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老鼠:鼠趣人鼠鬥爭生態平衡》共分8章,包括老鼠的生物進化特性;老鼠智商高、本領大;老鼠的益與害;古往今來話老鼠;中華民族的鼠文化;人鼠之間的“鬥爭”;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人鼠“鬥爭”共處的明天。全書各章的中心內容是:介紹老鼠的生物進化成功特性,闡明老鼠具有“適者生存”的進化特點和優點;通過具體的動物形態學等方面的分析對比,提出老鼠是“萬物之亞靈”的觀點;評述老鼠在人類社會中的益處與害處,倡導正確對待老鼠的“利弊”;回顧古往今來人們對老鼠的評價及其相處關係,指出我們人類對老鼠還存在一些傳統偏見和片面認識;介紹戊子鼠年新春的“鼠”氣息,展示中華民族的鼠文化;質疑毒殺為主的滅鼠技術,探討人鼠“鬥爭”共處的方法;展望人鼠共處關係的明天,人類與鼠類“和諧共處”,人類幫助鼠類實現控制鼠口。
基本介紹
- 書名:人與老鼠:鼠趣人鼠鬥爭生態平衡
- 出版社:羊城晚報
- 頁數:215頁
- 開本:16
- 作者:肖錦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517219, 97878065172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人與老鼠:鼠趣人鼠鬥爭生態平衡》作者肖錦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環境科學研究,對老鼠接觸甚多,深有研究心得。作者在介紹鼠趣、鼠文化的基礎上,圍繞人—鼠—環境(自然)問題,探討人與老鼠關係的現實和未來。不僅生動有趣,而且見解獨特。
作者簡介
肖錦,1930年出生,1949年參加工作,1956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現為華南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2年離休。
作者長期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科研與研究生培養,在廢(污)水處理、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較深造詣。曾獲國家級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8項,發明專利4項,發表論文290餘篇,近5年出版專著3部。
老鼠是作者人生中接觸最多、興趣最大、感受最深的哺乳類動物。作者業餘長期從事老鼠和人鼠關係的調查研究,圍繞人——鼠——環境(自然)問題,探討老鼠與人鼠關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見解。
作者長期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的科研與研究生培養,在廢(污)水處理、生態環境等方面有較深造詣。曾獲國家級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8項,發明專利4項,發表論文290餘篇,近5年出版專著3部。
老鼠是作者人生中接觸最多、興趣最大、感受最深的哺乳類動物。作者業餘長期從事老鼠和人鼠關係的調查研究,圍繞人——鼠——環境(自然)問題,探討老鼠與人鼠關係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提出了一些獨創性的見解。
圖書目錄
第1章 老鼠的生物進化特性
1.1 體形小,穴居生活,適應性強
1.2 異常發達的門齒
1.3 繁殖力很強
1.4 鼠類與人類千古“共存”的特點
1.5 老鼠的名分初考
第2章 老鼠智商高,神通廣大
2.1 人鼠生物相似性令人震驚
2.2 老鼠“聰明”、“狡猾”
2.3 老鼠會使用前爪、後趾、尾巴和嘴巴作為工具
2.4 老鼠有思考能力?
2.5 老鼠有豐富的情感表現
2.6 老鼠堪稱萬物之亞靈
2.7 老鼠可能參與恐龍滅絕的行動?
第3章 老鼠的益與害
3.1 鼠類的利用
3.2 鼠類的危害
第4章 古往今來話老鼠
4.1 古老的傳說
4.2 《詩經》中的鼠詩
4.3 漢、唐以來名家說鼠
4.4 現代人評說老鼠
4.5 人鼠之間和諧共處的微音
4.6 當代鼠趣
第5章 中華民族的鼠文化
5.1 豐富多彩的戊子鼠文化
5.2 中華民族鼠文化拾遺
5.3 試選十二項代表性鼠文化
第6章 人鼠之問的“鬥爭”
6.1 人類滅鼠及其效果
6.2 人鼠“鬥爭”加劇
6.3 老鼠與貓之間的鬥爭共處關係
第7章 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
7.1 人類的朋友不僅限於人
7.2 城鎮家庭養鼠初探
7.3 田鼠避孕的實踐探索
第8章 展望人鼠“鬥爭”共處的未來
8.1 預測人鼠“鬥爭”共處的未知因素
8.2 人鼠“鬥爭”共處中人類能做什麼?
