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望幸福》是著名作家張正隆先生以報告文學形式創作的城市史,從民間生活的角度描寫了遼寧省本溪市的歷史、文化、經濟的大發展,是一本可讀性非常強的“本溪志”。這是一部讀起來讓人充滿希望的作品。“距今1億3千5百萬年前後,本溪市溪湖區境內大明山火山爆發,之後這片土地一直沉寂,一個原始的荒莽的世界,廟後山人出現又消逝……終於有了茅屋炊煙,即開始生生不息,田園牧歌,鼓角旌旗,直至1906年這方水土設縣建治,而今一座樓廈林立的山水城市。”這就是張正隆先生筆下的本溪,一座值得我們銘記和宣傳的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望幸福
- 書名:人望幸福
- 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 頁數:352頁
- 開本:32
- 作者:張正隆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7027539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東北第一人的故鄉”
高句麗第一王都
牧歌與鼓角
老縣長章樾
山里號子
大事記
二、太子河流啊流
本溪真面目
大倉喜八郎
中日合辦
本溪湖瓦斯大爆炸
西江慘案
解放區的天
大事記
三、豺狼來了有獵槍――“山魂水魄本溪人”一
“五尺身軀何足惜。四省失地幾時收”
“我李向山沒當過一天亡國奴”
巍巍摩天嶺
老於太太及其他
他們不是本溪人
四、“為工業中國而鬥爭”
“英雄式的勞動熱忱”
中央直轄市
地工路
“共產主義構想學習班”
一場大洪水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幸福樓”一
大事記
五、那時沒有“感動中國”人物――“山魂水魄本溪人”二
“大王”
“我們是光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人”
當家人
六、折騰
浩劫
“紅太陽照亮了鹼廠堡”
從“反右”後開始閉嘴
以往親情不再――“幸福樓”二
大事記
七、命運――“山魂水魄本溪人”三
我的偶像
掙工分的縣委書記
那時也有萬元戶
想當科學家的徐愷
那一聲“唉”
八、沉陷與崛起
採空區
還叫“地工路”
突出重圍
“李雙雙”――李茂章
好漢鄂春海
“雜拌樓”――“幸福樓”三
大事記
九、錢是什麼――“山魂水魄本溪人”四
男兒當自強
首先是做人
不差錢
遼硯
走出大山
十、山水家園
我的本溪
曾是“衛星上看不到的城市”
平安本溪
幸福是什麼――“幸福樓”四
大事記
十一、本本分分做人,點點滴滴做事――“山魂水魄本溪人”五
一個人與一座山
在路上
本溪精神
本溪有詩
兩個“80”後
十二、山高水遠
執政黨箴言
本溪夢
大事記
後記從六十歲出發
後記
作家沒有退休一說
2005年10月,瀋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焦凡洪,打電話問我最近能不能去部里一趟,開個會,吃頓飯,好好嘮嘮。
我們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他沒提開會、吃飯的主題:我已滿60歲,是“到站下車”的時日了。
我說,需要辦什麼手續,你就替我辦了。我下個月去齊齊哈爾採訪,路過瀋陽再嘮,行吧?
儘管早有思想準備,真的到了這一刻,一顆心還是像停擺了似的有點愣神:真就退休走人了?
也就那么一會兒。
回首青少年,甚至童年時代,就喜愛文學。小人書、小說、詩歌、散文,囫圇吞棗也好,認真捧讀也罷,反正是見了就兩眼放光。那時家貧,那個年代書也少,有本書看不易。至於為了那個文學夢,在那遼東大山裡的校園、軍營,又是怎樣仰望苦戀、埋頭苦幹,一步步走到今天,想來也只有天知地知我知了。可昨天還上班工作,今天就只能回家休息了,對於其他的行當,無論你服不服氣,也只能面對這種現實。作家這個職業卻不同,原本沒有“八小時工作制”一說,也無所謂“上班”、“下班”之類。只要對生活懷有好奇、敬意、勇氣、激情,你就乾去唄!也見過揚言“退休就不幹了”也真就歇筆了的作家,就有些不大理解,覺得這人是不是原來就是個“偽軍”呀?
