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

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

《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是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董建明、傅利民、饒培倫、 Constantine Stephanidis。

基本介紹

  • 書名: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
  • 作者董建明傅利民饒培倫、 Constantine Stephanidis
  • ISBN:9787302307921
  • 頁數: 334頁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主要面向的讀者包括:軟體或網站的設計人員,尤其是用戶界面的設計人員;可用性測試的專業人員;軟體或網站公司的市場開發人員。《人機互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第4版)》也可作為“現代人因工程學”及“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課程的教材,還可作為軟體或網站公司經理提高用戶滿意度或提升公司形象的手冊。

內容簡介


計算機系統及其應用程式的普及為人機互動學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書全面介紹了以用戶為中心的人機界面的設計和評估方法。採用這種系統的方法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軟體產品可用性不高的問題,而且還能幫助設計人員設計出高水平的產品。“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是多學科交叉的新興領域,對軟體工業及一般產品設計都已產生了重大和深刻的影響。
根據行業的最新發展,本書在第3版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大的更新,增加了4章內容。綜述部分介紹了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方法相關的背景知識及發展概況。其後,分3篇分別介紹了了解用戶、用戶界面設計和可用性評估的內容及一些相關的研究專題。最後一章討論了在組織中實施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的專題。
本書主要面向的讀者包括:軟體或網站的設計人員,尤其是用戶界面的設計人員;可用性測試的專業人員;軟體或網站公司的市場開發人員。本書也可作為“現代人因工程學”及“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課程的教材,還可作為軟體或網站公司經理提高用戶滿意度或提升公司形象的手冊。

作者簡介

作者:董建明、傅利民、饒培倫、(希臘)Constantine Stephanidis、(美)Gavriel Salvendy
董建明,於1997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博士學位。現任美國PayPal公司用戶體驗研究經理,負責世界最大網上支付平台的國際市場用戶體驗的研究。在此之前,他曾在IBM和eBay公司擔任高級創新研究師。他開發的集簇分析軟體為人機互動行業人員廣為套用。他曾在“人機互動”(CHI)、“可用性專業人員協會”(UPA)等一流國際會議上發表多篇文章及授課。他擁有多項人機互動設計方面的美國專利。傅利民,於1999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博士學位。現任美國最成功的網上商業網站eBay的用戶體驗研究經理,負責eBay賣家、廣告、邊緣產品、新興產品及手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包括產品開發、設計和推廣過程中的用戶體驗研究和管理。曾在Ergonomics和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著名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有關網站可用性研究的文章。
饒培倫,於1998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教授。他曾先後執教於台灣世新大學和台灣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曾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訪問學者,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訪問教授,日本中央大學訪問教授。他主要從事人因學、人機互動、用戶界面設計、可用性工程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曾多次在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及會議發表研究成果,並擔任國際學術會議的議程委員或組織委員,及國際學術期刊的副主編與編輯委員。