8.3 展望人類與老鼠共處的明天
1.1 體形小,穴居生活,適應性強
1.2 異常發達的門齒
1.3 繁殖力很強
1.4 鼠類與人類千古“共存”的特點
1.5 老鼠的名分初考
第2章 老鼠智商高,神通廣大
2.1 人鼠生物相似性令人震驚
2.2 老鼠“聰明”、“狡猾”
2.3 老鼠會使用前爪、後趾、尾巴和嘴巴作為工具
2.4 老鼠有思考能力?
2.5 老鼠有豐富的情感表現
2.6 老鼠堪稱萬物之亞靈
2.7 老鼠可能參與恐龍滅絕的行動?
第3章 老鼠的益與害
3.1 鼠類的利用
3.2 鼠類的危害
第4章 古往今來話老鼠
4.1 古老的傳說
4.2 《詩經》中的鼠詩
4.3 漢、唐以來名家說鼠
4.4 現代人評說老鼠
4.5 人鼠之間和諧共處的微音
4.6 當代鼠趣
第5章 中華民族的鼠文化
5.1 豐富多彩的戊子鼠文化
5.2 中華民族鼠文化拾遺
5.3 試選十二項代表性鼠文化
第6章 人鼠之問的“鬥爭”
6.1 人類滅鼠及其效果
6.2 人鼠“鬥爭”加劇
6.3 老鼠與貓之間的鬥爭共處關係
第7章 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
7.1 人類的朋友不僅限於人
7.2 城鎮家庭養鼠初探
7.3 田鼠避孕的實踐探索
第8章 展望人鼠“鬥爭”共處的未來
8.1 預測人鼠“鬥爭”共處的未知因素
8.2 人鼠“鬥爭”共處中人類能做什麼?
8.3 展望人類與老鼠共處的明天
文摘
2.5.4 老鼠有行為準則
(1)幼鼠列隊為母“奔喪”
據安徽訊息(《參考訊息》1997年11月9日):一隻母鼠被人打死,一窩剛出生學步的小老鼠競相互咬著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喪”。
10月23日中午,安徽淮南市商業村居民王某在家收拾整理堆放雜物的小房子時,發現了一個鼠窩,一隻碩大的母鼠正在給幾隻小鼠餵奶。王某打死了母鼠,屍體扔到了垃圾堆上,一群小鼠四散離去。過了十幾分鐘,剛才四散的幾隻小鼠競齊齊回到母鼠身邊,一個咬著另一個的尾巴,排成一長串,拉著死老鼠的長尾巴,往王某家堆放雜物的屋內拖。幾隻小鼠毫不顧忌周圍有這么多人,在把母鼠拖到小屋門前時,被幾個看熱鬧的小孩全部消滅了。
一窩小老鼠競相互咬著尾巴,在眾人面前無所畏懼地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喪”,這在哺乳動物中實屬罕見,這不大可能用動物的本能來解釋,更像是有教養的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操!?它們不懼眾人,不怕死,冒死“奔喪”的行為準則,一改“膽小如鼠”的人類舊觀念。老鼠相互咬著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著走,很可能是小老鼠團結合作的表現,因為一個剛學步的小老鼠無力拖動母鼠,而一個咬著另一個的尾巴的合力作用,可能要比人類的拔河運動更實用更合理!
(2)小鼠為病鼠“按摩”除病?
