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在田野》是201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澳)休謨,(澳)穆拉克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學家在田野
- 作者:(澳)休謨,(澳)穆拉克
- 譯者:龍菲
-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1日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ISBN:9787532750245
- 定價:36 元
- 開本:16 開
《人類學家在田野》是201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澳)休謨,(澳)穆拉克 。
《人類學家在田野》是2010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澳)休謨,(澳)穆拉克 。內容簡介 作為民族志研究的核心方法,參與觀察,要求研究者在觀察的同時儘可能地參與他們所意圖記錄的社會活動。參與,讓研究者能夠更切近地體驗和理解“局內人”的觀點;同時,觀察所需要的理性和反思,又要求研究者隨時保持...
西方人類學家的田野調查,住在當地人家中的不多,馬林諾夫斯基在調查紐幾內亞東北約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島時,他在這個島上的一個村子裡單獨搭了一個帳篷居住。柏爾圖和柏爾圖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個人類學家田野調查之後,發現他們在田野作業期間,大多是租當地社區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科學的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是由英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國這方面卓有成績的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參與觀察。它要求調查者要與被調查對象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從中觀察、了解和認識他們的社會與文化。田野調查工作的理想狀態是調查者在...
《鹿行九野: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是2018年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紅、劉怡然。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冥有魚: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的第二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並主編,共收集了國內外50位人類學家以中文寫作的59篇田野故事。全書分為“五感”“六欲”“七情”“八荒”四個...
《北冥有魚:人類學家的田野故事》是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少雄、李榮榮。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發起並主編的人類學家田野故事集。人類學家在從事各自專業方向的田野調查時,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個體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帶來了一種非常親切的個體感受。本書囊括了作者...
《田野調查手冊》出自《人類學的詢問與記錄》,作者是英國科學促進協會(BAAS)。 簡介 人類學是跨文化地探討人生、文化和社會,致力於促進人類理解、交流和合作的學科。在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經濟文化接觸頻繁、碰撞和誤解不斷發生、人慾膨脹且環境告急的今天,在中國普及和更新人類學知識,提高它的教學和研究質量...
作者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學家不僅從事著艱苦的田野,還在以身、心進行著親證的田野。相信他在朝聖中正走向人類學的極致境界。看點 封面 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回答出“田野”的含義,但學術界所常用的“田野研究”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田地、荒野”研究,而更充滿著獨特的文化意蘊,正如台灣著名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
作者坦誠地展示了人類學家在田野的活動細節,關注人類學家與當地人認知方式的異同,說明田野作業過程如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學家收集到的資料,引起了學界內外關於學術倫理和方法論的激烈討論。1977年首次出版的這本小冊子以其勇氣和智慧成為反思人類學的代表作,因其對人類學知識生產方式的卓越的倫理-哲學反思而...
弗里德曼在人類學上主要有兩個貢獻:其一在於他用漢學人類學的經驗來反思人類學的一般理論。他最有名的著作都是研究華南宗族的:《中國東南地區的宗族組織》(1958年),《中國宗族與社會:福建與廣東》(1966年)。在他之前,福忒思和埃文斯-普里查德等人在非洲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無政府、無國家社會中的“裂變...
《人類學家三部曲:故鄉·田野·火車》是2006年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出版的圖書,由吳燕和編寫。內容介紹 本書以流暢生動的文字描繪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吳燕和的人類學家三部曲,由童年故鄉的記憶開展,歷經中國古老的古都文化、日本殖民殘存文化、台灣蛻變中的鄉鎮文化……,這些族群融合的過程多元又多變,養成他冷眼...
曾在克拉克大學學習心理學和社會學專業,民國九年(1920年)入哈佛大學轉入人類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民國十三年(1924年)李濟開始從事田野考古,赴河南新鄭對春秋銅器出土地點進行調查清理。民國十五年(1926年)李濟發掘的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為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其對殷墟的發掘則奠定了中國考古學在...
——彭文斌(人類學家 四川師範大學特聘教授)田野是人類學家永遠的起點和歸宿。這本田野散文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作者對人類學一如既往的熱愛和追求。讓我們發現,這位擅長文史的人類學者,在書齋之外的廣闊世界中同樣有著一番不懈探索。 ——潘守永(人類學家 上海大學圖書館館長)經緯兄的田野筆記,真的是像...
黃現璠(1899年11月13日—1982年1月18日)是中國現代人類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人類學田野調查先驅之一,生活人類學概念的提出者。1943年8月,他組織“黔桂邊區考察團”,任團長,帶領中山大學學生赴廣西龍勝和貴族三江等縣考察黔桂邊區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狀況,從事對當地瑤族、苗族和僮族的實地調查和收集史料;1945...
在完成博士論文之後,林耀華利用此前在福建的田野材料和自己的成長經歷,寫成《金翼:一個中國家族的史記》,於1944年在美國出版,1948年,該書修訂版以《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為名在英國出版。《金翼》講述了黃東林與張芬洲的兩個家族在20世紀上半葉的命運沉浮。林先生結合了社會學、人類學的方法和...
