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學日
  • 外文名:Anthropology Day
  • 性質:主題活動
  • 屬性:一般一年舉辦一次
圍繞人類學學科所舉辦的主題活動,概念解釋,歷史回顧,國外情況,國內情況,奧運會中的“人類學日”,

圍繞人類學學科所舉辦的主題活動

概念解釋

人類學日(Anthropology Day)是圍繞人類學學科所舉辦的主題活動,一般一年舉辦一次。時間從一天到數周不等,基本內容涵蓋人類學的四個分支——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語言人類學、體質(生物)人類學。其活動範圍包括從學院派人類學的生涯到公眾人類學的推介,內容多樣,形式活潑,具體內容如人類學基本知識的介紹、人類學講座的舉辦、人類學工作坊、人類學入門等等,人類學日同時也是一個結交志同道合的同行、朋友的絕佳場合。總之,人類學日是所有關心人何以為人以及喜愛人類學的人們的盛大節日。
人類學日現場人類學日現場

歷史回顧

人類學日由來已久,其實在人類學學科誕生後不久就已經斷斷續續開始在一些人類學發展較好的國家舉辦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人類學學科發展的歷史,曾經一度呈現為人種學的面貌,並為殖民主義、種族主義推波助瀾,這也是為後來的人類學者所不齒的。也有人類學者對那一時期所舉辦過的人類學日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如著名人類學者Susan Brownell所著的《The 1904 Anthropology Days and Olympic Games》一書就主要講述了1904年舉辦的人類學日當時的情形。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人類學日曾是世博會的前身。只是由於其具有的歷史色彩而被割斷了兩者之間的關聯。
不過,就像人類學所研究的是“人”這一最為困難的課題那樣,人類學自學科誕生以來就帶有深刻的反思性。“二戰”後的人類學已經將歷史問題全部清算完畢,走過了低谷期,進入到另一個發展階段。如今的人類學日也有了如上所述的全新內容和形式,並在英美法德等人類學發展最為成熟壯大的國家逐漸制度化,成為一年一度的人類學盛典。

國外情況

如上所述,國外——特別是英美等國——舉辦人類學日活動已逐漸進入到制度化的階段,幾乎每年都會舉辦一次。人類學日作為規模較大的活動,其主辦單位常常以本城市為立足點,聯繫該地區的各個人類學系所和研究機構,協調合作分擔任務,共同舉辦人類學日,如美國的華盛頓、英國的倫敦等。當然,也可能是某所大學——通常是人類學相當強盛的學校——如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哈佛大學等。
下圖為2012年英國倫敦人類學日的宣傳圖片,屆時將會有包括劍橋大學、布魯內爾大學、利物浦大學等20所開設人類學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參與。
人類學日

國內情況

由於中國大陸人類學學科經歷過中斷和復辦的曲折過程,人類學還未在國內充分發展起來,不過近幾年中國的人類學學科進入到了加速發展的階段,更多的綜合性大學陸續建起了人類學系所,人類學也就不再局限在民族學院了。至於人類學日的活動,國內有個別高校舉辦過,但規模及影響力都不大,至今經由媒體宣傳的規格較高的有復旦大學舉辦的人類學日活動,並有望在今後逐步制度化。
下圖為復旦人類學日活動的會徽
人類學日

奧運會中的“人類學日”

時間:1904年7月1日~11月23日
在第三屆聖路易斯奧運會上,一些來自非洲、亞洲的有色人種以及美洲印第安人被帶到會上。於1904年8月12至8月13日,組織者舉辦了“人類學日”比賽。
運動員被分成八組:非洲人、亞洲人(土耳其人和敘利亞人)、菲律賓人、日本阿伊努人、巴塔哥尼亞印第安人(來自南美)、柯柯帕斯人(來自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普韋布洛人(來自北美)以及美國本土印第安人。
參賽的運動員主要進行泥巴戰、擲標槍、爬竿、射箭、擲重物等各項比賽,而他們此前從未接觸過類似的比賽。贏得比賽的運動員被授予的是美國國旗,而不是獎牌。組織者舉辦“人類學日”的目的在於驗證與白人相比,這些“野蠻人”的體能到底如何。
據當時的報導稱,這項賽事是“一次絕妙的成功”,因為它讓那些殖民地的人相信:“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他們都是低人一等的。”
此外,在這屆奧運會上,馬拉松選手萊恩·塔烏和讓·馬什阿尼成為第一批參加奧運會的非洲運動員。不過,他們還要再參加世界博覽會上舉辦的布爾戰爭展覽。活生生的人成了展品,同樣是種族歧視的產物。
奧運會創始者顧拜旦沒有親臨本屆奧運會,不過,在聽聞這一活動之後,他十分震驚,憤怒地斥責說,搞所謂“人類學日”是我們大家的恥辱,在今後的奧運會中絕不允許有類似情況發生。事後,他評價說:“當黑色人種、棕色人種、黃色人種學會跑、跳、擲、投之後,他們會把白人遠遠拋在腦後。”事實證明,顧拜旦的預見十分正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