據蘇炎輝先生(《羊城晚報》,1995年)報導,一晚10時左右,在廣州員村廣東罐頭廠宿舍內,多名居民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一隻重約550克的大老鼠因吃了毒餌而昏死在地,這時兩隻小鼠悄悄地爬過去,齊齊推搡了好一陣子,大老鼠才甦醒過來,並將沾有毒鼠藥的食物吐了一地,之後3隻老鼠分頭而去。
報導雖然簡單一些,但多名居民目睹經過的事實,非常清楚。筆者作這樣的推理:大老鼠昏迷之前,可能知道中毒了並發出相關信息,兩隻較小的老鼠就在周邊,竟然感知了大老鼠已經中毒病危,它們敢於臨危不懼在眾人圍觀下(老鼠聽覺極靈敏,可從人的呼吸聲、細語聲感知有人在現場),悄悄地爬過去,給病鼠推搡。這是一件僅見於老鼠身邊的重大發現!這或許是老鼠之間有同情心而伸“手”幫助同類的理性思考和行為表現:而中毒大老鼠經過推搡之後竟能嘔吐毒餌,轉危為安,這也啟迪人類需要對老鼠進行更多深入的醫學研究。整個過程能夠被細緻觀察記錄,為人類研究老鼠行為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端賴現場觀眾的冷靜和智慧。如果按常規來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場“重頭戲”就泡湯了。
(3)母鼠捨生救兒的深情厚意
下面一條感人信息是最近從中新網上看到的往事,太感人了,特收集如下:
澳大利亞醫學工作者MarisGerina在觀察小白鼠時,曾留下這樣的手記:
我所做醫學實驗中的一項,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種藥物的毒性試驗。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隻雌性小白鼠,腦根部長了一個綠豆大的硬塊,便被淘汰下來。我想了解一下硬塊的性質,就把它放入一個塑膠盒中,單獨飼養。
十幾天過去了,腫塊越長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漸大了起來,活動顯得很吃力。我斷定,這是腫瘤轉移產生腹水的結果。一天,我突然發現,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來。我想,小白鼠大概壽數已盡,就轉身去拿手術刀,準備解剖它,取些新鮮腫塊組織進行培養觀察。正當我打開手術包時,我被一幕景象驚呆了。小白鼠艱難地轉過頭,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塊腫瘤,猛地一扯,皮膚裂開一條口子,鮮血汩汨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顫抖,令人不寒而慄,稍後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將要奪去它生命的腫塊,每咬一下,都伴著身體的痙攣。就這樣,一大半腫塊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這種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動了,收起了手術刀。
第2天一早,我匆匆來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還活著,讓我吃驚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臥著一堆粉紅色的小鼠仔,正拚命吸吮著乳汁,數了數,整整10隻。小白鼠的傷口已經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於扒掉了腫塊,白骨外露,慘不忍睹,不過小白鼠精神明顯好轉,活動也多了起來。
惡性腫瘤還在無情地折磨著小白鼠。我真擔心這些可憐的小東西,母親一旦離去,要不了幾天它們就會餓死的。從這以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來到鼠盒前,看看它們。看著10隻漸漸長大的鼠仔沒命地吸吮著身患絕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裡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為什麼一直在努力延長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樣,它隨時都可能死去。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臥在鼠盒中間,一動不動了,10隻仔鼠圍滿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離乳期是21天,也就是說從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獨立生活了。面對此景,我潸然淚下。
重情的老鼠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來換回孩子的健康,為了這10個孩子,它根本沒想過自己的生命。
鼠類雖然對人狡猾(生存的需要!——筆者注),但面對親鼠同類時,卻具有如此之高的情操,它的責任、勇氣、意志、膽略及至同類之間的愛心,能不引起我們人類的感嘆嗎?
