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甘露懷古

《 人月圓·甘露懷古》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的所作的一首散曲。此曲描述了作者秋月黃昏時,登臨甘露寺所見到的破敗荒涼的景象。作者工於寫景,以白描的手法刻畫甘露寺的秋色以及頹敗的廊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情懷及天涯孤旅的人生況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月圓·甘露懷古
  • 作品別名:【黃鐘】人月圓·甘露懷古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酸甜樂府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徐再思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學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黃鐘】人月圓1·甘露2懷古
江皋樓3觀前朝寺,秋色入秦淮4。敗垣5芳草,空廊6落葉,深砌7蒼苔。遠人8南去,夕陽西下,江水東來。木蘭9花在,山僧試問10,知為誰11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人月圓:詞牌名,亦為曲牌名。此調始於王詵,因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
2、甘露:即甘露寺,位於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後峰。建於國東吳甘露元年(265),後屢毀屢建。相傳為劉備東吳招親之處。
3、江皋(gāo)樓:皋,江邊的高地。此謂甘露寺一帶的樓閣,如清暉亭、江聲閣等。
4、秦淮:即秦淮河,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5、敗垣(yuán):壞牆。
6、空廊:指響糜廊。相傳吳王令西施輩步糜(木底鞋),廊虛而響,故名。
7、深砌(qì):年時久遠的台階。深,指歷時久遠。
8、遠人:遠方來的遊人。
9、木蘭:香木名,皮似桂,狀如南樹,高數仞,去皮不死,常用象徵人高潔堅強。
10、山僧試問:倒裝句,即試問山僧。
11、為誰:為何,為什麼。

白話譯文

登上江邊的高樓眺望前朝的甘露寺,秦淮河上已是一片秋色。殘垣斷壁荒草萋萋,廊殿空寂落葉飄零,厚厚的青苔爬上了台階。遊人都已歸去了,暮色已深,只有大江日夜奔游不息,淘盡了千古英雄人物。木蘭花開,似見一點生機,因無人觀賞不知為誰而開。

創作背景

這首曲是徐再思登臨甘露寺時所作。在蒼茫的秋色中,徐再思登上甘露寺,看著秦淮河上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悲從中來,感時傷懷,借古以傷今,人世的滄桑和羈旅他鄉的孤寂寥落使他寫下了這首曲子。

文學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總寫登高望遠,山高水闊之壯景。首句寫山,次句寫水。“江皋樓觀前朝寺,秋色入秦淮”,秋開篇即點出了前朝古寺甘露寺,一個“入”字賦予“秋色”以動感,形象生動。站在江邊的高樓上,遠遠地望著前方的甘露寺,秦淮河上波瀾壯闊,煙波浩渺,滿目儘是蕭條、荒涼的秋色。這兩句大體勾畫出了登樓遠望所見的蕭索秋景。
接三句言殘破荒涼的景象是時代變遷、人世滄桑的見證。“敗垣芳草,空廊落葉,深砌蒼苔”此三句全用名詞,構成鼎足對,承第一句,寫甘露寺的蕭條冷落:斷壁頹垣,野草叢生;長廊空寂,落葉滿地;石階年久,蒼苔厚積。作者只寫甘露寺今朝的殘敗,使人在睹物傷情中自然想到寺廟昔日的繁華景象,曾經的繁華熱鬧一去不返,如今眼前只有無盡的蒼涼,人世的滄桑多變,自然讓多愁善感的人感慨唏噓。
“遠人南去,夕陽西下,江水東來”三句寫暮色將至,江天遠景的壯闊景象。這三句又構成一鼎足對,承第二句“秋色入秦淮”,寫江天遠景。天近黃昏,遊人紛紛離去,找投宿之地;而甘露寺所在地北固山位於京口城東北,遊人欲往京口城中投宿,故曰:“南去”。遊人紛去,唯余作者一人,使本來就殘破荒涼的古寺更顯得清冷寞。“夕陽西下”,靜靜的古寺、浩浩的江水籠罩在落日的餘暉中,使得孓身一人、獨立於斯的作者徒增悵惘。而“江水東來”,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東而來,不捨晝夜。逝者如斯,這裡傳說是劉備在東吳招親之地,可是像孫權、劉備這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如今安在哉!“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年那些英雄人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唯余長江水向東流不盡。此情此景,易使人發青山依舊在、人事皆已非的感嘆,易令人生人世滄桑的悵惘。這三句寫江天遠景,未發一句感喟,但其中隱含的懷古之情耐人尋味。
最後三句是作者覽景後發出的感嘆。“木蘭花在,山僧試問,知為誰開?”作者在暮色將臨之際登臨古寺,見古寺蕭條冷落,遊人紛去,只有作者一人,頓生髮人世滄桑之感和羈旅的寥落悵惘。這時,作者忽然發現了一棵木蘭樹,木蘭花開得正盛,他注視著這株木蘭樹,試問山僧:古寺如此荒涼,遊人如此稀少,而木蘭樹依舊年年開落,在靜靜的山中散發其淡淡的幽香,不知為誰開放。作者是以蘭花開更反襯出這裡的寂寞荒涼。木蘭是是高潔的象徵,它不管人間的盛衰榮辱,立於高山之巔,默默生長,年年花發,為山寺散發出它的幽香。這給在暮色蒼茫中獨立高處、懷古傷今的作者帶來了極大的安慰。
這首曲在藝術手法上寓情於景。這首小令題為“懷古”卻通篇寫眼前之景,對前朝遺事不置一詞,江山依然,古寺殘破,今非昔比,而懷古情緒已隱現其間。最後三句,有意宕開一筆,忽然去寫幽幽獨開的木蘭花,在“知為誰開”的詰問里,寄託了作者對世事變幻、盛景難再的深沉感慨。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譚帆《元散曲》:“整首小令布局嚴整,意脈相貫,語辭流麗雅飭,體現了一個南人曲家的柔美細膩。”

作者簡介

徐再思,生卒年不詳,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興路吏。因喜食甘飴,故自號甜齋。浙江嘉興人。以散曲著名,與貫雲石齊名。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約100首。徐再思所作以自然景物和閨情相思為長,描寫細膩深婉,風格清麗俊俏。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雲石齊名,稱為“酸甜樂府”。後人任訥又將二人散曲合為一編,世稱《酸甜樂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