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和總理》是周思聰於1979年創作的一幅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現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作描繪了周恩來總理1966年赴邢台震區視察災情、慰問災民的感人情景。該畫作打破了“文革”時期“三突出”和“高大全”的模式、把領袖人物平等地置於普通農民之中,成為新時期恢復直面人生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典型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民和總理
- 作者:周思聰
- 材質:紙本
- 規格:縱151厘米,橫217.5厘米
- 創作時間:1979年
- 畫作類型:水墨設色中國畫
- 現收藏地:中國美術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思想,構圖布局,藝術技法,作品影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該畫作描述了在1966年河北邢台發生地震後,周恩來總理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視察,與父老鄉親在一起共同面對災情的動人情景。人民的周總理僅表現為普通人民中的一員,他在地震後的廢墟旁,親切地攙扶著一位白髮的老婦人的手。總理周邊圍攏了許多鄉親,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任人淚下。
該畫作上的題詞記載著災區人民的心聲:“俺們捨不得總理走。他說:‘重建家園後再來看你們。’如今災區變成了新村,俺們大夥等啊盼啊,就盼著那一天......”。
創作背景
從1978年5月開始,針對“文革”遺留的一些問題,中共中央組織開展了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家開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受此影響,在當時美術界開始出現一大批表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領袖的作品,其中歌頌周恩來的美術作品尤為多。這些作品反映了人們對關懷民眾疾苦的周總理的愛戴之情,同時也包含了對“四人幫”的批判和對“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就是一件表現周總理題材的作品,為了創作好這幅畫,周思聰曾深入災區,畫了大量的速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藝術鑑賞
主題思想
在思想上,該畫作繼承了徐悲鴻的“重寫生、關心人生和民族命運”的現實主義精神。周思聰截取了老百姓擁向周總理的一剎那,仿佛把那一刻的激動與肅穆凝固於面面,有種非常生動的情境感,從精神的高度再現了那富有歷史意義的一刻,賦予畫面最根本的人道主義情懷,同時也折射了周思聰作為一個女畫家對人民充滿悲憫、對周恩來總理無限崇敬的樸素心懷。
構圖布局
在構圖上,周思聰做了大膽、巧妙的概括,把近處地震棚和倒塌的房屋碎塊處理成大面積的三角形等空白,使得整幅畫面呈現出三角形的金字塔構圖,虛實對比強烈,莊重平實。周恩來總理處於視點的黃金分制處,四周人物的動作與形態都蘊含著動感,紛紛湧向周總理,突出和烘託了該畫的主題,既使畫面不顯得擁擠,又突出了以周總理為中心的人物群像,有力地表現了周總理心繫人民,深沉悲憫的感人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四角留白的巧妙處理則以虛寫的手法供明面的主體。同時又使畫面並不因為人群的蜂擁而上而造成視覺上的疲勞與紛亂,使畫面既充實豐盈又毫無擁塞之感。
藝術技法
在藝術上,周思聰採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援用蔣兆和所畫的《流民圖》的藝術形式,以水墨淋漓的造型手法刻面視點中心人物群像,後景人物造型用單線白描手法虛化,採用中鋒用筆式的線條勾勒,挺拔而又鬆動。畫面用墨充潤了一種音樂性的節奏感,濃淡相宜,枯潤相濟,造型厚實有力,人物形象刻面真實、細膩,生動,筆墨酣暢而又難確到位,極富藝術表現力和概括力。在技法上,該畫作強調中西融合。
作品影響
- 榮譽表彰
《人民和總理》分別參加慶祝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和北京市美展,均獲一等獎。
- 後世影響
《人民和總理》是周思聰此前以表現周總理為題材的多幅創作的繼續,也是她自己人物畫創作上的一個突破,達到高度成熟的境地,該畫作在中國現代人物畫的創作中,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藝術影響力。
重要展覽
2010年5月25日至6月3日,《人民和總理》在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盧沉、周思聰藝術展”中被展出。
1980年2月,《人民和總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五屆全國美展”,即“慶祝建國30周年全國美展”中被展出。
作者簡介
周思聰(1939年—1996年),出生於天津寧河,中國現代畫家。1955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58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擅長水墨人物畫兼及花卉,代表作有《礦工圖》組畫、《高原風情畫》組畫、《荷之系列》等。另外,她還長於油畫,多表現人物風情。出版有《盧沉、周思聰作品集》《坑夫圖——周思聰畫集》《周思聰畫人體》《周思聰水墨畫》《周思聰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