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生理學基礎

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生理學基礎

《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生理學基礎》是199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信。本書適用於航空、航天醫學與工程的技術研究人員、教學人員、研究生以及感興趣的讀者。

基本介紹

  • 作者:陳 信 
  • ISBN:9787810126113
  • 頁數:542
  • 定價:54.00
  •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5-10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是飛行器人-機-環境系統工程生理學基礎的專著,著重闡述飛行環境對人的影響及防護。
著者們在多年研究成就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綜合了國外研究進展,系統地闡述了該專業的基本內
容與最新成就。全書共分11章,分別為:大氣環境因素(壓力、生理氣體、惰性氣體、有害物質、溫度),
力學環境因素(超重、失重、衝擊負荷、振動、噪聲與宇宙輻射)以及照明、供水與營養。本書內容新穎、
廣泛,學術性與實用性強,並體現了航空與航天兩大領域、人體與工程兩大學科有關內容的緊密結
合,具有特色。

作者介紹

陳 信 ,(1924・6―),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特殊津
貼獲得者,是組建我國航天醫學工
程研究所領導成員之一,歷任該所
研究員、所長,曾任國防科工委人-
機-環境系統工程專業組組長,該
專業國軍標委主任。先後在國內
外發表過幾十篇論文,科研成果獲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提出航天
醫學工程的研究範圍。由於工作
任務的需要,在工作實踐經驗基礎
上,結合現代科學的發展,在錢學
森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了人-機-環
境系統工程概念,並出版了《論人-
機環境系統工程》。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航空航天中的環境因素
(一)環境因素的存在環境與條件
(二)人體效應
二、環境因素在人-機-環境系統中的作用與地位
(一)不安全因素分析
(二)不同功能狀態的確立
(三)NASA三種量級水平
(四)原蘇聯的兩種安全水平
(五)代謝平衡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大氣壓力與氣體
第一節 大氣壓力
一、含氣空腔器官氣壓性損傷
(一)中耳與鼻竇
(二)胃腸道
(三)肺臟
二、高空減壓病
(一)類型
(二)產生高度與影響因素
(三)防治對策
三、體液沸騰
第二節 生理氣體
一、氧與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
(一)參與物質代謝的氧化過程
(二)氧與二氧化碳的調節功能
(三)參與能量代謝的測定
二、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里運輸
(一)氧氣在血液里運輸
(二)血氧飽和度
(三)二氧化碳在血液里運輸
三、缺二氧化碳效應
(一)對物質代謝的作用
(二)對腦循環的影響
(三)對功效的影響
(四)症狀與體徵
四、高二氧化碳效應
五、缺氧
