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坪鎮

仁和坪鎮

仁和坪鎮隸屬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得名“仁和”。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4′00″至111°21′00″,北緯32°02′至30°04′。位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端,地處“兩省四縣(市)六鄉(鎮)”交界之地,東臨松滋市劉家場鎮,南接湖南省石門縣子良鄉,西與漁洋關鎮接壤,北鄰宜都市王家畈鎮。

仁和坪鎮總面積243.42平方千米(2017年),轄14個村1個社區,總人口22017人(2017年)。2013年,仁和坪鎮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180萬元,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0萬元。屬武陵山脈,處丘陵與平原過渡帶,境內多山,山勢蜿蜒起伏,地勢西高東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47天。

沙(沙市)漁(漁洋關)二級公路橫貫全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仁和坪鎮
  • 外文名稱:Renhepi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14個行政村1個社區
  • 政府駐地:仁和坪社區
  • 電話區號:0717
  • 郵政區碼:443000
  • 地理位置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端
  • 面積:243.42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2017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地質景觀
  • 車牌代碼:鄂E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能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概況,綜述,農業,工業,服務業,社會事業,村鎮建設,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風土人情,主食菜餚,年豬飯,紅事白事,肉食,飲酒,飲茶,旅遊景點,抗戰遺蹟,地質景觀,

建制沿革

1949年10月15日,成立升子坪區政府。
1952年12月,按區域擴建為升子坪和仁和坪兩區。
1955年12月,合併為升子坪鄉。
1956年8月,併入漁洋關區。
1958年9月,撤銷區公社,從漁洋關區分出,成立仁和坪公社。
1961年至1978年,仁和坪公社改名為仁和坪區。區轄仁和坪和升子坪兩個公社,其間,1966年5月至1967年3月,區轄五個公社。
1979年1月,撤區並社,全鎮為兩個公社。
1984年7月,設區建鄉,取消人民公社體制,區轄六個鄉。
1985年7月,撤區建鎮,仁和坪區改名為仁和坪鎮,鎮轄五個鄉。
1987年,撤銷小鄉建制合併為大鄉鎮,設一鎮一鄉,仁和坪鎮,升子坪鄉。
1996年,鄉鎮體制改革合併,由升子坪鄉和仁和坪鎮合併為新仁和坪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和2002年,將全鎮原有的37個行政村合併為14個行政村。2000年成立1個居委會。

區劃現狀

2012年,仁和坪鎮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分別為:仁和坪社區1個,大栗樹、林家坪、大檀樹、橋樑、富裕沖、升子坪、楊家淌、楓香坪、仁和坪、業產坪、楊柳池、梅坪、船山坪、羅漢淌等14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政府駐仁和坪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仁和坪鎮屬兩省三市四縣(市)五鄉鎮交界之地(即湖北省宜昌市和荊洲市、湖南省常德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都市松滋市石門縣漁洋關鎮、王家畈鎮、仁和坪鎮、劉家場鎮、子良鄉),其境東臨松滋市劉家場鎮,南接湖南省石門縣子良鄉,西與漁洋關鎮接壤,北鄰宜都市毛湖淌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11°04′00″至111°21′00″,北緯32°02′至30°04′。
仁和坪鎮地處五峰東端,距五峯縣城103千米,距漁洋關鎮31千米,距宜昌市150千米,距松滋市劉家場鎮39千米,距湖南省石門縣子良鄉35千米。總面積243.42平方千米(2017年)。

地形地貌

仁和坪屬武陵山脈,處丘陵與平原過渡帶,境內多山,山勢蜿蜒起伏,地勢西高東低。全境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172米(大栗樹村南嶺福星觀巔峰處),最低海拔158米(南河出口處)。全鎮屬喀斯特地貌。

氣候

全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左右,年降雨量1500毫米—18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47天。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5—9月,全鎮有地質災害點九處,多崩山滑坡和地陷。

水文

仁和坪鎮境內主要河流為南河,發源於漁洋關鎮清水灣白岩門,流經仁和坪鎮全境,經曲尺河入松滋洈水支流,仁和坪鎮內流程24千米,年均徑流總量2.93億立方米,總落差688米,坡降25‰,流域面積約310平方千米,理論蘊藏量為2.43億千瓦。
仁和坪鎮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仁和坪鎮耕地面積59844畝,人均2.65畝,山地總面積 362795.5畝,其中林地面積243416.1畝,人均10.1畝,森林覆蓋率為67.1%。