目錄

0 綜述:未來就在今天
0.1 人機互動學
0.2 發明和技術的傳播
0.3 人機互動學對市場的影響
0.4 案例研究
參考文獻
第1篇 了解用戶
1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的理論基礎及總體流程
1.1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的理論基礎及設計含義
1.1.1 用戶的含義
1.1.2 人機互動和人類信息處理模型
1.1.3 用戶生理、心理、個人背景和使用環境的影響
1.2 全部用戶體驗及其設計所需知識背景和經驗
1.3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和評估的總體流程
1.3.1 策略和用戶分析
1.3.2 設計和評估
1.3.3 實施和評估
參考文獻
2 用戶、市場和目標分析
2.1 研究用戶的目的
2.2 人機學模式
2.3 用戶特徵
2.4 商業目標、用戶目標和設計目標
2.5 市場和競爭分析
2.6 需求收集和需求分析
2.7 優先權分析
2.8 目標定義和目標分析
參考文獻
3 任務分析
3.1 任務分析及分析工具
3.1.1 使用行為分析
3.1.2 順序分析
3.1.3 協作關係分析
3.1.4 工序約束陳述
3.1.5 職責和物流分析
3.1.6 用戶—任務一覽表
3.1.7 任務金字塔
3.1.8 任務過程和決策分析
3.1.9 故事講述和情節分析
3.1.10 目標和行為關係分析
3.1.11 任務分析考慮的其他方面
3.2 任務分析的試驗方法
3.2.1 觀察、聆聽和討論法
3.2.2 個人採訪法
3.2.3 集體討論法
3.2.4 問卷研究法
3.2.5 決策中心法
參考文獻
4 開拓性的實地調查
4.1 實地調查的目的
4.2 實地調查的方法
4.2.1 純觀察法
4.2.2 深入跟蹤法
4.2.3 上下文調查法
4.2.4 流程分析法
4.2.5 集中實地訪談法
4.3實地調查的過程
4.4實地調查的數據分析
參考文獻
5角色的創建和運用
5.1角色的目的
5.2角色的好處
5.3建立角色的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篇用戶界面設計
6人機界面和系統設計
6.1對象模型化和分析
6.2視圖的抽象設計
6.3視圖的粗略設計
6.4視圖的關聯性設計
6.5視圖的全面設計
參考文獻
7信息結構的設計
7.1信息結構設計概述
7.2卡片分類法
7.2.1卡片分類法概述
7.2.2卡片準備
7.2.3試驗過程
7.3集簇分析法
7.4卡片分類和集簇分析軟體工具
參考文獻
8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界面設計
8.1網際網路系統的設計特點和設計策略
8.2用戶特徵及設計含義
8.3運作平台及設計含義
8.3.1螢幕可用空間
8.3.2瀏覽器的不一致性
8.3.3網路速度
8.4網站內容的組織結構和瀏覽機制設計
8.4.1網頁間的連線方式
8.4.2信息金字塔的設計和調整
8.4.3信息結構的寬度和深度及瀏覽機制設計
8.5網頁設計
8.5.1網頁內容的編寫
8.5.2網頁的布局和視覺效果設計
8.6網際網路界面的設計和實施問題的討論
8.6.1個人化功能設計
8.6.2下載功能
8.6.3查詢功能
8.6.4書籤和列印的支持
8.6.5彈出視窗的使用
8.6.6用戶反饋信息的收集和行為的研究
8.6.7網上購物系統
參考文獻
9文化差異與用戶界面設計
9.1文化差異的理論
9.1.1霍夫斯德的五大文化差異理論
9.1.2霍爾的文化差異觀察
9.1.3尼斯比特的推理風格研究
9.2溝通的文化差異
9.2.1溝通脈絡對瀏覽網站績效的影響
9.2.2溝通對工作的影響
9.2.3溝通對決策的影響
9.3運用時間的文化差異
9.3.1時間取向與超媒體
9.3.2時間管理的差異
9.4認知特性與超媒體
9.4.1信息架構的設計與呈現
9.4.2網站主頁豐富程度與視覺搜尋
9.4.3自我評價與歸因
9.5為中國用戶設計電子商務的體驗
9.5.1明顯的語言差異
9.5.2認知方面的區別
9.6面向世界不同地區和不同文化的設計
參考文獻
10為高齡用戶設計
10.1老齡化社會與人機互動
10.2為高齡用戶設計人機互動
10.3高齡用戶上網
10.4高齡用戶使用手機
10.5高齡用戶接受科技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1使用驅動力和設計
11.1傳統可用性研究及局限
11.2需求驅動和情感驅動
11.3驅動力的信任基礎
11.4特別驅動力
11.5針對驅動力的研究和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12信息安全
