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介紹
釋仁德,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出生於
江蘇泰州白馬鎮,2001年8月23日在九華山圓寂,享年76歲.11歲時往泰州太尉庵依松琴長老出家,1948年於南京古林寺求授三壇大戒,隨後多方參學.1958年朝禮九華山,住持九華山後山九子寺.1965年任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佛教生產大隊領導之一,率領廣大僧尼自耕自食,兼行醫治病,廣利眾生.1978年後,當選為安徽省暨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佛學院首任院長,九華山祇園寺方丈,發願建造99米地藏菩薩大銅像;1999年9月9日大銅像舉行奠基儀式.仁德法師海內外弟子眾多,法務繁忙,為弘法利生鞠躬盡瘁,奉獻終生.
2006年由居士錢雯出資,
馬鞍山市雕塑院院長,雕塑家
唐亞明雕塑的青銅仁德雕像在九華山佛教學院落成,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聖輝揭幕開光。
生平簡介
紀念仁德大和尚示寂五周年(2006-08-21 10:10:53) 2001年8月2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九屆委員、中國佛教協會資議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我國四大佛山之一,
地藏菩薩的聖地九華山祗園寺第48任方丈——仁德法師安詳圓寂,永遠離開了我們。現在想來,仿佛就象發生在昨天的事情。仁公上人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對他的思念之情,不時自心頭油然升起。做為老和尚最後的衣缽侍者,我有責任發揚上人的地藏精神。值此仁公上人示寂五周年之際,拙僧計畫出版《仁德和尚紀念集》,特撰數語,以表緬懷之情。仁德法師的一生戒行精嚴、悲願宏深。他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生前長期主持
九華山佛教協會工作,後又榮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及咨議委員會副主席職務,在協助政府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宗教活動場所,培養人才、興辦教育,整頓寺院、恢復道風,弘揚佛法,開展佛教文化學術研究,大力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積極開展海外聯誼和國際友好活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九華山做為地藏菩薩的道場,信眾甚多,影響很大,歷史上九華山高僧大德輩出。近年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貫徹落實,宗教活動日益頻繁。加上地藏菩薩的化身金喬覺為新羅王子,韓國佛教徒更是對九華山趨之若鶩,同東南亞及台港澳佛教界的聯誼活動不斷增加。因此,九華山佛教對全國佛教事業起著重要的影響。在史無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九華山的佛教事業遭受了極大損失。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當地黨政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仁德法師的主持下,九華山得修復和開放,許多因故離隊的宗教職業人員重新回到了寺院,宗教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廣大佛教徒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不僅如此,仁德法師作為安徽省和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對省內、山內其它著名寺院的恢復也起了重要作用。使名山諸多古剎重輝,宗風重振。仁德法師生前十分重視佛教教育事業,培養佛教人才。在他的主持下,恢復了九華山諸多寺院、九華山佛學院、佛教安養院。經過多年的努力,將九華山佛學院辦成當前佛教界教學條件優良、師資力量雄厚、學生數量最多,學修並重,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的佛教院校。先後有數百名學僧畢業或結業,為寺院、佛學院和地方佛教組織培養了骨幹。並為開辦了2期全國寺院執事培訓班,對全國的佛教寺院的管理和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仁德法師代表九華山佛教界,多次捐款給中國佛學院,並資助開辦安徽多所養老院、資助山區基本教育設施等。此外,法師生前還力倡開辦中國佛教大學,以廣聚優秀人才,紹隆佛種。這一倡議其意義是深遠的,影響是巨大的。仁德法師生前非常重視加強佛教內部的自身建設。他力主恢復寺院傳統的叢林制度,整頓教團,制定和完善寺院管理制度,使九華山道風嚴整。對於九華山佛學院,他始終堅持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原則,使學院的道風、學風面貌一新。“弘揚地藏精神,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是仁德法師留下的遺言,他一生特別注重發揚佛教人溺已溺、濟世救困的精神,大力發展資生事業。