(一)高空急性缺氧的發生條件與根本原因
(二)缺氧氧化過程
(三)呼吸循環功能的改變
(四)缺氧症狀
(五)功效的改變
(六)運動協調功能障礙
(七)視覺功能障礙
(八)意識障礙
(九)吸氧反常效應
六、高氧效應
七、氧與二氧化碳的複合效應
第三節 惰性氣體
一、低壓效應
(一)對高空減壓病的影響
(二)對減壓時間的影響
(三)對爆炸減壓氣壓性損傷的影響
二、代謝效應
三、溫度效應
(一)快感溫度(快感帶)問題
(二)熱交換
四、聲音效應
五、工程技術上的考慮
六、人對稀釋氣體要求的設計依據
(一)作為稀釋氣體時的功能
(二)設計依據
第四節 有害物質
一、污染物來源
(一)人體排出污染物
(二)非金屬材料等排出污染物
(三)微生物
(四)粒子與氣溶膠
(五)儀器設備
二、太空梭人艙污染
三、對人體的作用與途徑
(一)毒性物質的體內路徑
(二)暴露量反應相關
(三)混合物的複合毒性
四、衛生學標準的制訂
五、乘員艙大氣污染控制及淨化措施
(一)控制人體代謝產物
(二)選擇非金屬材料的方法
(三)降低非金屬材料脫氣產物的濃度
(四)安全利用非金屬材料
(五)淨化乘員艙大氣
六、乘員艙大氣衛生監測
七、模型預測
第五節 設計參量與防護方案
一、急性高空缺氧生理界限值
(一)最佳值
(二)夜航安全值
(三)功效保證值
(四)功效容許值
(五)缺氧耐限值
(六)缺氧極限值
二、普通供氧生理要求
(一)供氧量
(二)呼吸氣阻力
(三)夜航供氧高度
(四)飛行人員供氧要求
(五)安全余壓要求
(六)稀釋供氧要求
(七)巡航飛行供氧要求
(八)作戰飛行供氧要求
(九)被運輸人員的供氧要求
(十)被運輸人員的應急供氧要求
三、高空加壓供氧
(一)供氧方式
(二)加壓呼吸效應
(三)加壓供氧生理界限值
(四)生理等效高度
(五)缺氧與加壓供氧的複合效應
(六)高空加壓供氧系統的生理要求
(七)分子篩供氧
(八)高空加壓供氧裝備的防護性能
四、飛機座艙壓力制度
(一)等壓調控的壓力制度
(二)差壓調控的壓力制度
五、太空飛行器乘員艙(人艙)壓力制度
(一)人體要求
(二)低壓對環境因素的影響
(三)工程技術要求
(四)火災
(五)同航天服的壓力制度的匹配問題
(六)三種典型增壓艙壓力制度的分析
六、航天服壓力制度
(一)設計要求
(二)已採用的航天服壓力制度
(三)高性能航天服
(四)構想方案
(五)制定壓力制度的要點
(六)壓力制度的系統驗證
(七)模型預測
七、壓力應急
(一)爆炸減壓
(二)艙內壓力應急防護
(三)主動段與返回段航天服迴路生理要求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溫度醫學工程
第一節 人體與環境間的熱交換
一、人體與環境間熱交換的途徑
(一)輻射熱交換
(二)傳導熱交換
(三)對流熱交換
(四)蒸發熱交換
二、熱交換中的物理變數
(一)單個變數
(二)綜合變數
三、熱交換中的生理變數
四、航空航天活動中影響熱交換的因素
(一)壓力因素
(二)微重力環境
(三)服裝因素
(四)振動因素
第二節 高、低溫條件下體溫調節的特點
一、體溫的調節與控制
(一)體溫的生理性調節
(二)體溫的行為性調節
(三)體溫調節的基本特點
二、高、低溫應激時的人體生理反應
(一)溫度應急反應的過程特點
(二)人體溫度狀態的定性-定量分區
(三)局部性溫度反應
三、人體高、低溫耐受潛力的發揮與提高
(一)水分熱量補充
(二)習服與訓練
(三)工作/休息時間比
(四)調溫服及其他措施
四、體溫調節數學模型
第三節 高溫條件下的人-機工效問題
一、高溫環境對不同性質作業的影響
(一)高溫對體力作業的影響
(二)高溫對技巧作業的影響
(三)高溫對智力作業的影響
二、高溫下工作效率變化與生理機能改變的關係
三、從高溫生理耐限推導工效耐限的問題
四、延緩高溫工效下降的生理學措施
(一)作業熟練程度
(二)高溫習服與體質訓練
(三)合理的飲水和作息制度
第四節 低溫環境下的人-機工效問題