但是,毫無疑問,退休了,人生的一個新階段開始了。
而未到60歲,我就把70歲前的活兒排滿了。
而今,80歲前的活兒已經滿滿的,而且不斷加活兒。
已經出版的19本書中,11本是退休後的7年寫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伴著母親的痛苦和希冀,我來到這個世界就成了兒子。還有祖父、曾祖父,還是孫子、重孫子。還有哥姐,還是弟弟。後來有了弟妹,又成了哥哥。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再成丈夫、父親。近半個世紀前的那些同學,沒有沒當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了,我遲早也會提職晉級跟他們一樣的。
這是家庭角色,還有社會角色。背上書包成了學生,入隊入團入黨不用多說了。走出校門,當一年知青,然後參軍,直至退休前人們都說我是個軍人,我也常說我當了一輩子兵,其實本質角色還是個寫字的作家。
每種角色、身份,都意味著責任、義務和使命。
部隊駐紮本溪時,集團軍機關大院,每天早晨兩輛大巴送家屬、孩子上班上學。孩子們背著書包,挎著軍用水壺(那時沒有瓶裝水),還帶點水果。看人家孩子帶富士蘋果,有的還有香蕉,我的一對小兒女帶的是那種老品種的國光蘋果,就想一定要努力工作,讓他們吃上富士蘋果和香蕉。而今,妻子女兒逛街回來,說商場裡什麼衣服多么好,就是太貴了。我坐那兒寫東西,聽著就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這個丈夫、父親當得不稱職。
至於作家稱不稱職,像兒子、丈夫、父親一樣,我盡力了。
人生在世,許多責任、義務是天賦的,比如孝敬父母,比如撫養兒女。戀愛、結婚時,想到岳父、岳母把女兒養大了嫁給我,就想到“一個姑爺半拉兒”。男人尤其要有一種家國情懷,於國於家,勇於擔當。無論身兼多職,有多少家庭、社會角色,也無論有多少難處,都須勉力而為。而作為一個作家,寫作既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也是為國家、民族效力。筆耕幾十年,也談不上什麼遠大理想,我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想寫點能夠留得下來的東西。
東北抗聯是文學的富礦,我是東北人,還是軍人、作家,退休前曾鼓吹同行往這段歷史中走走,我則將其視為此生必須完成的作品之一。斷續跑了二十來年,有時專程,有時借採訪別的作品“摟草打兔子”。請教專家,採訪親歷者,坐在農家炕頭上嘮,躺進被窩兒里也嘮。有時身上生了虱子,回到家直奔衛生間,把自己扒光,妻子再把衣服放進滾開的水裡燙。我敢說,像我這樣採訪的作家,今大已經不多了。
由於某種原因,東北抗聯原本是組織賦予的寫作任務,成了個人行為。花公家錢也心疼,這回就更得摳門了。去鄉下採訪,縣城有桑塔納、夏利,貴,就坐那種三輪摩托。大冬天,開裂的未開裂的塑膠棚子嘩嘩響,凍得鼻涕拉達的。在城市採訪當然舒服些,食住行也貴。有位抗聯老人曹曙焰,每次半天,採訪不下三十次,老人說你把我的骨髓都榨乾了。固然因為抗聯本來人就少,在我心目中個個都是金子般的民族英雄,還因為缺少銀子,而我與他同居一座城市。報告文學這種東西,是非常耗費腳力的,沒錢就走不動。那時孩子還在讀書,要養家餬口。之所以斷斷續續採訪二十來年,原因之一,是得積攢採訪經費,有點錢了才能出行。
生命在於愉悅
我家樓後有一廣場,還有網球場,出小區一站路就是有名的老虎灘海濱公園。家養兩條小狗,除了貪嘴,就是渴望外面的世界。我把它們視為家庭成員。它們吃了比我吃了都香,卻從未下樓遛過它們,更別說自己或者和妻子出去散步了。
通常5點左右起床,有時3點來鐘就起來了,吃點東西即坐到書桌前。中午睡一覺,晚上11點左右上床,每天兩個8小時工作制。除了外出採訪,回家就是這樣。有時寫本書都不下樓。推辭各種活動,包括免費旅遊、療養和參加作品獲獎授獎儀式。外面的世界,無論多么精彩,好像都與我無關。
有人說,你這還叫人過的日子嗎?
