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中白冠長尾雉繁殖生態及適應對策研究

《人工林中白冠長尾雉繁殖生態及適應對策研究》是依託北京林業大學,由徐基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林中白冠長尾雉繁殖生態及適應對策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徐基良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由於自然生境日益減少,人工林已經成為某些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我國人工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分析評估人工林對野生動物繁殖的影響,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實際套用價值。本項目擬以前期項目取得的進展為基礎,針對新發現的問題,以我國珍稀特有雉類白冠長尾雉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樣線調查、無線電遙測和紅外自動照相等技術,並結合3S技術,以人工林中白冠長尾雉的棲息地選擇、活動區大小、繁殖成功率等生態學特徵為主要研究內容,從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分析人工林中白冠長尾雉繁殖生態及適應對策,以深化和進一步完善白冠長尾雉野外生態學特別是繁殖生態學研究,為我國人工林改造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加強人工林中珍稀瀕危物種繁殖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際套用價值。本項目於2011-2015年間以白冠長尾雉為主要研究對象,採用樣線法、訪談法等調查了其在我國的種群現狀與變化;結合紅外照相和無線電遙測等技術在河南與湖北兩地調查了其繁殖期在人工林中的種群動態與空間分布,分析了其行為節律與時間分配及集群行為的時空分布格局及繁殖期活動區與活動能力,並結合人工巢分析了其巢址選擇與巢存活率。主要結果有: (1)當前我國白冠長尾雉分布範圍急劇萎縮,其種群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部分保護區內繁殖種群數量低於保護區外人工林。(2)成體與幼體拍攝率在人工林中均高於保護區,雌雄比在人工林和保護區中分別為1.36:1和0.42:1,其在人工林中偏好喬木蓋度大、林下開闊且遠離林緣的地方,而在保護區中則多出現於鬱閉度較大、林下開闊但草本種類豐富、坡度較小、落葉蓋度較多的地方。(3)其主要行為是移動和覓食,雌性和雄性日活動均有兩個高峰期,雄性個體上午高峰期比雌性早2小時。集群方式在兩地間差異極顯著,但均以單性集群為主。群體在人工林中偏好灌叢和竹林,儘量迴避針闊混交林、杉木林和灌叢,在保護區中則偏好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迴避杉木林和闊葉林。(4)繁殖期董寨雌性個體覓食行為高於雌性,其休息行為則低於雌性,覓食行為在兩地均具有明顯的時空變化。(5)標記了59♀47♂。繁殖期雄性活動區和核心活動區分別為42.75±5.61 ha(95%FK)和5.75±0.85 ha(50%FK),雌性活動區和核心活動區面積分別為45.59±8.48 ha(95%FK)和5.99±1.04 ha(50%FK)。保護區內雌性個體核心活動區面積大於保護區外,活動能力則是保護區外大於保護區內。(6)共獲得36個天然巢,其存活率在兩地均較低,捕食與棄巢是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坡位、坡度、與道路和居民點的距離是影響其巢址選擇的主要因子。人工巢存活率在人工林中與距道路距離呈正相關,而在保護區中則正相反。 綜上所述,繁殖期白冠長尾雉在人工林中的種群數量與結構、行為節律與時空格局、巢址選擇、巢存活率與捕食者均與保護區中有明顯不同。對保護區內外人工林進行適度干預可明顯提高其對白冠長尾雉的保護價值。本項目結果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我國白冠長尾雉繁殖種群現狀,豐富其野外生態學信息,並為提高相關保護管理措施對白冠長尾雉的保護成效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