一、低溫環境對不同性質作業的影響規律
(一)手動作業
(二)協調作業
(三)智力作業
(四)體力作業
二、影響低溫工效因素的分析
(一)人體冷卻部位
(二)冷卻速率、冷卻程度和冷卻持續時間
(三)作業類型、難度與負荷度
(四)人體的能力與狀態
三、維持低溫工效的原則性措施
(一)手部保暖
(二)全身性保暖
(三)工程設計考慮
(四)低溫習服
(五)作業訓練
(六)合理的作業制度
第五節 飛行器座艙溫度環境的醫學要求
一、溫度環境及其主要參數
(一)飛行器座艙的溫度環境
(二)溫度應激的複合特性
(三)溫度環境的基本參數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二、艙室溫度環境的醫學要求及其分級
(一)艙室溫度環境醫學要求的分級
(二)各級醫學要求的參數設計及其適用範圍
三、艙室溫度環境的測量與評價
(一)溫度環境應激指數及其分類
(二)艙室溫度環境的評價
第六節 高低溫條件下防護服裝調溫功能的醫學工程基礎
一、服裝的熱傳遞特性
(一)服裝顯性熱傳遞問題
(二)服裝蒸發熱傳遞問題
二、調溫裝備的最佳設計
(一)一般要求
(二)低溫防護裝備設計的生理學要求
(三)高溫防護裝備設計的生理學要求
三、兩種常用的個體調溫服
(一)通風服
(二)液冷服
四、關於頭頸部致冷的特殊考慮
(一)頭部熱交換問題
(二)頭部溫度的恆定對全身熱應激反應的影響
(三)頭部致冷的效能
(四)頭部致冷在航空活動中的特殊意義
(五)頭部選擇性致冷的特殊生理機制
五、調溫裝備的評價
(一)評價程式
(二)評價內容
第七節 溫度環境影響某些特因對人體的反應性
一、高溫對缺氧耐力影響及其發生原因的分析
(一)高溫對缺氧耐力影響的客觀表現
(二)高溫降低機體對缺氧耐力的原因分析
(三)根據高溫下組織缺氧的原因,在實踐中應採取的對策
二、高溫對正向超重(十G)耐力的影響
(一)高溫作用對正向超重(十GZ)耐力的影響
(二)抗荷裝置對防止因高溫降低十GZ耐力的作用
(三)高溫條件下十GZ耐力降低的原因分析
三、低溫與缺氧
(一)缺氧對機體在低溫環境下體溫調節的影響
(二)低溫對機體缺氧耐力的影響
(三)缺氧與低溫對機體水交換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四章 飛行活動中的失水和供水
第一節 水的生理作用與水平衡的調節
一、水的生理作用及其有關特性
二、水平衡的調節
(一)水進出體內的途徑
(二)水在體內的分布
(三)身體水平衡的調節
第二節 失水對身體生理與工效的影響
一、對溫度調節的影響
二、對循環功能的影響
三、對工效的影響
第三節 航空航天活動中影響機體維持水平衡因素的分析
一、高溫環境
二、作業強度
三、高溫環境與體力負荷相結合
四、低溫與缺氧
五、失重(微重力)
第四節 關於補水的原則
一、補水的數量
(一)地面作業時補水數量的依據
(二)影響補水量的因素
二、補水的質量
(一)電解質的補充
(二)糖類的補充
第五節 生保系統裝備設計中供水量的醫學問題
一、航天活動中飲用水的來源
二、航天乘員飲用的水量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飛行特殊環境中的營養學
第一節 環境與人體營養的關係
一、人體的結構和功能,飲食營養與人體的關係
(一)人體是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
(二)飲食營養與人體的關係
二、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影響
(一)環境因素對人體的作用途徑
(二)飛行環境對人體的影響
(三)航天環境的特點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四)飛行環境多因素對人體的聯合作用