子曰“仁者愛人”,拿這個去看,老鼠完全夠得上“仁”的標準。與螞蟻等昆蟲“教徒式的狂熱徇道”不同,鼠類懂得互相幫扶、互相謙讓。當今社會,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國人似乎慢慢淡忘了“禮儀道德”、“謙恭忍讓”、“孝順達禮”、“長幼有序”這些我們曾經為之驕傲的民族品質。到了鼠年,看看老鼠是怎樣重情重義,我們會找出更多的社會哲理。
(1)幼鼠列隊為母“奔喪”
據安徽訊息(《參考訊息》1997年11月9日):一隻母鼠被人打死,一窩剛出生學步的小老鼠競相互咬著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喪”。
10月23日中午,安徽淮南市商業村居民王某在家收拾整理堆放雜物的小房子時,發現了一個鼠窩,一隻碩大的母鼠正在給幾隻小鼠餵奶。王某打死了母鼠,屍體扔到了垃圾堆上,一群小鼠四散離去。過了十幾分鐘,剛才四散的幾隻小鼠競齊齊回到母鼠身邊,一個咬著另一個的尾巴,排成一長串,拉著死老鼠的長尾巴,往王某家堆放雜物的屋內拖。幾隻小鼠毫不顧忌周圍有這么多人,在把母鼠拖到小屋門前時,被幾個看熱鬧的小孩全部消滅了。
一窩小老鼠競相互咬著尾巴,在眾人面前無所畏懼地把被打死的母鼠拖回巢穴“奔喪”,這在哺乳動物中實屬罕見,這不大可能用動物的本能來解釋,更像是有教養的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操!?它們不懼眾人,不怕死,冒死“奔喪”的行為準則,一改“膽小如鼠”的人類舊觀念。老鼠相互咬著尾巴,把被打死的母鼠拖著走,很可能是小老鼠團結合作的表現,因為一個剛學步的小老鼠無力拖動母鼠,而一個咬著另一個的尾巴的合力作用,可能要比人類的拔河運動更實用更合理!
(2)小鼠為病鼠“按摩”除病?
據蘇炎輝先生(《羊城晚報》,1995年)報導,一晚10時左右,在廣州員村廣東罐頭廠宿舍內,多名居民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一隻重約550克的大老鼠因吃了毒餌而昏死在地,這時兩隻小鼠悄悄地爬過去,齊齊推搡了好一陣子,大老鼠才甦醒過來,並將沾有毒鼠藥的食物吐了一地,之後3隻老鼠分頭而去。
報導雖然簡單一些,但多名居民目睹經過的事實,非常清楚。筆者作這樣的推理:大老鼠昏迷之前,可能知道中毒了並發出相關信息,兩隻較小的老鼠就在周邊,竟然感知了大老鼠已經中毒病危,它們敢於臨危不懼在眾人圍觀下(老鼠聽覺極靈敏,可從人的呼吸聲、細語聲感知有人在現場),悄悄地爬過去,給病鼠推搡。這是一件僅見於老鼠身邊的重大發現!這或許是老鼠之間有同情心而伸“手”幫助同類的理性思考和行為表現:而中毒大老鼠經過推搡之後竟能嘔吐毒餌,轉危為安,這也啟迪人類需要對老鼠進行更多深入的醫學研究。整個過程能夠被細緻觀察記錄,為人類研究老鼠行為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端賴現場觀眾的冷靜和智慧。如果按常規來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這場“重頭戲”就泡湯了。
(3)母鼠捨生救兒的深情厚意
下面一條感人信息是最近從中新網上看到的往事,太感人了,特收集如下:
澳大利亞醫學工作者MarisGerina在觀察小白鼠時,曾留下這樣的手記:
我所做醫學實驗中的一項,是要用成年小白鼠做某種藥物的毒性試驗。在一群小白鼠中,有一隻雌性小白鼠,腦根部長了一個綠豆大的硬塊,便被淘汰下來。我想了解一下硬塊的性質,就把它放入一個塑膠盒中,單獨飼養。
十幾天過去了,腫塊越長越大,小白鼠腹部也逐漸大了起來,活動顯得很吃力。我斷定,這是腫瘤轉移產生腹水的結果。一天,我突然發現,小白鼠不吃不喝,焦躁不安起來。我想,小白鼠大概壽數已盡,就轉身去拿手術刀,準備解剖它,取些新鮮腫塊組織進行培養觀察。正當我打開手術包時,我被一幕景象驚呆了。小白鼠艱難地轉過頭,死死咬住自己拇指大的一塊腫瘤,猛地一扯,皮膚裂開一條口子,鮮血汩汨而流。小白鼠疼得全身顫抖,令人不寒而慄,稍後它一口一口地吞食將要奪去它生命的腫塊,每咬一下,都伴著身體的痙攣。就這樣,一大半腫塊被咬下吞食了。我被小白鼠這種渴望生命的精神和乞求生存的方式深深感動了,收起了手術刀。
第2天一早,我匆匆來到它面前,看看它是否還活著,讓我吃驚的是,小白鼠身下,居然臥著一堆粉紅色的小鼠仔,正拚命吸吮著乳汁,數了數,整整10隻。小白鼠的傷口已經停止了流血,左前肢腋部由於扒掉了腫塊,白骨外露,慘不忍睹,不過小白鼠精神明顯好轉,活動也多了起來。
