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友誼的事業

《人民友誼的事業》是現代作家巴金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民友誼的事業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隨想錄》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人民友誼的事業
我們在趙無極先生家裡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到了十一點鐘,似乎應當告辭了,主人說照法國的習慣,照他們家的習慣還可以繼續到午夜。然而這是我們在法國的最後一個夜晚,明天大清早我們就要搭班機返國了。這天我們是參加了法中友協的幹部會議從郊外趕到趙家的,“友協”的幹部拉斯吉葉先生開車送我們到趙家。本來他和他的夫人準備兩小時以後開車來接我們回旅館,我們想讓他們休息,就說自己回去方便,堅決地請他們不要來。最後他們把電話號碼抄給了我們。等到要離開趙家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叫出租汽車有困難,便打電話 到拉斯吉葉家,說是他早已開車出去。我們走出趙家大門,一輛麵包車在門外等候,從車上走下來拉斯吉葉夫人,駕駛座上坐的是她的丈夫。巴黎的五月的涼夜突然暖和起來了。他們夫婦在巴黎地拉爾旅館樓下同我們告別的時候,帶著友好的微笑祝我們這一夜得到很好的睡眠。
我回到七樓上的房間,為了整理行李,忙了將近兩個小時。凌晨一點前,該辦的事情都辦好了。我感到疲勞,但是我不想睡。我坐在擺滿沙發的寬敞的客廳里,沒有翻看書報,也沒有人同我談話,十八天的生活像影片似的在我的腦子裡一本一本地映了出來。幾個小時以後我就要去戴高樂機場。離開這個國家,我感到留戀,離開朝夕陪同我們活動的法國朋友,我感到痛苦。“友誼”並不是空洞的字眼,它像一根帶子把我們的心和法國朋友的心緊緊地拴在一起。“法中友協”是民間團體,經費有限。為了便於我們活動,朋友們借來一輛麵包車,由“友協”的幹部輪流來為我們開車。他們並不是“友協”的專職幹部,大家都有另外的工作。他們為我們花費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想得周到,做得自然,他們接待我們就像接待久別重見的親友。對於他們這一切全是自覺自愿的“義務勞動”,鼓舞他們的力量是友誼,是對新中國的熱愛,是對中國人民的感情。我們每次向他們表示謝意,他們總是帶笑地回答:“你們來了,我們就高興了。我們盼你們盼了好久了。”我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其實我們有許多話可以說,也應該說。同法國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總覺得他們想盡多地了解我們,也希望我們盡多地了解他們。他們對我們懷著無限的好意,但是對我們國內發生的事情也有一點疑惑,他們需要更多的理解。我們最後一次參加他們的幹部會議,以為會上總有人提出要求幫忙澄清幾個問題,他們的會議就是為著解決思想問題召開的。可是他們不願意打擾我們,害怕使我們感到為難,什麼都沒有講出來。我們感到輕鬆地走出了會場。只有坐在巴黎地拉爾旅館七樓會客室的沙發上休息的時候,我才想到還有許多話沒有講。我們增進了友誼,可是很難說相互的了解加深了多少!我記起來,我們進行訪問的時候,好幾次“友協”的秘書長馬紀樵夫人開她的小車送我到目的地。有時路相當長,小車常常中途停下,我們有機會交談,她讓我們了解一些法國的事情,卻從不問:“你們那裡怎樣,怎樣?”有一次她談起剛剛讀了《家》的法譯本,說對書中一些事情她也能理解,她年輕時候本來打算學醫,因為父親反對,才改學經濟。另一次她的女兒也在車上,她們母女坦率地講了些法國青年學生思想和生活的情況。“友協”的主席貝熱隆先生陪同我們飛尼斯,去馬賽,游里昂,我和他第一次見面就仿佛相識了多年。他知道我在翻譯赫爾岑的回憶錄,就把他收藏了多年的法譯本《赫爾岑文選》送給我。我們從尼斯到馬賽,因為通知當地“友協”的到站時間有錯,迎接的人來遲了,急得貝熱隆先生跑來跑去,不住地搖頭,接連打電話找人。看見他急得那個樣子,我反倒幾次同情地安慰他,這當然沒有用。但是後來車站上一下子出現了不少的人,他暢快地笑了。根據我的印象,這是一位脾氣很好的人。為了安排我們訪問的日程,他也花了不少的心血。在尼斯我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在馬賽海濱我找到五十一年前的腳跡,在里昂我們過著友誼的節日。他和我們一起衷心愉快地歡笑。在維爾高爾先生“島上磨坊”的家裡我們談得十分融洽。在沙多—吉里我重溫了五十一二年前美好的舊夢。這也和貝熱隆先生與馬紀樵夫人的安排分不開的。從早到晚,他們沒有得到片刻的休息,其他的“友協”幹部也是如此。我們和他們雖然都是初次見面,但我尊敬一切為人民友誼鞠躬盡瘁的人,他們在荊棘叢中找尋道路,在泥濘里奮勇前進,對他們這種艱苦的工作,子孫後代是不會忘記的。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的工作絕不是徒勞的。你們不聲不響地為我們所做過的一切,我們都牢牢地記在心上。道路可能很長,困難仍然不少,但是光明永遠在前面照耀。我們回國已七十多天,代表團成員分居三個省市,今天我還接到詩人的來信,他說:“想起在法國的那十八天,意味還是很長,許多美好的回憶是不會忘記的。”詩人可能把他火熱的感情寫成動人的詩篇。我呢,這幾篇隨筆只是向法國朋友的普通問候。倘使問起我這次訪問的最大收穫,我的回答便是:讓我也把這餘生獻給人民友誼的事業!

作者簡介

巴金(1904年-2005年),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完成長篇小說《》《》《秋》,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2005年10月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