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簡介
人機對話是計算機的一種工作方式,即
計算機操作員或用戶與計算機之間,通過控制台或終端顯示螢幕,以對話方式進行工作。操作員可用命令或命令過程告訴計算機執行某一任務。
指人們通過計算機終端來使用機器,向機器發出指令要求,修改程式等,這好象人和機器在對話;故稱人—機對話。目前流行的人機對話語言主要有:BASIC、APL、LISP等。未來的人機對話可能達到人說話,計算機就能分辨識別。
計算機將計算、處理和控制的情況及時顯示出來,供人觀察與了解;而人通過一些輸入設備把各種數據與指令,輸入機器進行操縱和控制,即人與機器對話。人們對“人機對話問題”進行研究,探求(計算機)形式化系統的運算,如何更接近於自然(語言)推理程式的特點。
研究領域
又稱自然語言理解。當代新興邊緣學科——
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研究如何使計算機能理解和運用人類社會的自然語言如漢語、英語等,實現人機之間的自然語言通信,使計算機能代替人的部分腦力勞動,真正起到延伸人類大腦的作用。這是當前人工智慧研究的核心課題。研製第五代計算機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使計算機具有理解和運用自然語言的功能。
研究分為語音對話和書面對話兩個方面。
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語言究竟是怎樣組織起來傳輸信息的?人又是怎樣從一連串的語言符號獲取信息的?
在對話過程中,計算機可能要求回答一些問題,給定某些參數或確定選擇項。通過對話,人對計算機的工作給以引導或限定,監督任務的執行。該方式有利於將人的意圖、判斷和經驗,納入計算機工作過程,增強
計算機套用的靈活性,也便於軟體編寫。
與人機對話相對應的是
批處理方式,它用一批作業控制卡,順序完成逐個作業,在作業執行過程中,沒有人的介入和人機對話功能。
發展階段
關於人機對話分成三代的觀念,最早是由亞略特公司的知名生物識別專家楊若冰提出來的,對“人機對話”一詞,不同的機構和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的定義是:人與智慧型
語伴溝通的方式,就是人機對話。這裡的機器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指計算機,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指具有一定計算機特徵的終端設備,如智慧型手機、PDA等。第一代人機對話指的是字元命令時代,即以
DOS和UNIX為代表的字元操作時代;第二代指的是蘋果OS和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出現後的圖形操作時代。
第一代人機對話時代,人機交流使用的語言全部是經過定義並有數量限制由
字元集組成的被雙方牢記的密碼式語言,在此體系外的人基本不了解語言含義。
第二代人機對話時代,則採用的是接近人類自然思維的“所見即所得”的圖形式交流方式,可以說在交流的內容上已經非常接近人類的自然交流習慣(以類似人類書寫形式的視覺交流為主),但其交流方式仍主要是通過按鍵(鍵盤、滑鼠等)實現,而不是按照人類本來得交流方式進行。
第三代人機對話則完全與第一第二代人機對話方式不同,人機交流的內容主要是人習慣的自然交流語言,交流方式也是人習慣的自然語言交流方式(包括智慧型
語伴、語音和手寫等,甚至包括人的表情、手勢、步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