三、人體對環境的反應、適應及耐受能力取決於機體的生理及營養狀況
(一)生命的特徵與機體調節控制系統的作用
(二)機體內環境穩定的維持和機體對外環境的反應能力取決於機體的生理及營養狀況
第二節 飛行環境的營養要求及保障措施
一、飛行環境的營養要求
(一)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
(二)航空、航天中人體的能量需要
(三)能源物質的需要量及其配比
(四)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的需要量
(五)航空航天每日膳食營養素的供給量標準
二、飛行環境的營養保障措施
(一)飛行前的營養保障措施
(二)飛行中的營養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第六章 重力與救生
第一節 航空航天中的重力環境
一、基本物理概念
(一)重力
(二)加速度
(三)常用術語
二、持續性超重
(一)航空航天中持續性超重的特點
(二)決定超重效應的基本因素
(三)持續性超重的研究方法
三、衝擊性超重
(一)彈射過載
(二)氣動減速過載
(三)開傘動載
(四)著陸衝擊過載
四、失重
第二節 超重人體工程問題
一、持續性超重對機體的影響、耐力和防護措施
(一)持續性十GZ
(二)持續性十Gx
(三)持續性側向超重(±Gy)
二、衝擊性超重對人體影響、耐力和防護措施
(一)彈射過載對人體的影響、耐力和防護措施
(二)減速過載對人體的影響、耐力及防護措施
(三)開傘衝擊過載對人體影響、耐力和防護措施
(四)著陸衝擊對人體影響、耐力和防護措施
第三節 失重(微重力)的人體工程
一、研究失重(微重力)人體工程的意義
二、指導思想及方法論
三、失重(微重力)環境中人體生理變化的規律性
四、失重(微重力)環境中人體的主要生理反應
(一)神經前庭系統
(二)心血管系統
(三)血液和電解質
(四)骨骼-肌肉系統
五、返回地面後再適應問題
六、防治措施
(一)體育鍛鍊
(二)穿戴特種服裝或裝置
(三)服用藥物
(四)中國傳統醫學的套用
(五)電刺激法
(六)服用鹽水
(七)嚴格選訓航天員
(八)人工重力
第四節 航空航天救生
一、各種飛行器的救生(逃生)
(一)殲擊機與轟炸機的救生
(二)直升機救生
(三)垂直起落飛機的救生
(四)旅客機的救生
(五)水上飛機的救生
(六)載人太空飛行器的救生
二、航空航天生存與營救
(一)生存保障方法
(二)營救
三、彈射救生時所遇到的特殊環境
(一)氣流動壓力對飛行員的影響
(二)氣流對四肢和頭頸部的甩打作用
(三)人-椅系統氣流制動減速度對人體的影響
第五節 救生人體工程問題
一、人對高速氣流吹襲的耐受限值
(一)人胸腹部對高速氣流吹襲耐力
(二)人上肢抗高速氣流吹襲的耐力
(三)頭頸部對高速氣流吹襲耐力
(四)下肢對高速氣流吹襲的耐力
二、高速氣流吹襲的防護
(一)俄國最先進的彈射座椅K-36D
(二)MK-10A彈射座椅的手臂束縛系統
(三)CREST氣流吹襲防護系統
參考文獻
第七章 振 動
第一節 飛行器的振動
一、飛行器振動的類型和主要物理參數
(一)振動類型
(二)物理參數
二、航空振動環境
(一)內部來源
(二)外部環境
三、航天振動環境
(一)發射段振動環境
(二)軌道段振動環境
(三)返回段振動環境
第二節 振動人體工程問題
一、人體反應的定性方程
(一)定性方程
(二)兩種觀點的統一
(三)振動作用於人體的途徑
二、人體振動效應
(一)生物動力學效應
(二)生理效應
(三)心理效應
(四)病理效應
三、人體振動環境的控制和防護
(一)人體振動標準和允許界限
(二)防護原則和方法
四、設計考慮
(一)振動人體工程設計準則
(二)人體效應影響因素的設計考慮
(三)振動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噪 聲
第一節 飛行器的噪聲