發展人類學是指一門融理論批評和套用實踐為一爐的學問。就其涉及的內容和論題而言,這門學問所體現了國際學界中從事發展研究的兩種相關卻不盡相同的思路、模式和風格。首先,我們可以把發展人類學看成是套用人類學的一個主幹分支。與其他運用人類學的視角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專家和學者們一樣,發展人類學家以田野...
作者的“人類學家成長”過程,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從溝通碰壁,到學會同情、同理,並在每一次不盡如人意的“田野”中學會堅強與自立,找到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方式。作者簡介 張經緯,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人類學家、作家。長期從事人類學、民族史、藝術史等方面的研究,力圖向公眾傳播學術新知。著...
《人類學本土化與田野調查——元江調查四人談》是由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胡鴻保周星劉援朝陳丁昆。摘 要:人類學本土化與田野調查——元江調查四人談●胡鴻保周星劉援朝陳丁昆/著【編者按】田野調查一向是人類學家們看重的研究方法,在中國人類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由於人類學本土化的...
《天真的人類學家》是2011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 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本書主要講述了作為人類學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麥隆多瓦悠人村落兩次進行田野工作的經歷。內容簡介 《天真的人類學家》內容簡介:誠實但又不失風趣地記錄了作為人類學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麥隆多瓦悠人村落兩次進行田野工作...
格雷戈里·貝特森(1904-1980),人類學碩士,曾在太平洋島嶼地區做過時間很長的人類學田野工作。人物生平 格雷戈里·貝特森(1904-1980) ,很難將格雷戈里·貝特森(1904-1980)的智識生涯歸結為人類學家的一生。的確,他拿的是人類學碩士學位;他在太平洋島嶼地區做過時間很長的人類學田野工作;他與當時人類學的...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1910年11月7日-1989年1月6日),英國著名結構學派人類文化學家,曾學習於馬林諾夫斯基門下並在倫敦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他曾在緬甸進行田野作業並著有《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 (1954),Pul Eliya, a Village in Ceylon (1961)等。生平簡介 埃德蒙·利奇於1932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機械系,...
1905年,布朗擔任英國科學促進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人類學組秘書,並前往南非。隔年拿到劍橋大學安托尼·威爾金基金(Anthony Wilkin Fund)提供的獎學金,得以在里弗斯的指導下前往安達曼群島(Andaman Islands)從事田野調查。經過兩年的調查,他於1908年回到英國,並發表一份初步報告...
亨寧·哈士倫-克里斯騰森(HenningHaslund—Christensen,1896—1948),丹麥探險家、人類學家。是20世紀初外國人在中國開展音樂人類學實地考察田野錄音的先驅之一。他在中國、蒙古及其他中亞國家和地區的歷次探險考察中,成功地實施了通過採集民間音樂進行人類學文化研究的田野錄音活動,並留下了一批我國早期的、幸有出版...
民族志的趨勢,已從全貌觀的敘述轉向更具問題取向與實驗性質。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大多數的人類學家在進入田野前,往往帶著一個準備處理的問題,蒐集關於這個問題的資料。長期研究 長期研究是針對某個社區、區域、社會、文化或其他單位的長時間研究,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訪的基礎上。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
美國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以研究L.H.摩爾根而聞名。1920年以後在路易斯安那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歷史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和心理學。192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同年轉入芝加哥大學,根據其在美國西南部的田野調查材料撰寫論文,1927年獲人類學博士學位。人物生平 美國人類學家、民族學家。以研究L.H....
米德一生僅專著就有30部。是她使人類學在美國家喻戶曉,並得到世界的關注。她所研究的主題都是人類社會的重要議題:男性與女性,父母與孩子。個人洞察力、對理想的追求、準確把握時代脈搏以及對人類的摯愛成就了米德,使她作為人類學之母至今依然受到尊敬。理論貢獻 文化決定論 米德通過南太平洋島嶼的一系列田野工作,...
1881年,博厄斯在基爾大學獲頒物理學博士學位。1883年,博厄斯前往巴芬島從事地理學研究,探討自然環境對於當地因紐特人(Inuit)遷移的影響。這是博厄斯的許多民族志田野工作的第一個。1885年,博厄斯前往位於柏林的皇家民族學博物館,與體質人類學家魯道夫·菲爾紹和民族學家阿道夫·巴斯蒂安共同工作。1886年,(在...
沃爾夫除了從事拉丁美洲研究,也在歐洲從事田野工作。 沃爾夫與人類學的關聯,在於他在1970與1980年代關注權力、政治與殖民主義的議題,當時這些議題正逐漸成為這個學科的關注點。他最廣為人知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由於展現了歐洲以外的人群如何被牽連到全球過程之中,例如毛皮交易與奴隸貿易等。因此,他們並不是...
這是專業人類學家首次使用土著語言進行田野工作。三次調查花去了他兩年半的時間。其中相當多的時間花在了對庫拉及其相關事務的調查活動上。在這段經歷和所獲得的資料的基礎上,他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922), 《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 (1927), 《原始社會的性與壓抑》 (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