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仁存渡
- 性 質:河運渡口
- 地理位置:寧夏永寧縣李俊鎮與靈武市黃河邊
- 現 狀:已廢棄,無痕跡可循
古渡歷史,寧夏現代黃河河運曙光,綏西抗戰與仁存渡,寧夏歷史拐點,寧夏解放時期仁存渡歷史事件,
古渡歷史
無論是《靈武市志》還是《永寧縣誌》等地方史料,談及仁存渡口時,總是寥寥幾句,而且重點落墨之處都在解放銀川時解放軍在這裡渡河。關於這個古渡在千年時光中的光榮與輝煌、落寞與寂寥則鮮有記述,本報記者為此開始了對其歷史深處的探究。
仁存渡口寧夏水上運輸的真正興起時期是北魏,北魏政權在寧夏的固原和吳忠境內分別設定了高平鎮和薄骨律鎮兩大軍鎮。公元446年,魏太武帝拓跋燾下詔,命令薄骨律鎮守將刁雍將河西曆年屯墾積存的糧食運往今內蒙古五原一帶。這年冬天,刁雍下令造船200艘運糧,仁存渡口就負責將今永寧縣南部、青銅峽一帶蒐集到的糧食裝上船運走,這也是仁存渡口發揮寧夏平原水運碼頭作用的開端。
公元1038年,党項羌首領李元昊在賀蘭山下的興慶府宣告成立大白高國,接著開始完善寧夏平原的交通網路,仁存渡口作為興慶府連線靈州及出西夏境內前往宋朝境內的主要水上碼頭,開始發揮更大作用。公元1126年9月,西夏乘宋、金交戰,重兵圍困今海原縣境內的西安州城。此時的西安州城的州判是漢族人任德敬,他對局勢做出一番判斷後,率領軍民獻城投降,被夏崇宗乾順封為代理西安州知州。1137年,任德敬將自己17歲的女兒進獻給西夏乾順皇帝,並賄賂朝中大臣。公元1138年,乾順冊立任氏為皇后,任德敬因此被提拔為靠近西夏都城的靜州的防禦使,當時的靜州就在今永寧縣境內。任德敬盤踞靜州期間,就曾對仁存渡口多次修建,使之成為西夏時期的著名渡口。
寧夏現代黃河河運曙光
晚清到民國時期,舊銀川晉商八大家在北京、天津的生意往來,大多會選擇這裡。1933年,寧夏開通了銀川到靈武的公路,靈武境內的梧桐樹鄉楊洪橋西側的仁存渡口,開始告別單一渡人的小渡口歷史,變成了汽車過往的甲級渡口。《靈武市志》記載,到1940年時,這個渡口上有民船10艘,少數可以載汽車過渡。隨後,由於銀川到靈武的公路延伸,寧夏和甘肅、陝西之間的過往車輛都在仁存渡口渡河,這裡成了當時寧夏平原上的真正第一渡。
1948年8月,當時的交通部第七區工程管理局從甘肅調來一隻單槳汽劃,力圖改變這個古老渡口人力拽撐渡河的局面,然而,因為沒有配套設施無法投入。1949年11月5日,第二次運送的汽劃及渡駁各一隻抵達這裡,這是寧夏第一次使用機動渡船。[1]
綏西抗戰與仁存渡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35師奉命擴編為81軍,並準備開赴當時綏遠省西部抗戰前線。l938年春的一天,81軍軍長馬鴻賓在距離仁存渡口不遠的永寧縣望洪堡舉辦了81軍軍官訓練班,集中訓練全軍營長、連長兩級軍官。開學典禮那天,馬鴻賓身穿黃呢子軍裝,外套黃呢子大衣,佩戴著中將銜的領章,作了一場動員講話,隨後遙指著仁存渡口下令。出征的士兵們從這裡登船出發。時任國民革命軍81軍205團35師3營6連連長王五典後來回憶道,1938年農曆四月二十一,馬鴻賓命令81軍35師205團團長馬文清率領該團首批士兵由永寧縣仁存渡坐木船沿黃河順流而下,赴綏西抗日前線作戰。行船13天到達臨河縣境的灰德城下船。農曆五月初四,步行到達五原縣城南關。隨後開始了著名的綏西抗日戰爭。仁存渡口,便是為綏西抗日戰爭士兵送行的地方。
寧夏歷史拐點
仁存渡口和寧夏平原上的眾多渡口一樣,一直靜靜地守候著黃河之水,平靜地連線著靈武和永寧之間的水面,運輸從這裡南來北往的人或貨物。這種平靜到1949年被打破了。這年9月23日,在挺進寧夏的人民解放軍於中寧縣城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協定的附屬檔案中,規定解放軍於9月25日接管銀川城。其實,在這之前,仁存渡口就已經迎來了解放軍先遣部隊。
1949年9月18日,國民黨寧夏兵團賀蘭軍軍長馬全良發現盤踞寧夏多年的馬鴻逵、馬敦靜父子毫無接受和談的誠意,便派副參謀長張祥麟、中寧縣縣長張朝棟,攜帶馬全良率軍求和函件,赴中寧晉謁解放軍19兵團楊得志司令員,聯繫直接和談。第二天,馬敦靜偷偷地乘飛機逃離銀川。寧夏兵團的3位軍長馬全良、盧忠良、馬光宗和寧夏保全司令部參謀長馬光天等,在黃河仁存渡口開了緊急會議。會上決定,由馬全良領銜各軍長、師長和寧夏保全司令部參謀長聯名向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發出接受和談電報。9月21日夜,彭德懷復了“馬酉”回電。復電云:“20日電悉,諸將軍既願寧夏問題和平解決,殊甚欣慰,望督率貴部即速見諸實行。此間即告楊得志司令員。告各方望即派代表至中寧與楊司令接洽。特復。彭德懷,二十一日酉。”仁存渡口的這個決定,使銀川城迎來了和平解放的曙光。