惡性腫瘤還在無情地折磨著小白鼠。我真擔心這些可憐的小東西,母親一旦離去,要不了幾天它們就會餓死的。從這以後,每天第一件事,就是來到鼠盒前,看看它們。看著10隻漸漸長大的鼠仔沒命地吸吮著身患絕症、骨瘦如柴的母鼠的乳汁,心裡真不是滋味。我知道,母鼠為什麼一直在努力延長自己的生命。但不管怎樣,它隨時都可能死去。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在生下仔鼠21天后的早晨,小白鼠安然地臥在鼠盒中間,一動不動了,10隻仔鼠圍滿四周。我突然想起,小白鼠的離乳期是21天,也就是說從今天起,仔鼠不需要母鼠的乳汁,可以獨立生活了。面對此景,我潸然淚下。
重情的老鼠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來換回孩子的健康,為了這10個孩子,它根本沒想過自己的生命。
鼠類雖然對人狡猾(生存的需要!——筆者注),但面對親鼠同類時,卻具有如此之高的情操,它的責任、勇氣、意志、膽略及至同類之間的愛心,能不引起我們人類的感嘆嗎?
子曰“仁者愛人”,拿這個去看,老鼠完全夠得上“仁”的標準。與螞蟻等昆蟲“教徒式的狂熱徇道”不同,鼠類懂得互相幫扶、互相謙讓。當今社會,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國人似乎慢慢淡忘了“禮儀道德”、“謙恭忍讓”、“孝順達禮”、“長幼有序”這些我們曾經為之驕傲的民族品質。到了鼠年,看看老鼠是怎樣重情重義,我們會找出更多的社會哲理。
序言
老鼠是我人生中接觸最多,興趣最大,感受最深的哺乳動物。幾十年來,老鼠給予我許多難以磨滅的印象。它剛硬的鬍鬚,終生生長的門牙,特長的尾巴,鋒利的爪子,以及它靈敏的聽覺、嗅覺,超強的繁殖力、生命力和破壞力,給人展示出弱者不弱的姿態和某些超能的神秘感。從古老的傳說,歷史的足跡,到現實的見證,老鼠的聰明、機靈、神秘、狡猾、膽大、心細、頑強、敢斗、善拼等一系列進化特性,以及重情重義、樂於奉獻和憂患意識等人性化特點,給予我異乎尋常的感覺和人與自然和諧的期盼。
老鼠有8000萬年的進化歷史,是生物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之一。它以個體較小,繁殖力強,具有牙齒、爪子、尾巴等作為生活工具和戰鬥武器的特點和優點,特別是現代人出現(15萬年之久)以來,老鼠與人類密切“鬥爭共處”的經歷,使它成為經久不衰、不斷加速進化的哺乳動物“大家族”。回顧1萬年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老鼠是以野獸的身份進入人類家園並最終取得家鼠、田鼠等稱號的哺乳動物。老鼠委實與人類的生活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
伴隨著歷史發展的進程,人們對老鼠的愛憎也逐漸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其變化的規律是:從遠古時代的崇拜,上古時代的敬畏,中古時代以來的討嫌、討厭,直到近200年來的憎惡、鄙視。
為什麼人們普遍比較憎惡老鼠?一般的解釋有三點:盜吃食物,傳播疾病,損毀衣物。不過,人類的傳統習慣和偏見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成語中有關老鼠的貶義詞數量之多居哺乳動物之首,而其中占有一半的貶義詞是強加於鼠的不實之詞。人類的偏見由此可見一斑。
人類為了自己的片面利益,對老鼠展開了持久而殘酷的戰鬥,但同時也導致老鼠更加瘋狂的報復。人類發明的滅鼠藥物越多越先進,老鼠的戰鬥力也相對愈強愈巧妙。
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哺乳動物因遭遇人類為主的劫難而不斷從地球上悲壯消失的時候,也讓我們感知到唯有老鼠是人類未能戰勝也難以戰勝的老對手。老鼠抑或是除人類之外,生物進化最成功的適者(生存者)。