一、噪聲的物理學度量與主觀評價
二、航空器噪聲
三、太空飛行器噪聲
(一)上升返回段噪聲
(二)軌道段噪聲
第二節 噪聲人體工程
一、噪聲對人體的影響
(一)對聽覺器官的影響
(二)對其他系統(或器官)的影響
二、對工效的影響
三、對語言通訊的影響
四、飛行器噪聲醫學要求與容許水平
(一)噪聲醫學要求
(二)噪聲容許標準
五、噪聲個人防護措施
(一)飛機噪聲防護
(二)太空飛行器噪聲個人防護措施
參考文獻
第九章 視覺與照明
第一節 視覺特性
一、人眼的結構與視覺過程
二、人眼的光譜感受性
三、人眼絕對感光閾與絕對靈敏度
四、人眼的臨界亮度對比度
五、人眼視力及其限度
(一)視力與照度的關係
(二)視力與背景亮度的關係
(三)視力與對比度的關係
(四)視力檢查的照度標準
六、低對比視力
七、時間識別
八、空間頻率識別
九、顏色辨別與顏色對比
十、識別率、識別時間和識別速度
十一、視野、視場
十二、視覺適應
十三、可見度(或能見度)
十四、視功能參數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照明與顏色
一、物體表面色與光源色
二、物體顏色的光譜特性
三、不同色光照明對物體表面色的影響
四、顏色的三個基本特徵
五、顏色的恆常性
六、光源的色溫
七、光源的顯色性
第三節 視覺與照明的人體工程
一、飛行器座艙與儀表照明
二、駕駛員座艙照明的類型
(一)儀表照明
(二)操縱板的照明
(三)座艙泛光照明
(四)通訊指示板的照明
(五)特種顯示器照明
(六)液晶顯示器(有源點陣液晶顯示器)的照明
(七)標記的照明
三、紅光照明與白光照明
四、CRT顯示器的照明
五、飛船的照明
(一)發射段
(二)軌道飛行段
(三)異常背景
六、空間站的照明
(一)暗適應
(二)光線的空間分布
(三)應急燈具及控制器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宇宙輻射
第一節 航天中的宇宙輻射環境
一、地磁捕獲輻射帶
二、銀河宇宙輻射
三、太陽宇宙輻射
第二節 宇宙輻射的生物效應
一、宇宙輻射生物效應的單位
二、宇宙輻射的急性生物效應
三、空間重粒子的生物效應
第三節 宇宙輻射的防護
一、被動物理防護
二、主動電磁防護
三、化學藥物防護
四、避免高輻射通量
五、宇宙輻射的監測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複合環境因素
第一節 飛行中複合環境因素
一、缺氧與其他因素的複合
(一)缺氧十溫度
(二)缺氧十加壓供氧
(三)缺氧十振動
(四)缺氧十噪聲
(五)缺氧十振動十噪聲
(六)缺氧十輻射
(七)缺氧十一氧化碳
(八)缺氧十低溫
二、加速度與其他因素
(一)超重十溫度
(二)超重十振動
(三)超重十加壓呼吸
(四)超重十低動力
(五)超重十輻射
(六)超重十缺氧
(七)超重十純氧
三、振動與其他因素複合
(一)振動十噪聲
(二)振動十高溫
(三)振動十二氧化碳
(四)振動十噪聲十高溫
四、高溫與其他因素複合
(一)高溫十噪聲
(二)高溫十輻射
五、失重與其他因素複合
(一)模擬失重十噪聲
(二)其他雙因素效應
(三)生物衛星實驗
第二節 人體反應
一、組織-器官水平
(一)中樞神經系統
(二)暫時性聽覺閾
(三)內分泌
(四)體溫調節
(五)心血管
(六)功效
(七)其他
二、整體水平
(一)主效應與互動效應
(二)主因素
(三)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性質
第三節 防護
一、醫學防護
二、模型預測
(一)NASA模型
(二)原蘇聯模型
三、系統參量模型
(一)複合因素作用下人體功能狀態的評定原則
(二)飛機座艙複合因素環控人體工程設計系統參量的基本要求
四、複合環境因素效應設計依據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