真的挺累,也真的挺痛快,覺得幸福指數很高,因為我乾的是自己傾心熱愛著的事情,而且興趣、愛好是開啟成功之門非常好的鑰匙。
“生命在於運動”,這話沒錯。運動健身,給人活力,但首先在於心情,在於心情愉悅。一肚子窩心事,鬱悶愁苦,著急上火,甚至自尋煩惱的人,再運動又有何益?人們常把“累死了”掛在嘴上,誇張而已。或者有病,或者營養不良,或者精神壓力,心力交瘁,純粹累死的,即所謂的“過勞死”,有幾個?人生在世,就是活個心情,心情愉悅能治病,心氣不順會添病。無論每個個體有多少差異,世上幸事福事,莫過於幹了自己愛幹的事了。這是人生的大幸福。縱然多累。也累得痛快,累得愜意,其樂無窮。
就像談戀愛,上一天班,再談到半夜三更的,誰覺得累了?那也不能不累,也真甜蜜、幸福,也就樂此不疲。
有時不自量力,駕馭一個比較陌生的題材,連一些名詞術語也不懂,常常那個吃力呀,覺得苦不堪言。可巨觀上,那不仍是在自己傾心熱愛著的文學園地里耕耘嗎?
乾自己愛乾的活,無論怎樣易於施展聰明才智,從體力到智力,一個人究竟有多少潛力,一輩子又發揮、發掘出了多少?60歲,人生的積累豐富、厚重,而以今天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命周期,只要身心健康,這個年齡段也堪稱人生的黃金時期之一。從小愛幹這一行,拚命地學習、充電,退休了,一切都是已知數了,就不幹了,是不是浪費生命,對得起自己嗎?再想想從小受的那些苦,這點苦累算什麼呢?總覺得人是累不壞的,總有一種緊迫感,覺得時間不夠用,就和時間賽跑,疲於奔命。
看著樓後廣場上晨練的人,想到比我還小已經離世的朋友,有時就想加入到那健身的隊伍中去。畢竟奔七十的人了,年歲不饒人,愉悅第一,也不能丟了第二的運動啊?人有兩條命也有乾不完的活兒。而身體就像個容器,容器碎了,豈不什麼都沒了?
從未說過戒菸,寫完這本該出去散散步,活動活動了,卻說過不知多少遍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論上全明白,行動上做不到。
但是,這回應是下定決心了。
關於這本書
此生寫得最累的三部作品,一是描寫東北抗聯的《雪冷血熱》,再就是1992年應建設部(今住建部)邀請寫的《解放——中國房地產業紀實》和這本《人望幸福》。前者采寫工程實在浩繁,後兩者則是對地方題材不大熟悉,不懂的東西太多。處理每個題材,都想成為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實際許多時候是做不到的,但是必須為之努力。
有人約我寫大慶,一座石油城,一目了然,易於把握。這本溪應該寫個什麼東西呢?處理一個題材,這是最難最難的了,有的題材則是天然地棘手,難以下手。幾經歧途,想到一句話“人望幸福樹望春”,覺得有了抓手。一代代的闖關東人和他們的後人,在這方水土奔波、忙碌,為的什麼呢?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主題。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永恆的主題。近兩年“兩會”上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幸福”,今年中秋、國慶兩節央視記者見人就問“你幸福嗎”——幸福原本是人與生俱來的嚮往和追求。
選取有代表性的歷史碎片,從50萬年左右前的廟後山時代到今天,把它們連綴起來。歷史是人創造的,文學是寫人的,各個歷史階段比較重要的人物、事件,按編年的方式一路寫來,加上大事記,多少有點“志”的痕跡、味道。更重要的是有一代代本溪人的志趣、志氣、志向,對幸福生生不息的渴望、追求,創造與奉獻,夢想與光榮。
無論多苦多累,能為家鄉做點事,力所能及地奉獻,總是幸福的。
張正隆
2012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