12.1信息安全概述
12.2信息安全威脅
12.3信息安全感知影響因素模型
12.4信息安全感知對信息科技產品選取和安全行為的影響
參考文獻
13信息可視化
13.1信息可視化概述
13.2人機互動中的基本信息可視化布局
13.2.1視窗
13.2.2圖示
13.2.3選單
13.2.4游標
13.2.5信息可視化在Web設計中的套用
13.3簡單數據可視化結構
13.4複合數據可視化結構
13.5其他數據可視化結構
13.5.1互動可視結構
13.5.2“焦點+情境”抽象
參考文獻
14移動網際網路用戶體驗設計
14.1移動網際網路發展主流業務
14.2移動網際網路的用戶體驗設計考慮
14.3移動網際網路用戶使用習慣的幾個問題
14.4與移動網際網路用戶體驗相關的重要驅動技術和人文因素
參考文獻
15環境智慧型中的人機互動
15.1概述
15.2環境智慧型領域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過程
15.2.1使用情境
15.2.2用戶需求
15.2.3設計
15.2.4評估
15.3環境智慧型的用戶體驗
15.3.1自然互動
15.3.2可及性
15.3.3認知需求
15.3.4情緒
15.3.5健康、安全和隱私
15.3.6社會因素
15.3.7文化因素
15.3.8美觀性
15.4案例研究
15.4.1iRoom
15.4.2AmIDesk
15.4.3booTable
15.5新興的挑戰
15.6結論
參考文獻
16通用設計的概念和方法
16.1簡介
16.2通用設計的途徑、方法和技術概述
16.2.1被動與主動策略
16.2.2可及性指南和實際標準
16.2.3作為適配性界面設計的通用設計
16.3統一用戶界面
16.4套用原型和案例研究
16.4.1AVANTI和PALIO
16.4.2EDeAN門戶
16.4.3JMorph庫的套用
16.5結論
參考文獻
17豐富的互動方式
17.1新型互動概述
17.2語音互動
17.2.1語音識別簡介
17.2.2語音互動的套用
17.2.3語音互動的難題與挑戰
17.3姿勢互動
17.3.1姿勢的定義與分類
17.3.2用於姿勢互動的身體部位
17.3.3姿勢互動的使能技術
17.4觸摸互動
17.4.1觸摸界面簡介
17.4.2觸控螢幕原理及分類
17.4.3觸控螢幕互動設計
17.5視線跟蹤與輸入
17.5.1常用的眼睛運動測量方法
17.5.2視線跟蹤技術的套用
17.5.3視線輸入技術的套用
17.6多模式互動
17.7未來互動技術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篇可用性評估
18用戶測試
18.1可用性觀察測試
18.1.1可用性觀察測試的技術
18.1.2試驗參加者
18.1.3試驗任務設計
18.1.4試驗中收集的數據
18.1.5試驗進行的過程
18.1.6實驗室及實驗設備
18.1.7試驗在軟體開發中的生命周期
18.2統計試驗
18.2.1統計試驗的目的
18.2.2統計變數
18.2.3試驗假設
18.2.4試驗設計
18.2.5常用的簡單試驗分析
18.2.6檢驗設計是否達到要求
18.2.7對象間試驗的假設檢驗
18.2.8同對象試驗的假設檢驗
18.2.9分類計數數據的分析
參考文獻
19專家評審法
19.1啟發評估法
19.1.1提供顯著的系統狀態
19.1.2系統應符合用戶的真實世界
19.1.3用戶控制和自由
19.1.4一致性和標準性
19.1.5防止錯誤
19.1.6識別而不是回憶
19.1.7靈活、快捷的使用
19.1.8美觀、精練的設計
19.1.9協助用戶認識、分析和改正錯誤
19.1.10幫助和用戶手冊
19.2步進評估法
19.3設計準則及設計標準評估法
19.4可用性測試檢查表
參考文獻
20軟體推出後的問卷調查和跟蹤測試
20.1用戶可用性問卷調查
20.1.1用戶要求分析
20.1.2問卷設計
20.1.3問卷實行及結果分析
20.1.4常見的可用性問卷調查
20.2了解用戶使用情況的其他方式
20.2.1客戶服務
20.2.2網站使用記錄
20.2.3採訪和實地測試
參考文獻
第4篇用戶體驗管理
21在組織中實施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21.1以用戶為中心設計的推廣
21.1.1如何贏得管理決策層的支持
21.1.2項目的選擇和啟動
21.1.3用戶研究活動的管理
21.2以用戶為中心設計的項目管理
21.2.1項目管理方式和工具
21.2.2項目的巨觀管理和推廣
21.3以用戶為中心設計的團隊建設
21.3.1組織結構
21.3.2UED的報告線
21.3.3人員組成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