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基於人工智慧的內涵和技術與產業發展,就人工智慧的經濟社會影響進行較為系統的梳理和回顧,著重分析人工智慧對生產率和經濟成長的促進作用、人工智慧對勞動力就業總量與結構的影響效果,以及人工智慧是否會引發收入不平等加劇等問題,最後提出應對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影響的政策建議。
作品目錄
1 導論 2 文獻綜述 3 人工智慧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及趨勢 4 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 5 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影響的理論研究 6 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 7 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8 應對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影響的政策建議 |
創作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技術是增長之源,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經濟成長和充分就業都是國家巨觀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技術進步在促進就業增長的同時,也會對充分就業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巨觀政策在權衡之間的“兩難”。21世紀以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套用加速,引發人們對“機器換人”的擔憂。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的“替換”,既有對體力勞動的替代,也有對腦力勞動的替代。新一輪的“機器換人”,很有可能從“藍領”拓展到“白領”。人工智慧正從多個層面,以多種形式對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產生重大影響。人工智慧到底是就業“殺手”還是“助手”,人工智慧是否會造成大規模技術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如何既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又使得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實現充分就業和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報酬同步增長,這些都是學術界和社會各界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基於此,《人工智慧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研究發現:①人工智慧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參與生產過程,對巨觀經濟中的三目標,即經濟成長、勞動就業、收入分配同時帶來影響,形成人工智慧技術進步下的勞動市場均衡,預測人工智慧將使中國2035年的GDP增長率提升1.6個百分點,年增長水平接近8%;②考慮人工智慧生產要素影響CES生產函式模型,能驗證技術進步與就業替代彈性,人工智慧對勞動就業同時具有擴張與擠出效應,就業擴張效應大於擠出效應,就業總量與就業結構發生變化,預計到2025年,中國勞動力市場增加3000萬個工作崗位,就業結構發生差異化變動;③人工智慧有偏技術進步特徵對資本或勞動要素分配帶來不同勞動力、分階段、地區間的收入不平等;④在世界人工智慧產業的中美雙寡頭市場結構中,全球視野下的前瞻性公共政策對人工智慧技術進步下“經濟成長−勞動就業−收入增長”的三目標實現平衡,能最終達到社會總福利提升的帕累托改進目標,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