水能資源

仁和坪鎮域內已建成水庫1座,總庫容為1200萬立方米;水能資源達2.5萬千瓦。
仁和坪利用南河水資源優勢,建有麒麟觀水庫工程位於仁和坪鎮境內麒麟觀王家河段,壩高77米,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28.2平方千米,壩址處多年平均流量4.99立方米/小時,年徑流總量1.57億立方米。水庫正常儲水位460.0米,發電死水位433.0米,水庫總庫容1270.12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224.35萬立方米,調節庫容887.44萬立方米,死庫容336.91萬立方米。水庫工程於2007年底竣工。大壩一級水庫電站(麒麟觀一級電站)引水約3千米,設計水頭80.00米,裝機2×3200千瓦。攔河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高15.1米控制流域面積143.9立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7663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仁和坪鎮境內以高嶺土、方解石、頁岩、硫鐵礦、煤炭、煤乾石、大理石材礦等礦產為主。高嶺土,自西向東從富裕沖村高家墩一帶沿北嶺一線至楊柳池村望江山一帶,均有豐富的儲量,且質好;性優,礦石有益成份AI2O3含量一般在35-39%之間,有益礦物高嶺石含量一般在95-98%之間。方解石和瓦板岩(頁岩),總儲量2000萬噸以上。鎮內方解石CaCO3含量最高平均含量55.61%,接近方解石單礦物理論值56.04%,CaCO3平均含量達99.25%,各種有害雜質極低,已達到國家優質CaCO3的標準。硫鐵礦亦有一定儲量,主要分布在林家坪和楊柳池村部分地段。煤炭和煤乾石(俗稱洋菸煤)儲量較為豐富,主要分布面廣,其開發利用歷史悠久。
仁和坪鎮農村仁和坪鎮農村

人口民族

仁和坪鎮境內以土家族為主體民族,2012年,仁和坪鎮總戶數6927戶,總人口23865人,勞動力15304人。其中集鎮總人口5000人,集鎮非農人口1441人,集鎮常住人口4200人,集鎮流動人口800人,城鎮化率18.6%。
2013年,總戶數6927戶,總人口23865人。
22017人(2017年)。

政治

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廖忠勛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垚
鎮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組長:高先智
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孫吉發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熊信彪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向昌浩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武裝部長:李福昌
鎮黨委組織委員:舒永虹
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黨政綜合辦公室主任:謝晉
人大副主席:劉曉雲
(以上內容截至2014-03)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仁和坪鎮完成地方公共財政總收入1040萬元,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7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3450萬元。
2013年,仁和坪鎮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180萬元,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60萬元;實現工業總產值9509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9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14元以上。

農業

仁和坪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兼而養殖業。主要農特產有:玉米、菸葉、藥材;2012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61484.3畝,總產1.65萬噸,每畝單產268.3公斤;油料播種面積8500.9畝,總產1009噸;生豬出欄12.7萬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12790畝,總產2002噸。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575元。
仁和坪鎮

工業

仁和坪鎮域內工業以水電礦產、農機為主。2012年,全鎮工業總產值8378萬元。工業企業14個,其中縣級規模企業2個,個體工商戶380戶,從業人員580人。主要工業產品有:農業機械、電力、礦產等。

服務業

2012年,仁和坪鎮有餐飲工商戶36家,旅館36處,各類小商鋪230家,其中大型家電銷售店7家,家具銷售8家,各類修理店45家;域內金融網點有2個,2012年末存款餘額13500萬元,貸款額3500元;郵政儲蓄餘額5000萬元,函件業務8400件。

社會事業

村鎮建設

仁和坪鎮現有中心集鎮1處,分別為:仁和坪鎮集鎮;小型村級集鎮9個,分別為:升子坪村集鎮、大栗樹村集鎮、橋樑村集鎮、富裕沖村集鎮、林家坪村集鎮、業產坪村集鎮、楓香坪村集鎮、梅坪村集鎮、船山坪村集鎮。
仁和坪集鎮是仁和坪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2平方千米,城鎮化率18.6%;集鎮有1條街道,為:仁和坪正街。2011年12月,對集鎮進行了總體規劃,規劃期限: 2011年—2031年。集鎮性質:建制鎮,發展規模:2.2平方千米。
集鎮道路長度3千米,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2000米,人行道2000米,總面積2000平方米;下水道2700米;綠化帶300平方米;1990年,建立了仁和坪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7000米,日供水500噸,供水500戶,供水普及率100%;開挖下水道160米;安裝街道照明路燈50盞;配置垃圾桶40個,垃圾處理場1個。
2012年,仁和坪鎮開通程控電話1581部,寬頻用戶547戶,有移動、聯通手機19800部,有線電視接入6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

