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類常識》是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美國作者麥可·赫茲菲爾德所著的一本書籍。這本書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它旨在對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做一個總覽。本書並不是單純的學術作品,它展現了人類學家長期從事的理論研究和一向堅持的倫理道德感,從而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在批判種族主義以及其他缺乏寬容感的人類行為中始終都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
基本介紹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什麼是人類常識
作者:(美)麥可·赫茲菲爾德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副標題:社會和文化領域中的人類學理論實踐
原作名:Anthropology : theoretical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譯者:劉珩/石毅/李昌銀
出版年:2005-10
頁數:382
定價:45.00元
叢書: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
ISBN:9787508038209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副標題:社會和文化領域中的人類學理論實踐
原作名:Anthropology : theoretical practic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譯者:劉珩/石毅/李昌銀
出版年:2005-10
頁數:382
定價:45.00元
叢書:西方人類學新教材譯叢
ISBN:9787508038209
內容簡介
這本書源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它旨在對社會和文化人類學做一個總覽。該書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教材,它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在人文視角與科學視角之間、在象徵與實質之間開闢一片“積極的中間立場”。著名人類學家麥可·赫茲菲爾德摒棄傳統的學科布局,將他的同行——那些在人類學各領域中的專家——納入一個更為廣闊的對話空間,來探討如何讓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照亮並揭示那些隔岸觀花的研究所無力企及的人類狀況。
本書並不是單純的學術作品,它展現了人類學家長期從事的理論研究和一向堅持的倫理道德感,從而解釋了為什麼他們在批判種族主義以及其他缺乏寬容感的人類行為中始終都扮演著領頭羊的角色。該書所探討的話題涉及到人類學研究中的各個領域,學生們能夠從中對該學科進行巨觀的把握,但或許更重要的是,讀者將發現,在一個通訊與交流接觸日漸頻繁的今天,他們可以透過該書對文化和社會中的各種複雜現象獲得更為深入的認識。
作者簡介
麥可·赫茲菲爾德,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目前出版著作7本,論文數篇。曾任現代希臘研究協會會長和歐洲人類學學會會長、《美國民族學家》雜誌主編。曾獲斯特雷獎(1994)、皇家人類學學會裡弗斯紀念勳章(1994)以及多項研究基金,其中包括古根海姆基金。
目錄
第一章定位:作為理論實踐的人類學(1)
人類學:對常識的批判(1)
歷史及理論淵源之謎(7)
人類學和認同政治(12)
學以致用(16)
從常識到多感知: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進行理論
實踐(18)
第二章認識論(23)
懸而未決的知識(23)
探尋的認識論(26)
選擇立場(27)
相對化的相對主義(35)
建構文化(36)
視覺主義(39)
地區和自我(43)
反思和後現代主義(45)
經驗的反思(48)
動因和實踐(56)
第三章歷史(60)
各種歷史的歷史(60)
方法論問題(62)
使展演文本化(67)
過去為什麼會變得合法?(78)
殖民主義及其持久影響(81)
人類學和歷史學的交匯(83)
過去之於現在就如同傳統之於現代嗎?(91)
到處瀰漫的二分法(95)
第四章經濟(100)
情境中的經濟(100)
物質生活的地方理論(105)
商品和禮物:物質的社會生活(114)
沒有用於貿易的商品(117)
商業協作與家庭生產: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126)
經濟體系:社會的、政治的還是文化的? (132)
第五章政治 (134)
對“權力”研究的批判性回顧(134)
權力與權力的表象(137)
政治機構與政治網路(14l)
政治禮儀:儀式與權利(143)
從後民族到多元文化:新的研究視點(145)
第六章邊界、交點與分類群體(150)
支離破碎的定論(150)
鱗片與孔隙(156)
由城市到交點(162)
