞,都不應過於拘泥於詩詞格律、平仄之說,當以詩詞的意境為重、氣勢為重。至於詩詞的音調只要讀起來順口即可。

易誤用

一、場(下平七陽韻)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二、俱(上平七虞韻)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杜甫:詠懷古蹟)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三、誼(去聲)長沙不久留才子,賈誼何須吊屈平。(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
四、茗(上聲)
五、令:作「使」字解釋時讀作平聲,詳見下文。
六、思(作名詞時讀作仄聲)
七、暇(去聲)
八、教:作「使」字解釋時讀作平聲,詳見下文。
九、傾(平聲)
十、懲(平聲)
十一、癸(仄聲)
十二、泡(增廣詩韻集成列為平聲)
十三、探(增廣詩韻集成列為平聲,但唐人亦有用作仄聲者) 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李白:送羽林陶將軍)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十四、暝(仄聲)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公共活動

20216年4月23日參與大型採風活動走進九倉鎮。

三星壩吟

作者:逸羽紅塵
扶風攬轡下蒼江,岫笛雲琴入韻長。
閒蜉水西斟自在,倦挽太極酌孤芳。
彝雨徒依荒徑霧,奢煙空蕩野渡牆。
摘片翠芽煮歲月,還向先生借文章!

倉江思幽

作者:逸羽紅塵
雲琴霧笛,薄霧柔紗,
輕羅紫袖下
且品那一盞翠芽
掬水為盛,邀風作墨
悠悠
似水年華
壇罐廠的陶片
擊缶
鐵匠坪的風箱
弄曲
悄悄譜出一張
恬然八卦
奢王墳、水西壩
竟成了大浪淘沙。
紅花嶺的冷月下
尚飄著鐘靈的詩韻
黃連塘的幽深水底
可還有當年遺落的馬甲
倚著牌樓斷垣
撫著荒草殘獅
淺酌夕陽西下
時移世變
滄海桑田
且聽
那流水嘩嘩
搖曳著嶺上山茶……

三星壩抒

作者:遲遲
時逢初夏日,一望景無邊。
樹綠收春色,花紅放杜鵑。
晴雲消酷暑,流水繞桑田。
殘石獅身在,奢王化作煙。

三星壩雜

作者:李伯遷
奇峰石壑多,翠柏繞山坡。
秀美幽居處,懷南太極河。

社會活動

2016年8月30日仁懷市詩詞文苑總編袁昶先生帶領仁懷詩詞文苑相關人員到望驛台酒廠參觀,調研。袁昶先生向望驛台酒業提出,酒業方面要深挖望驛台酒文化,重點培育望驛台精神,全面落實望驛台理念,狠抓望驛台使命。袁昶先生最後強調:加強企業商標保護刻不容緩。企業方要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這樣企業才能做強做大,造福社會,從而走得更遠。
隨後袁昶先生應望驛台酒業之邀賦詩一首:
《望驛台酒》
蜀水依然傍錦江,巴山夜雨共燈長。
昭陽殿里多念舊,望驛台上每思鄉。
丹書有約浮玉爵,白璧無盟照符陽。
曾憶宮中那壺酒,至今尚自袖盈香!

領導關懷

6月16日,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道平一行蒞臨仁懷考察。貴州省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喻國君、辦公室副主任田築崗、仁懷詩詞學會執行主編李伯遷等陪同。
考察中,劉道平對仁懷詩詞學會的微刊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劉道平指出,茅台酒享譽世界,是仁懷的金字招牌。要將仁懷酒文化與中華詩詞文化有機結合,力推詩與酒共存共榮,不斷促進仁懷人文經濟大發展;要大力培養和發展新會員,培養傳統文化傳承人;要多開展詩詞相關活動,讓更多愛好者以及老百姓都能參與到詩詞創作、詩詞鑑賞中來,做到仁人參與,仁人快樂。
在仁期間,劉道平一行還考察了國酒文化城,感受國酒文化和茅台夜景帶來的“醉人”韻味。在國酒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潮湧中,劉道平借景抒懷,即興賦詩二首:《途經茅台酒廠》:九天雲氣曲香濃,月自逍遙醉碧空。萬戶千家齊煮酒,人間誰敢論英雄。《夜遊茅台鎮》:赤水河邊夜色深,天君把酒宴群臣。未曾杯舉聞風醉,誰是同行清醒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