其實,從自然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動物的生存都是“適者生存”的結果。自然界中取食鼠類的天敵有幾十種之多,包括各種猛禽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和食肉類哺乳動物。眾多的老鼠天敵既是維持自然界鼠類生態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維持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支柱。或可說,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的需求。
從現實角度出發,筆者學習總結千百年來人鼠“鬥爭”共處的經驗,通過自己的一些實踐,日益認識到:化學藥劑“毒殺”為主的滅鼠方法,不能有效解決鼠惠;利用老鼠天敵滅鼠,是實現生態平衡的有益方法;城鎮家庭合理“餵養”老鼠,可以減免老鼠入屋擾民;農場、林場、牧場,實施老鼠“計畫生育”可較有效地控制“鼠口”,減免鼠患。
筆者有感於老鼠的高智商、低劣處境及其在醫學、生物科學和環境生態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調查和一些實驗研究,在新的鼠年來到之時,謹以《人與老鼠——鼠趣,人鼠“鬥爭”,生態平衡》為題寫這本書稿。全書在介紹鼠趣、鼠文化的基礎上,圍繞人—鼠—環境(自然)問題,探討老鼠以及人與老鼠關係的現實和未來。期許能承上啟下,為開展對老鼠行為學的研究和人鼠“鬥爭”共處關係的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正當本書初稿完成、計畫出版的時候,適逢戊子鼠年臨近。筆者從新華網等網站上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學習中加深認識了中國鼠文化的豐富內涵,乃調整新增“中華民族的鼠文化”一章,與讀者共享。
本書共分8章,包括:老鼠的生物進化特性;老鼠智商高、本領大;老鼠的益與害;古往今來話老鼠;中華民族的鼠文化;人鼠之間的“鬥爭”;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人鼠“鬥爭”共處的明天。全書各章的中心內容是:介紹老鼠的生物進化成功特性,闡明老鼠具有“適者生存”的進化特點和優點;通過具體的動物形態學等方面的分析對比,提出老鼠是“萬物之亞靈”的觀點;評述老鼠在人類社會中的益處與害處,倡導正確對待老鼠的“利弊”;回顧古往今來人們對老鼠的評價及其相處關係,指出我們人類對老鼠還存在一些傳統偏見和片面認識;介紹戊子鼠年新春的“鼠”氣息,展示中華民族的鼠文化;質疑毒殺為主的滅鼠技術,探討人鼠“鬥爭”共處的方法;展望人鼠共處關係的明天,人類與鼠類“和諧共處”,人類幫助鼠類實現控制鼠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資料和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張如心、汪曉軍、楊戈、王璞、曾品秀、陳家菁等同志,曾為本書稿提供資料或技術諮詢。華南理工大學陳家菁教授、汪曉軍副教授、周勤副教授,暨南大學肖小敏教授詳細地審閱了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書還得到了羊城晚報出版社責任編輯的熱情幫助和指導,對本書的編輯和加工做了許多工作。筆者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筆者水平有限,書中的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肖錦
老鼠有8000萬年的進化歷史,是生物進化最成功的哺乳動物之一。它以個體較小,繁殖力強,具有牙齒、爪子、尾巴等作為生活工具和戰鬥武器的特點和優點,特別是現代人出現(15萬年之久)以來,老鼠與人類密切“鬥爭共處”的經歷,使它成為經久不衰、不斷加速進化的哺乳動物“大家族”。回顧1萬年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老鼠是以野獸的身份進入人類家園並最終取得家鼠、田鼠等稱號的哺乳動物。老鼠委實與人類的生活千絲萬縷地糾纏在一起。
伴隨著歷史發展的進程,人們對老鼠的愛憎也逐漸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其變化的規律是:從遠古時代的崇拜,上古時代的敬畏,中古時代以來的討嫌、討厭,直到近200年來的憎惡、鄙視。