9月22日下午,駐銀川城內的11軍189師失去控制,不少士兵開始逃跑,引起社會秩序混亂,商民極為惶恐不安。馬全良和11軍軍長馬光宗坐著副官馬登福開的吉普車,離開銀川前往吳忠堡。傍晚,他們抵達仁存渡口草場,與河東岸的解放軍通電話,要求面見64軍軍長曾思玉。深夜時分,從仁存渡口靈武那端開來一艘小汽輪,接他們過河。9月23日凌晨,小汽輪再度駛過黃河,將吉普車和副官馬登福接來,馬全良一行到設在吳忠堡小寨子的馬鴻逵住宅,拜見了曾思玉軍長等解放軍將領,邀請解放軍儘快入駐銀川,平息混亂狀態。人民解放軍先頭部隊明確定於當天下午從仁存渡口過河,進軍銀川。
1949年9月23日下午4時許,曾思玉軍長等軍部領導冒著秋雨來到仁存渡口,指揮19兵團64軍191師572團的渡河工作。那天的仁存古渡顯得格外忙碌且緊張,小汽輪拖一艘大木船,每次能載100人左右。古渡西岸,仁存村的村民們也投入到緊張的運輸、迎接、安置解放軍的工作中。直到晚9時許,一個營和一個連的兵員全部安然渡河到仁存村內。短暫的整修後,解放軍在漆黑的夜色和秋雨中,沿著泥濘的土路向銀川進發,拉開了解放銀川的序幕。
解放軍從仁存夜渡黃河,給這個千年古渡留下了一段紅色記憶。解放後,這裡恢復了昔日安然擺渡的生活景象,直到1970年,由於上游不遠處的葉盛黃河大橋的建成,這個渡口才逐漸宣告退出歷史舞台。村民們告訴記者,如今,這裡已經完全失去了渡口的功能,幾條小船隻是村民用來捕魚或到河中的小洲上種植糧食用的,渡口往日的繁華已經徹底消失了。
當地人談起這個古渡時,依然以解放軍當年從這裡渡河解放銀川的歷史為榮,永寧縣也在黃河金岸建設的高潮中,抓住歷史機遇,將當地的生態資源、獨特的渡口文化、紅色記憶帶來的旅遊文化相結合,乘勢打造黃河金岸上唯一的紅色渡口文化,並將其列為2011年政府大事來做。屆時,人們沿著濱河大道從銀川驅車不久,就能在黃河岸邊,看到一個渡口文化旅遊開發區。
寧夏解放時期仁存渡歷史事件
9月10日 國民黨寧夏省代主席、寧夏兵團司令馬敦靜在仁存渡口召開高級軍事會議,布置逃跑前的大破壞計畫。
9月14日 郭南浦、孟寶山、白連山、馬守禮、馬季等抵銀川,規勸馬敦靜棄暗投明,馬敦靜令郭南浦等3小時內離開銀川。
9月18日 國民黨中央軍司令部長官徐家昌,乘飛機來銀川與馬敦靜密謀。
9月19日清晨 馬敦靜以送徐家昌為名,與徐同時登機逃跑。
9月20日 以馬全良為首的寧夏國民黨高級將領和以馬廷秀為首的政府高級官員在銀川仁存渡通電起義。
9月2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復電寧夏軍政當局,對其棄暗投明表示嘉勉,並指示與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就近接洽。
是日 馬鴻賓在銀川“五畝宅”召集寧夏軍政要員,商量與19兵團洽談起義投誠事宜。
9月22日 國民黨128軍軍長盧忠良在和平解放寧夏的8條協定上正式簽字。
9月23日清晨 銀川市各界代表隨帶汽車30輛,冒雨到仁存渡口迎接解放軍入城。
是日晚8時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先頭部隊191師師長阮平率部分幹部戰士進人銀川市。
9月25日 暫時代行全省臨時最高權力機關的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楊得志任主任,馬鴻賓、朱敏、曹又參任副主任,辦公地址設在中山公園懷遠樓。
9月26日 銀川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布(解字)第一號布告,宣布人民政權的政策、紀律,並將軍管會的組成人員向全省人民公布。
是日 19兵團大部隊開進銀川,全市人民熱烈歡迎解放軍進駐省城。
9月27日 銀川市郵局全體職工上班,積極辦理接管工作,即日開始收寄各解放區的郵件。
9月28日 銀川市軍管會成立《新聞簡報》編委員,發表1號《新聞簡報》,至11月8日共發表了42號。
9月29日 銀川市警備司令部成立,阮平任司令員,楊得志任政治委員。
是日 銀川市人民政府成立,孫璞任市長。
10月5日 銀川市回民舉行盛大集會,慶祝寧夏省解放,祈禱世界和平。
10月7日 銀川市各族各界兩萬多人舉行盛大慶祝會,慶祝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寧夏解放,大會通過了致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賀電。
10月15日 中國人民銀行銀川辦事處成立。
10月18日 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宣布廢除舊政權貨幣,開始使用人民幣。
10月21日 原寧夏省介壽圖書館改名為銀川市人民圖書館,即日向讀者開放。
10月22日 銀川市對舊政權財經部門、官僚資本和私營企業的接管初步結束,部分企業已復工、復業。
10月25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19兵團政治部致函全市回民,對銀川市回民自動發起募捐慰勞解放軍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