生前創辦了九華山慈善功德會,捐資助教、施醫施藥、賑災助孤、扶貧濟困,受到教內、教處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和廣泛讚譽。仁德法師還是一位國際知名的佛教高僧,他生前接待了許多來訪的國家及外國領導人、貴賓及佛教界人士,並多次到國外及港澳地區訪問、弘法,參加國際佛教會議,宣傳我國的宗教政策,廣交朋友,擴大了中國佛教在國際上的影響,為發展佛教的海外聯誼和國際友好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仁德法師離開我們了,然而他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為我國佛教事業的發展盡一份心力。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仁德法師生平:步入佛門 聲名遠播 仁德法師,俗名李德海,1926年6月生於泰縣(今姜堰市)。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父親李永書,母親于氏。由於家境貧寒,1936年農曆六月初三,韋馱菩薩這天在泰縣塘灣鄉太慰庵出家,從此步入佛門。 在太慰庵里,石點法師首先系統地給年僅11歲的仁德傳授學文化,從《論語》、《中庸》、《孟子》等儒家經典啟蒙,繼而教他深解佛典,通曉經、律、論、藏,更重修行。 1948年4月,仁德前往南京古林寺求授三壇大戒。1949年秋天,新中國誕生,這時傳來揚州高旻寺禪七的訊息,仁德辭別觀音寺,來到揚州。禪慧法師喜愛上了這位在佛學上嶄露頭角的年輕僧人,仁德便應邀住了下來。高旻寺“工禪並重”,每一個修行者既是僧人又是工人,他先後學會了編織草蓆、要商店米店擔任出納、在麻袋廠布廠擔任領導。後來,又擔任了高旻寺的知客。在他當知客期間,不僅把一座千年古剎管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自己先是獲得了“不倒單”的禪悅,繼而又成功地完成了“持午”的修煉。 為了精研佛法,向更高層次邁進,1955年9月,仁德法師離開高旻寺,前往終南山修學,後又去江西雲居山真如寺親近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修學。1957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安徽九華山參拜地藏菩薩,從而促成了仁德法師與九華山的歷史結合,使他日後終成佛教聖地九華山的一代傑出宗師。 1965年,仁德被推選為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從一個獨來獨往的僧人成為一個眾望所歸的佛界領導,地位發生了變化。然而正當他滿懷信心地這九華山佛教鋪設藍圖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了。
在這場風暴里,祗園寺、甘露寺、龍池庵、吊橋寺等處的佛像均遭到破壞。仁德法師受到無休止地批鬥,所有僧尼統統被趕出廟門。 寺廟失去香火以後,不斷傳來有人返俗的訊息。仁德法師憂心如焚,他把僧尼們組織起來,成立了九華生產大隊。在這個隊里成立了綜合加工廠,把自己在高旻寺學到的編織手藝傳授給僧眾。這個綜合加工廠共有80多人,在那個艱難的年代,人人學會了一技之長。靠著這們的本領,不僅做到了自食其力,還吸收了一些附近生產隊家庭貧窮的社員進廠。在這既有僧尼,又有社員參加的綜合廠里,仁德既當廠長又工藝師。僧尼們自給有餘的勞動,有效地止住了還俗之風。直到今天,人們還記得九華山後山雙溪寺里的那個簡陋的醫療室。在那個缺醫少藥的年代,尤其是廣大農村,鄉下人看病真是比什麼都難啊。仁德法師自學臨床醫學,並在一老中醫處得到一祖傳秘方---千錘膏。免費為當地老百姓祛除疾苦,經常是赤腳走很遠的山路採藥,出診。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仁醫生”,也有的稱老和尚為“活地藏”。愛國愛教 培育僧才 仁德法師是一位愛國愛教的有德高僧。粉碎“四人幫”以後,為了把一個新的九華重現於世人面前,仁德決心不增加國家的負擔,靠一顆愛國愛教的誠心調動海內外佛教弟子的布施熱情。於是,他開始了艱難而細緻的募化工作。
1979年農曆七月,香港寶蓮寺方丈聖一法師率香港佛教界代表團前來參拜九華山,並舉行講經法會。一天晚上,仁德法師前去聖一法師下榻的賓館拜會聖一法師。寒暄之後,仁德法師從口袋裡鄭重地掏出一方布帕,將這包帶著體溫的人民幣捧到聖一法師面前說:“老和尚,這是我多年的積蓄,共600元,我想請你替我在香港代購一些金箔,我想把肉身殿上劫後餘生的佛像作一次裝金。” 聖一法師接過這購買金箔不足零頭的600元,深知面前這位從劫難中走過來的大陸高僧捉襟見肘的窘境,他有心不接這筆錢。心想,只要我一回到香港,弟子們不經號召,即會湊足一筆不小的款子送到九華山。但是,聖一法師還是收下了,他知道,他收下的是大陸僧人的一顆愛國愛教的滾燙的心。面對此情此景,聖一法師發話了:“九華山是我們大家的,我們大家有義務來為修復九華山做出貢獻。” 聖一法師當場拍板,為修復九華山出資20萬。同年的諸山長老也紛紛解囊相助。不久,七萬張金箔由香港送到九華山,各路捐款亦陸續到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仁德法師不僅為修復九華山寺廟、佛像做到精心募化,多方籌資,特別是在他就任九華山祗園寺第48任方丈後,還認真抓了兩件大事。一是開展對外友好交往。1986年12月,應日本佛教辨天宗宗務總長大森慈祥先生的邀請,赴東瀛講經;1989年8月,應美國三藩(即舊金山)市萬佛城宣化上人的邀請,赴美國參訪弘法;1991年10月訪問香港;先後六次到新加坡,五次訪問韓國,還多次到加拿大等國講經布道。二是積極培育僧才。1986年到90年,仁德法師在九華山舉辦了二期僧伽培訓班,學員都是省內甚至是全國各寺廟的青年僧人。國家宗教局的領導和時任中佛協會長的趙朴初居士對這次培訓班給予很高的評價,稱它是“九華山新時期僧伽教育的搖籃”、“給全省乃至全國的宗教工作帶了一個好頭”。在仁德法師的努力下,1991年9月6日,中國佛學院九華山寺院舉行開學典禮;19日舉行開學盛大慶典,這是新中國建立以後,安徽省第一所佛教院校的開學典禮。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到會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指出培養人才是當前和今後中國佛教的緊迫任務。