教育

2012年,仁和坪鎮有國中1所,國小2所,教學點3處,幼稚園2所,在職教師114人,在校學生1183人,其中國中511人,國小672人,在園幼兒23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國中升學率達96.3%,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藝術

2012年,仁和坪鎮境內傳統藝術形式有:南河鑼鼓(即土家打溜子)、嗩吶等;其中土家打溜子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團體有:土家打溜子樂隊等總計11個鄉村樂隊;獲得主要榮譽有:1998年仁和坪鎮船山坪村“打溜子”走進湖北電視台《人物春秋》欄目;2001年獲全省首屆楚天蒲公英音樂金獎;2002年“打起溜子迎稀客”在宜昌市首屆中老年人文藝調演中獲金獎;2004年在江蘇南京參加“全國少兒蒲公英大獎賽”獲銀獎;2007年南河鑼鼓入選五峰中國小校本教材《凝視五峰》;2008年參加“第八屆中國藝術節”表演;2008年全縣民間藝術調演獲金獎;2009年入選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2010-2011參加市縣表演比賽4次,2011年參加全縣土家打溜子比賽前三名全被仁和坪鎮打樂班包攬。文化活動場所有:仁和坪文化服務中心、社區服務歌舞廳、政府廣場等;農家書屋15個。
湖北土家打溜子傳承者簡伯元湖北土家打溜子傳承者簡伯元
著名的《南河鑼鼓》傳承人王德芳、簡伯元被評為宜昌市“著名民間藝人”。2009年打溜子藝人簡伯元被評為全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傳承人。

體育

2012年,仁和坪鎮有獅舞、採蓮船、高蹺、打擊樂隊、集體舞蹈等;主要活動場所有:仁和坪文化服務中心、社區服務歌舞廳、政府廣場等。

醫療衛生

2012年,仁和坪鎮有中心衛生院1個、衛生院職工39人,醫療點16個,醫務人員36人,下設16個衛生室,從業鄉村醫生16人。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6802戶,21491人,參保率95.75%。計畫生育率達98.92%,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8‰。

社會保障

2012年,仁和坪鎮域內落實農村低保1290戶,1795人,發放低保金177.3萬元。五保老人178人,其中集中供養的95人,分散供養83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850元。

交通

仁和坪鎮建有客運站有1個,為:仁和坪五級客運站;陸路省道37千米,鄉(鎮)道128千米,通村公路1400千米,可通100%的自然村。橋樑6座,分別為:母珠漂、玉池河2座永久性公路橋樑,另外4座公路橋。

風土人情

主食菜餚

80年代前,仁和坪鎮境內家常便飯以包穀面飯配“懶豆腐”最為普遍。或以油炕洋芋或洋芋包穀面飯為主食。多以洋芋片子、洋芋絲子、洋芋砣子、乾洋芋片子、炒辣椒、泡辣椒、稀辣椒、鮓辣椒、蒜辣椒、黃豆和豌豆豆豉、麥漿、乾豆漿粑、南瓜片、南瓜絲、乾南瓜絲子、皮子、老南瓜砣子、蘿蔔片、蘿蔔絲、泡蘿蔔、乾蘿蔔絲子、乾蘿蔔皮子、泡大蒜、泡椒果、各種淹菜等小菜佐飯。80年代後,社會經濟逐漸發達,交通運輸日趨方便,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漸漸以大米為主食,包穀紅苕已為家畜主飼料,改變了過去用包穀洋芋換取少量大米“佳餐”的歷史。
仁和坪鎮文化活動仁和坪鎮文化活動

年豬飯

仁和坪鎮境內至冬臘月,農戶殺年豬,請親屬鄰里“吃年豬飯”。又稱吃“血鰉子”。將切成大片大片的鮮肉與包穀面、老南瓜或洋芋砣、蘿蔔絲加佐料摻和好,裝入蒸蘢蒸製,其為筵中主菜。另配炒豬血、豬乾、和幾盤素菜,炸配蠶豆、花生米,麻辣或清淡味鮮排骨火鍋下白菜。熟後端於桌上,客入儘管持筷挑肥選瘦,無拘無束。