必要的區分: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交流主義(164)
對方法論所做的修正(167)
交點、邊界與群體的重新分類(170)
第七章發展論(172)
作為文化實踐的干預行為(172)
發展人類學中的文化與經濟(177)
措辭與關於發展的人類學(179)
人類學與發展:實現新的實踐理論、實現新的理論實踐(183)
實現全球化背景下後發展時代的人類學? (191)
第八章環境論(194)
作為範式的實踐行為? (194)
生態木偶劇:環境決定論的故事(199)
文化生態學與文化唯物論(201)
反應與分歧(205)
文化相對論及其含義(208)
什麼是“自然”? (211)
環境話語與人類學的觀點(214)
第九章宇宙論(217)
在宇宙中生存(217)
大眾神正論與教義神正論(226)
神話與宇宙哲學(2281
時間與“瞬間”(233)
儀式與宇宙秩序(237)
宇宙哲學與表象(239)
認知與宇宙哲學(241)
第十章苦難與學科(246)
學科、標準和關懷(246)
古典遺產:重溫神正論(249)
苦難之為教育學(251)
物與人(255)
親屬關係與神正論(256)
苦難政治經濟學(259)
司法制度和官僚體系對苦難的盜用(262)
提供證詞(264)
第十一章感官(268)
常識、感官(268)
感官人類學?(269)
受到挑戰的三種假想(272)
感官與系統知識(275)
本領域的奠基工作(276)
感覺未來(279)
第十二章秩序的展示(282)
秩序的工具(282)
轉化:儀式的超邏輯(290)
官僚秩序和國家展演(294)
呈現:展演的超邏輯(297)
反抗之地,服從之地(302)
第十三章美學(305)
藝術之聲(305)
其他美學(314)
第十四章傳媒(321)
規模宏大的密切關係(321)
想像,身分,權力(331)
媒體的背景(336)
政治舞台:觀眾和選民(338)
娛樂性與嚴肅性:對平凡的讚揚(340)
參考文獻(344)
譯後記(382)
人類學:對常識的批判(1)
歷史及理論淵源之謎(7)
人類學和認同政治(12)
學以致用(16)
從常識到多感知:在更寬泛的領域內進行理論
實踐(18)
第二章認識論(23)
懸而未決的知識(23)
探尋的認識論(26)
選擇立場(27)
相對化的相對主義(35)
建構文化(36)
視覺主義(39)
地區和自我(43)
反思和後現代主義(45)
經驗的反思(48)
動因和實踐(56)
第三章歷史(60)
各種歷史的歷史(60)
方法論問題(62)
使展演文本化(67)
過去為什麼會變得合法?(78)
殖民主義及其持久影響(81)
人類學和歷史學的交匯(83)
過去之於現在就如同傳統之於現代嗎?(91)
到處瀰漫的二分法(95)
第四章經濟(100)
情境中的經濟(100)
物質生活的地方理論(105)
商品和禮物:物質的社會生活(114)
沒有用於貿易的商品(117)
商業協作與家庭生產: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126)
經濟體系:社會的、政治的還是文化的? (132)
第五章政治 (134)
對“權力”研究的批判性回顧(134)
權力與權力的表象(137)
政治機構與政治網路(14l)
政治禮儀:儀式與權利(143)
從後民族到多元文化:新的研究視點(145)
第六章邊界、交點與分類群體(150)
支離破碎的定論(150)
鱗片與孔隙(156)
由城市到交點(162)
必要的區分: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交流主義(164)
對方法論所做的修正(167)
交點、邊界與群體的重新分類(170)
第七章發展論(172)
作為文化實踐的干預行為(172)
發展人類學中的文化與經濟(177)
措辭與關於發展的人類學(179)
人類學與發展:實現新的實踐理論、實現新的理論實踐(183)
實現全球化背景下後發展時代的人類學? (191)
第八章環境論(194)
作為範式的實踐行為? (194)
生態木偶劇:環境決定論的故事(199)
文化生態學與文化唯物論(201)
反應與分歧(205)
文化相對論及其含義(208)
什麼是“自然”? (211)
環境話語與人類學的觀點(214)
第九章宇宙論(217)
在宇宙中生存(217)
大眾神正論與教義神正論(226)
神話與宇宙哲學(2281
時間與“瞬間”(233)
儀式與宇宙秩序(237)
宇宙哲學與表象(239)
認知與宇宙哲學(241)
第十章苦難與學科(246)
學科、標準和關懷(246)
古典遺產:重溫神正論(249)
苦難之為教育學(251)
物與人(255)
親屬關係與神正論(256)
苦難政治經濟學(259)
司法制度和官僚體系對苦難的盜用(262)
提供證詞(264)
第十一章感官(268)
常識、感官(268)
感官人類學?(269)
受到挑戰的三種假想(272)
感官與系統知識(275)
本領域的奠基工作(276)
感覺未來(279)
第十二章秩序的展示(282)
秩序的工具(282)
轉化:儀式的超邏輯(290)
官僚秩序和國家展演(294)
呈現:展演的超邏輯(297)
反抗之地,服從之地(302)
第十三章美學(305)
藝術之聲(305)
其他美學(314)
第十四章傳媒(321)
規模宏大的密切關係(321)
想像,身分,權力(331)
媒體的背景(336)
政治舞台:觀眾和選民(338)
娛樂性與嚴肅性:對平凡的讚揚(340)
參考文獻(344)
譯後記(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