為什麼人們普遍比較憎惡老鼠?一般的解釋有三點:盜吃食物,傳播疾病,損毀衣物。不過,人類的傳統習慣和偏見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成語中有關老鼠的貶義詞數量之多居哺乳動物之首,而其中占有一半的貶義詞是強加於鼠的不實之詞。人類的偏見由此可見一斑。
人類為了自己的片面利益,對老鼠展開了持久而殘酷的戰鬥,但同時也導致老鼠更加瘋狂的報復。人類發明的滅鼠藥物越多越先進,老鼠的戰鬥力也相對愈強愈巧妙。
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哺乳動物因遭遇人類為主的劫難而不斷從地球上悲壯消失的時候,也讓我們感知到唯有老鼠是人類未能戰勝也難以戰勝的老對手。老鼠抑或是除人類之外,生物進化最成功的適者(生存者)。
其實,從自然的角度看,任何一種動物的生存都是“適者生存”的結果。自然界中取食鼠類的天敵有幾十種之多,包括各種猛禽類動物、爬行類動物和食肉類哺乳動物。眾多的老鼠天敵既是維持自然界鼠類生態平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維持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支柱。或可說,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的需求。
從現實角度出發,筆者學習總結千百年來人鼠“鬥爭”共處的經驗,通過自己的一些實踐,日益認識到:化學藥劑“毒殺”為主的滅鼠方法,不能有效解決鼠惠;利用老鼠天敵滅鼠,是實現生態平衡的有益方法;城鎮家庭合理“餵養”老鼠,可以減免老鼠入屋擾民;農場、林場、牧場,實施老鼠“計畫生育”可較有效地控制“鼠口”,減免鼠患。
筆者有感於老鼠的高智商、低劣處境及其在醫學、生物科學和環境生態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調查和一些實驗研究,在新的鼠年來到之時,謹以《人與老鼠——鼠趣,人鼠“鬥爭”,生態平衡》為題寫這本書稿。全書在介紹鼠趣、鼠文化的基礎上,圍繞人—鼠—環境(自然)問題,探討老鼠以及人與老鼠關係的現實和未來。期許能承上啟下,為開展對老鼠行為學的研究和人鼠“鬥爭”共處關係的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正當本書初稿完成、計畫出版的時候,適逢戊子鼠年臨近。筆者從新華網等網站上收集相關圖片資料,學習中加深認識了中國鼠文化的豐富內涵,乃調整新增“中華民族的鼠文化”一章,與讀者共享。
本書共分8章,包括:老鼠的生物進化特性;老鼠智商高、本領大;老鼠的益與害;古往今來話老鼠;中華民族的鼠文化;人鼠之間的“鬥爭”;學會與老鼠“鬥爭”共處;人鼠“鬥爭”共處的明天。全書各章的中心內容是:介紹老鼠的生物進化成功特性,闡明老鼠具有“適者生存”的進化特點和優點;通過具體的動物形態學等方面的分析對比,提出老鼠是“萬物之亞靈”的觀點;評述老鼠在人類社會中的益處與害處,倡導正確對待老鼠的“利弊”;回顧古往今來人們對老鼠的評價及其相處關係,指出我們人類對老鼠還存在一些傳統偏見和片面認識;介紹戊子鼠年新春的“鼠”氣息,展示中華民族的鼠文化;質疑毒殺為主的滅鼠技術,探討人鼠“鬥爭”共處的方法;展望人鼠共處關係的明天,人類與鼠類“和諧共處”,人類幫助鼠類實現控制鼠口。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大量資料和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張如心、汪曉軍、楊戈、王璞、曾品秀、陳家菁等同志,曾為本書稿提供資料或技術諮詢。華南理工大學陳家菁教授、汪曉軍副教授、周勤副教授,暨南大學肖小敏教授詳細地審閱了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書還得到了羊城晚報出版社責任編輯的熱情幫助和指導,對本書的編輯和加工做了許多工作。筆者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筆者水平有限,書中的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肖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