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人才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科學素質和社會責任感,教學基礎紮實,具有自我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得到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訓練,具有紮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好;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備較強的獲取知識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創新能力並具備優秀的科學品質。
培養形式
培養人才的形式有多種,除了在各級各類學校中進行系統教育的進修外,還可採取業餘教育,脫產或不脫產的培訓班、研討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業餘教育、電化教育等條件,提倡並鼓勵自學成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各行各業都有所不同,但總的目標是達到德、智、體全面發展。對於企業來說,人才培養是多層次的,包括了高級經營人才的培養;職能管理人才的培養和基層管理人才的培養,等等。
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有兩種評價尺度。一種是學校內部的評價尺度,另一種是學校外部的評價尺度,即社會的評價尺度。社會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顯質量特徵即高等學校畢業生的質量作為評價依據,而對高等學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太關注;社會對畢業生質量的整體評價,主要是評價畢業生群體能否很好地適應國家、社會、市場的需求。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內部質量特徵作為評價依據,即評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整體上是否達到學校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與培養目標的是否相符。因此,高等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就是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提高人才培養與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
人才培養質量,既要接受學校自身對高等教育內部質量特徵的評價,又要接受社會對高等教育外顯質量特徵的評價,因此,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遵循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與教育的內部關係規律。
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即是教育同社會的關係的規律,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加以引申,即可表述為,“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並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所以,當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即不能很好地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時,必須對現行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教育的內部關係規律,即教育自身的規律,按照潘懋元先生的表述即是,“社會主義教育,必須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或者說社會主義教育必須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把它用在高等教育領域,則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必須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培養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最佳化,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這個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國的教育方針,也包含了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當人才培養不能很好地符合人才培養目標時,則必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主要的是對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途徑進行合理的調整,使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途徑更好地與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相協調,從而使人才培養更好地符合人才培養目標。
由此可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動因既有來自教育的外部,也有來自於教育的內部。對於高等學校而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關係規律,以社會需要為參照基準,調整學校的專業設定以及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使人才培養更好地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內部關係規律,以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為參照基準,調整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途徑,使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諸要素更加協調,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符合程度。總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過程,就是變不適應為適應,變不協調為協調,實質上是主動適應社會的過程。
為了說明教育的內外部關係規律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影響,我們給出如下圖所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示意圖。
社會
|↑反
↓|饋
———培養目標←—反饋——培養結果←——
|↑|反|
↓|↓饋|
培養規格教育思想培養途徑
|↑
||
———————→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結構示意圖
在上述結構示意圖中,可以清晰看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根據本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格、不同類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客觀需求,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包括國家確定的教育方針與教育目的)的指導下,對學校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恰當的定位;根據培養目標,設計培養規格;根據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制定培養方案;根據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與培養方案選擇培養途徑並予以實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後所反映出來的培養結果(人才培養的類型、規格、質量等),反饋到社會,接受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外顯特徵的評價,即學校向社會輸送的畢業生群體是否適應本地區社會、經濟、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發展的需要;反饋到學校自身,接受學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即學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群體的人才培養質量是否符合學校的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而且,人才培養結果還必須用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予以評價。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後所反映出來的培養結果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或者滯後於社會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時,學校必須對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與培養方案、培養途徑進行調整。
人才培養方案的基本要求(職業院校)
(一)明確培養目標。
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結合學校辦學層次和辦學定位,科學合理確定專業培養目標,明確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保證培養規格。要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續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技術技能培養、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推動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穿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切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
(二)規範課程設定。課程設定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能)課程兩類。
1.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齊開足公共基礎課程。中等職業學校應當將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外語(英語等)、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等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並將物理、化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等課程列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高等職業學校應當將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軍事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列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並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課程、黨史國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教育、信息技術、語文、數學、外語、健康教育、美育課程、職業素養等列為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
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中等職業學校統一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高等職業學校按規定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思政課、專業課教材。結合實習實訓強化勞動教育,明確勞動教育時間,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體育、美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根據有關檔案規定開設關於國家安全教育、節能減排、綠色環保、金融知識、社會責任、人口資源、海洋科學、管理等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方面的選修課程、拓展課程或專題講座(活動),並將有關知識融入到專業教學和社會實踐中。學校還應當組織開展勞動實踐、創新創業實踐、志願服務及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2.科學設定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設定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繫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套用性和實踐性,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一般按照相應職業崗位(群)的能力要求,確定6—8門專業核心課程和若干門專業課程。
(三)合理安排學時。三年制中職、高職每學年安排40周教學活動。三年制中職總學時數不低於3000,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1/3;三年制高職總學時數不低於2500,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應當不少於總學時的1/4。中、高職選修課教學時數占總學時的比例均應當不少於10%。一般以16—18學時計為1個學分。鼓勵將學生取得的行業企業認可度高的有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已掌握的有關技術技能,按一定規則折算為學歷教育相應學分。
(四)強化實踐環節。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要積極推行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學生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個月,可根據專業實際,集中或分階段安排。推動職業院校建好用好各類實訓基地,強化學生實習實訓。統籌推進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活動育人,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
(五)嚴格畢業要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結合學校辦學實際,進一步細化、明確學生畢業要求。嚴把畢業出口關,確保學生畢業時完成規定的學時學分和教學環節,結合專業實際組織畢業考試(考核),保證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堅決杜絕“清考”行為。
(六)促進書證融通。鼓勵學校積極參與實施1 X證書制度試點,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有關內容及要求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最佳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同步參與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試點,探索建立有關工作機制,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登記和存儲,計入個人學習賬號,嘗試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與轉換。
(七)加強分類指導。鼓勵學校結合實際,制訂體現不同學校和不同專業類別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單獨編班,在標準不降的前提下,單獨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彈性學習時間和多元教學模式。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專業,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程式
(一)規劃與設計。學校應當根據教育部要求,統籌規劃,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的具體工作方案。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做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工作。
(二)調研與分析。各專業建設委員會要做好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和在校生學情調研,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明確本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報告。(勇於突破原有思路,善於利用現代新興技術進行調研與分析。如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可運用英谷教育的鷹動力人力資源大數據分析平台輔助進行分析)
(三)起草與審定。結合實際落實專業教學標準,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安排教學進程,明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教學條件保障等要求。學校組織由行業企業、教研機構、校內外一線教師和學生代表等參加的論證會,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論證後,提交校級黨組織會議審定。
(四)發布與更新。審定通過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按程式發布執行,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並通過學校網站等主動向社會公開,接受全社會監督。學校應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評價、反饋與改進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技術發展趨勢和教育教學改革實際,及時最佳化調整。
相關文獻萬方數據期刊論文校企共建課程平台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套用電子技術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國大學教學-2010(11)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文化立校戰略與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西安文理學院大學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
萬方數據期刊論文關於地質類院校人才培養改革與發展問題的探索-中國地質教育-2009(4)
附圖上傳圖片為本詞條添加視頻和組圖相關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