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3)一則網貼被網友大量轉載,該網帖聲稱:某外媒報導,科學家從適應現代化生產等角度研究發現,人類最理想身高為168厘米,最佳變動範圍是167~170厘米之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最理想身高
- 最理想身高:168厘米
- 最佳變動範圍:167~170厘米之間
- 研究:從適應現代化生產等角度
- 爭議:專家:說法不靠譜
結論,爭議,
結論
網帖稱:科學研究表明,機體的基礎代謝與體表面積成正比,而體表面積與身高成正比,身高每增加5%,體表面積相應地增加10%,則身體需要多消耗20%的能量。身材高大者為了維持生存,就需攝入更多可提供能量的食物,吸收更多的水分和氧氣,從而增加了機體各器官的負擔。
矮個子體表面積相對較小,日常的能量消耗較少,所需營養物質相應減少,身體的耐受力較強。這就如同一座建築物,層次越少,地基所承受的負擔越輕,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就越少。
研究還說:高個子的身體各器官之間相距較遠,不利於調節,各系統、器官之間容易失去平衡。高個子的動作協調性相對較差,發生意外傷害事故的機會相對較多。我國對航天飛行員身高的要求是1.70米左右,就是因為在有限的空間裡,高個子操作起來不夠靈活。
由此可見,單純以身高來衡量人的健康狀況是不科學、不明智的。姑娘找對象苛求男子的身高似無必要。如今,西方人認識到身材過高的危害,要像控制肥胖一樣控制身材過高。歐美學者建議,人類身高應按目前水平下降10~15厘米,以減少人類對地球空間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爭議
雖然這一話題此前已經被廣泛傳播和討論過,但難以找到該說法的出處,更無法考究這到底是哪個國家哪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記者帶著這一傳言向專業醫生進行了求證,發現所謂最理想身高的說法並不靠譜。
市第一醫院體檢中心的醫生告訴記者,體檢中不會對身高設定單一的標準,更不會設定一個身高值或範圍為理想值,而是會跟體重綜合起來考量。
市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孫強也認為,網帖中很多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比如“矮個子體表面積相對較小,日常的能量消耗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