仁德法師在九華山佛教聖地勤研佛理,刻苦修行40餘年,心中時時升起對地藏菩薩精神的恭敬,特別是他年邁體弱、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仍身體力行為九華山佛教名山增輝。 九華山,是一座巍峨挺拔的江南名山,與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相比,九華山雖有獨具江南風格的寺廟建築群,但是,比起其他三座佛山來,畢竟少了些什麼,如果有一座代表地藏菩薩形象的標誌,那就大不一樣了。 一個比夢想更為現實的宏偉構思在仁德法師的胸中升騰起來。他發願:我此生中,一定要要九華山地藏道場建造一座高大的地藏銅像,讓一切拜瞻地藏道場的人們心中升起對菩薩精神的恭敬。 1995年春,仁德法師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邀請前往訪問。新加坡居士林林長李木源熱情接待了仁德法師。不知不覺中,他倆的話題談判到香港的天壇大佛,談到了中國內地正在建造的其他大佛等。這時,李木源突然說:“九華山已經成了很多佛教信徒的第二故鄉,但人們總感到有一些缺憾。很多從九華山回來的居士說,九華山畢竟缺少一種標誌性的地藏形象,他們說,為什麼不可以在九華山建造一座地藏露天銅像?” 這叫高山流水遇知音,僧俗二人越談越投機,越談越興奮。在新加坡居士林的組織下,新加坡全國各界居士迅速為大銅像的籌建舉行萬人祈禱大會,祈禱大法會上,無數居士當場為大銅像捐贈,那種熱烈的場面,真讓仁德法師感動。
訪問新加坡結束,法師一踏上九華山的大地,立即向九華山佛協和九華山管理處領導作了匯報。在管理處領導的支持下,關於在九華山建造地藏露天銅像的可行性報告很快送到池州行署。池州行署又立即逐級向上反饋,報告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國政協主席李瑞懷接到九華山接到籌建地藏菩薩大銅像的報告後,立即批示:國家有關部門應根據政策予以落實。為也儘快得到有關部門的批覆,池州行署、九華山管理處和九華山佛協兩次派員赴京作專題匯報,並拜訪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朴老一聽,十分高興,並欣然為大銅像題楹聯一副:“長憶謫仙人開九蓉殊勝境,仰瞻菩薩像放大吉祥光明雲。” 1997年春天,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法師又拜會了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葉選平得知仁德法師即將在九華山建造地藏菩薩大銅像的訊息後,當即表示,將全力支持,並取出文房四寶,用他那功底深厚的筆墨寫下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願,表達了他對地藏精神的高度讚揚。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光英得知九華山要建造地藏銅像的訊息後,同樣表示了極大的支持。王光英說:“這是好事,有什麼困難,我會盡力幫你們解決。”此後王光英與仁德法師每次見面,都要詢問事情辦得怎樣,還有什麼困難沒有。安徽省委、省政府亦高度重視,池州行署、九華山管理處等各級領導更是鍥而不捨,緊抓不放。 1997年10月8日,安徽省政府辦公廳下達[1997]14號檔案,同意九華山佛協籌建地藏大銅像,像身高不超過76米。1998年10月6日,國家建設部和國務院宗教局聯合發文,批准九華山佛像建造地藏大銅像。九華山佛協會同有關方面最後認定:銅像身高76米,加上蓮花底盤為99米。這與九華山九朵蓮花、朴老的建議以及金地藏99歲圓寂相一致。計畫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銅像前建九華寺(大覺寺),高設韋陀殿、天王殿、大雄殿等,還有相應的齋堂、寮房和服務設施。在老和尚身邊的日子,深深為恩師的高尚情操所感動,老人家每天都是3點就早起打坐參禪,然後上殿早課過齋。不到8點就開始不休止的接待香客信徒,打理九華山佛教協會和各寺院的事務,還經常參加各種政協及佛教會議,一直忙到深夜,真是日理萬機啊。我經常勸老和尚注意身體多休息一下,可是老和尚總是慈悲地望著我說,我怎么休息的了啊。信徒香客大老遠的來朝拜九華山,我總不能拒之門外吧。出家人要慈悲教化眾生,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正信佛教。看著老和尚日漸消瘦的面龐,我真心疼啊。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工程於1999年9月9日動工。遺憾的是,老和尚未能等到地藏菩薩露天銅像落成,便於8月23日圓寂。建造地藏露天銅像成為他奉道路上的最後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