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羌戰役

仁安羌戰役

仁安羌戰役,即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於世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蹟。

因為新三十八師在劣勢情況下,以1121人的兵力,擊敗七倍於我的敵人,救出七倍於我的英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與頑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安羌戰役
  • 時間:1942年
  • 參加部隊中國遠征軍
  • 目的: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
概述,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敵方記載,第三階段,戰績,戰後與榮譽,重塑軍威,

概述

仁安羌戰役: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取得的重要勝利。日軍在占領仰光後,分兵三路北進。中國遠征軍第五及第六軍分別擔任正面及左翼作戰,英軍則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線為主要守備區。4月14日,右翼英緬軍一師放棄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軍以七千之眾迅速包圍英緬軍一師。英緬軍總司令急電中國遠征軍,請求支援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新38師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訊息傳出,轟動了中、英、美三國,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得到西方社會的讚譽。

第一階段

19日,東方魚肚白色還沒有出現,攻擊便開始了,破曉時,左翼部隊將敵軍第一線陣地完全攻占,戰鬥轉進到山地里,敵軍不顧一切猛烈反撲,113團已得的陣地,三失三得。在敵軍優勢兵力的壓迫下,我軍必須要處處防備敵人偵知我軍實力,所以用種種方法,設定疑兵,虛張聲勢,又用小部隊進行擾亂突擊,更教敵人無從判斷我軍的虛實,主攻部隊利用山炮,輕重迫擊炮及輕重機關槍的掩護,反覆肉搏衝殺,第3營長張琦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弟兄們眼看著自己的長官壯烈地倒了下去,含著眼淚,前仆後繼地拚死衝殺上去,一直衝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邊,都積起了一堆一堆的屍丘,這一場火網中夾著白刃肉搏的大戰,從午前4時繼續到午後3時,日軍終於被擊潰。

第二階段

下午五時,槍炮聲漸漸地稀遠,敵人顯然是在加速往後撤退。我軍首先將被俘的英軍、美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解救出險,並將奪回被敵人搶去的英方輜重汽車100多輛,交還英方。接著英軍第1師的步兵、騎兵、炮兵、戰車部隊等7千餘人和1千多頭馬匹都在我軍的安全掩護下,從左翼向拼牆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們狼狽不堪,一路對著我們的官兵、個個都豎起大拇指高呼“中國萬歲”,更有許多軍官壓制不住感激的熱情,抱著我們的軍官跳了起來,友情的高揚已經到達了頂點。

敵方記載

日軍防衛廳《緬甸作戰》記載:19日下午荒木部隊(213聯隊)及師團直屬部隊陸續趕至,原田部隊(215聯隊)於20日凌晨趕到仁安羌,此時兵力增至三個聯隊合計約1萬3千餘人,33師團主力集結於仁安羌,但其圍殲英軍及趕在油田區被破壞之前占領的作戰任務均告失敗。因連日追趕天氣酷熱及缺水,部隊疲憊不堪暫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兩軍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對峙。

第三階段

孫立人師長本欲調112、114團前來仁安羌反擊日軍,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羅賓遜通知當前緊急情況,即令取消戰鬥將部隊撤到巧克伯當。此時日軍亦隨時伺機反撲,如此一來我軍孤軍滯後形勢非常嚴峻,孫師長果斷令增援趕至的112團在仁安羌油田和拼牆河兩岸設伏掩護疲憊的113團撤退至巧克柏當布防,部隊遂逐步撤離仁安羌安全轉進至巧克柏當。

戰績

仁安羌大捷據二戰檔案戰報記載113團將士共解救英緬第1師7000餘人,英軍俘虜及美傳教士、隨軍記者等500餘人突圍。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檔案“新38師緬甸之戰概述”及“仁安羌戰役戰鬥傷亡統計表”兩份檔案上記載斃敵700餘人,我113團陣亡兵員204人(長官15人、士兵189人)、傷318人(長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傷亡總計500多人。據軍委會參謀團團長林蔚戰後上報電文和重慶《大公報》1942年4月21日報導記載“此役日軍傷亡五百餘,我軍僅傷亡百餘”。《緬甸作戰》記載其33師團自赴緬作戰以來(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總計陣亡730人,未計傷員。另據日軍判斷,英軍在此次戰鬥中四個車載步兵營、一個坦克營、兩個炮兵營遭受毀滅性打擊。

戰後與榮譽

仁安羌大捷後,英軍逐步向印度轉移,新38師由仁安羌轉移到巧克柏當附近,掩護英軍撤退。仁安羌的捷報,驚動英倫三島,迅速傳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國的讚譽。孫立人將軍後來得到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國會勳章”,在頒發頌詞中寫道:“中國孫立人中將,於1942年緬甸戰役,在艱苦環境中,建立輝煌戰績,仁安羌一役,孫將軍以卓越的指揮殲滅強敵,解救英軍第1師之圍,免被殲滅,後復掩護盟軍轉移,於千辛萬苦之中,轉戰經月,從容殿後,其智勇兼備,將略超人之處,實足為盟軍楷模”;英皇喬治六世授予“豐功勳章”、中國政府獎給“四等雲麾勳章”各一枚。團長劉放吾獲得“六等雲麾勳章”、“陸海空軍甲種一等勳章” 各一枚並記大功兩次,此戰陣亡的113團第三營營長張琦亦被盟軍追贈“銀星勳章”一枚。副師長齊學啟、參謀長何均衡等和各營營長分別獲得嘉獎。
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1992年4月訪問美國時,特向當年率團具體指揮部署解救英軍、定居在美國的93歲的劉放吾團長致以親切慰問,感謝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戰役中,拯救英軍的功績。
仁安羌大捷,在軍事上來說是一個奇蹟,國軍是以少勝多,以客勝主,以寡救眾,這一仗,不但表現出中國軍隊是有嚴格的訓練和旺盛的士氣,更表現出中國的指揮官有卓越的將才,有優高的判斷能力,有超人的戰術眼光,有膽大心細的斷然處置。充分發揚了中國軍人捨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重塑軍威

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葉以來,中國軍隊在境外第一次挫敗日本軍隊的經典戰鬥,作為與盟軍協同作戰的成功範例,鼓舞了在艱苦條件下抵禦日本侵略的國人信心;二是證明兇悍的日軍不是不可戰勝,在訓練有素裝備齊整的前提下中國軍人戰鬥力甚至強於日軍,並成為遠征軍第一期入緬為數不多的亮點之戰;三是成功解救英軍得到英國人尊重使中國軍隊撤到印度後受到禮遇,扭轉以前盟軍對中國軍隊的偏見,為其後在藍姆伽開設訓練營訓練部隊提供不少潛在方便。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時裝備主要為美方提供,給養則由英方供給,為日後的反攻創造有利條件;四是解救出的這支英緬第1師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參與了兩年後的英帕爾-科希馬會戰,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一雪前恥。英帕爾會戰的結果則直接關係到駐印軍緬北反擊的成敗,由於同期日軍在國內戰場發動規模空前的1號作戰(即豫湘桂大會戰),國內戰場一度極其嚴峻,正是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在滇西、緬北戰場的全面勝利穩住了後方戰況並打通援華交通命脈,使得我們的民族渡過了那一段最艱難的時期,贏得抗戰的最終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