紅事白事

遇紅、白事,必請局掌(廚師)“整十碗”以十碗六扣、八扣為主的烹配方式 。過紅事出菜有先後順序之規,並有“迎台師”(吹鼓手或叫響匠)吹嗩吶迎菜。每出一碗吹一曲,出至第六碗(扣豬蹄)時,必須鳴炮(響匠吹大號)奏樂。出第七碗到最後,吹曲不間斷。桌上擺菜由調席者按(單雙席)規則置放。賓客出席入坐有(單雙席)上下左右之規。並由支客師按貴客中的親疏、前晚輩關係排請。此為傳統的(大方桌)擺筵禮節。80年代以來,漸興圓桌設筵,傳統禮節淡化。白事入席就坐無嚴格禮節,則可隨意。

肉食

仁和坪鎮境內人們善食臘肉。每到入冬宰殺年豬、年羊,必用鮮瘦肉灌制香腸,待鮮肉以鹽水浸透,掛於火坑或專用燻肉屋內以柴禾煙燻後風乾。製成臘肉、香腸。經年不壞。80年代前,以臘肉香腸羊肉、殺雞、煎蛋待客為敬。家庭平日食肉較少,多以待客“搭車打牙祭”。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極大提高,糧食自給有餘,經濟收入逐年增加,年人平均自產肉類90公斤以上,其它肉類供給盡有。

飲酒

仁和坪鎮境內盛飲包穀酒。60年代前後災年缺糧,曾用乾“苕皮”和“丁芭蔸”代包穀煮酒。改革開放後,年年豐產,釀酒業遍及各村。家庭常年有白酒自飲或待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品牌白酒紅酒啤酒者漸眾。

飲茶

仁和坪鎮轄內人習飲細茶。解放初期,農戶慣飲粗茶。粗茶以採摘老茶葉(即收蔸茶)和野生“猴棗樹”葉製作。由於葉片厚大,欲稱“一匹罐”(戲稱“撐破罐”)。飲用時抓一把置入大罐中煨熬,其汁濃,味甘解渴。初期至70年間,本地茶樹甚少,多在境界外沿購買少量白(細)茶待客飲用。使用茶具、泡製皆講究,一般用小沙罐泡茶。待洗 淨的沙罐底部烤熱,待有一定溫度時,放進細茶,加蓋,不時簸動,茶溢清香時,注入少許沸水,急加蓋“發窩子”,片刻後注滿開水,篩敬客人。80年代後,茶葉為本鎮支柱產業之一。飲茶檔次逐漸提高,無論機關、農戶、不見“一匹罐”,皆飲中檔以上綠(細)茶,篩敬客人方式改進,用一次性口杯放茶葉,注開水泡製篩敬。

旅遊景點

抗戰遺蹟

1943年冬季,仁和坪鎮曾為江南抗日主戰場之一。國陸第86軍13師37團和39團,曾因雞母山和朱家包阻擊戰而聞名。

地質景觀

仁和坪鎮境內由地質變化形成的“天坑”遍布,大小溶洞近三十個,即:陽洞子、陰洞子、穿洞子、黃水洞、簸箕洞、羊角洞、水田洞、煙洞、汪家洞、犀牛洞、豬屋洞、黃牛洞、觀音洞、老君洞、橫水洞、駙馬洞、鬼洞、川洞子、龍洞、鷹子洞、一碗水、氣靈洞、響水洞、寨子洞、簸箕泉洞、龍門洞、岩屋洞、等,最為奇特的是位於升子坪村二組胡家淌處的“龍洞”,每當連續降雨量在100毫米—150毫米以上時,“龍洞”就會出現洪水管涌順勢隨胡家淌大田和朱家灣而下匯入南河,沿途淹沒農田500畝以上,每發生一次,一般持續2-3天。此現象被當地人稱為“翻龍洞”。每當“翻龍洞”時,總會驚奇的出現“龍洞翻,大堰乾(大檀樹村北嶺上的冉家大堰)”這一奇特現象至今成為未解之謎。又如楊家淌村趙家灣的鷹子洞,洞高近30米,寬30米,深達100米有餘,洞內上有天窗洞穴,內壁有形如鳥鷹的岩漿體故取名鷹子洞。其間場地開闊,大集體時曾在此召開過千人大會。此洞有一定旅遊開發價值。
紅花玉蘭紅花玉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