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是2018年3月兩會上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建議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
- 提出時間:2018年3月
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是2018年3月兩會上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建議提出的。
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是2018年3月兩會上政協委員、工程院院士鄧中翰建議提出的。提出背景人工智慧近年發展火熱,引發國內投資領域的關注,但是熱潮背後存在浮躁,諸如雲計算、人臉識別等領域的人工智慧扎堆投入,而在基礎領域的研究,...
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依託於清華大學,實驗室於1987年7月籌建,1990年2月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運行。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賈培發教授,王家廞、馬少平、榮鋼教授任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13名國內著名專家組成,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教授,副主任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教授和...
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是由上海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發起設立的新型研發機構。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是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的新型科研機構,開展戰略性、原創性、前瞻性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攻關,突破人工智慧的重要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突破型、引領型、平台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支撐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人機混合增強智慧型全國重點實驗室是西安交通大學與曠視科技共同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於2022年底獲批建設,以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所鄭南寧教授團隊為核心,是西安交通大學在信息領域的首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同時也打破了學校27年來無新增國重的困局。實驗室將搶占人工智慧發展的理論創新制高點,推動人工智慧變革...
新一代人工智慧標準與套用實驗室 新一代人工智慧標準與套用實驗室是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實驗室,依託單位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2019年10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名單,新一代人工智慧標準與套用實驗室位列其中。
中歐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 中歐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是深蘭科技和盧森堡國家實驗室創建的科研機構,成立於2018年9月13日。基本概況 這一聯合實驗室主要進行自動駕駛、智慧型和精密製造、數據和金融安全方面的研究,將致力於中歐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和套用開發領域的開放與合作。
人工智慧實驗室 人工智慧實驗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立的13個跨系研究實驗室之一。研究方向 人工智慧實驗室,把計算機科學、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如用計算機模擬來研究人眼產生立體感等視覺機理。
5. 李飛飛(Fei-Fei Li):史丹福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主任,對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有傑出貢獻。6. 彼得·諾維格(Peter Norvig):谷歌研究總監,對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有深入研究。7. 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對人工智慧理論和實踐有重要貢獻。8. 周志華(Zhi-Hua Zhou)...
北京智源大會始自2019年,每年邀請包括圖靈獎得主在內的全球人工智慧領域頂尖學者、專家共同探討學術、技術和產業最新進展,吸引超過3萬專業觀眾註冊,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智源社區 智源社區是網際網路上沒有圍牆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每年舉辦逾百場學術交流活動,每天AI日報遞送行業要聞與深度解讀,緊密聯繫3000名以上人工智...
周伯文,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惠妍講席教授,銜遠科技創始人。1996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碩士學位,2003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銜遠科技創始人IEEE Fellow、中國人工智慧學會(CAAI)會士,從事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和核心前沿...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實驗室(BDAI -Lab)隸屬於西安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西郵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實驗室於2018年創建而成,實驗室位於西郵長安校區東區安悅南樓五層。實驗室英文全名為“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ab”。研究方向包括:前端,後台開發,機器學習,UI設計四個方向。實驗室介紹 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由...
2020年7月,之江實驗室獲批牽頭建設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浙江省實驗室。2021年6月,之江實驗室成為浦江(人工智慧)國家實驗室基地之一,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之江實驗室聚焦智慧型計算,瞄準國家戰略前沿、科技創新變革、戰略產業創新三大戰略需求,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服務支撐浙江創新發展的策源地,成為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
FInSight人工智慧實驗室由泛鈦客科技(全稱:青島泛鈦客科技有限公司)與天津大學管理學院聯合設立。團隊匯聚國內外頂尖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專家、學者、高校人才,共建智慧金融實驗室,為金融全場景進行 AI賦能。簡介 FInSight人工智慧實驗室基於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雲平台以及金融套用等五大核心科技,FInSight 人工智慧實驗...
在科學研究方面,近5年實驗室圍繞人工智慧學科對外資助開放課題50餘項,科研經費400餘萬元;同時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創造經濟效益達2億以上;研究人員出版專著5部,參與制定國家行業規範(標準)12個,申請和獲得專利15項,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核心期刊88篇, SCI、EI等收錄32篇,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17項。研究內容 ...
實驗室聚焦國家人工智慧與教育領域的前沿課題,結合北京外國語大學“雙一流”學科布局,本著“開放、協同、智慧型、一流”的建設原則,以“闡釋人類智慧型,駕馭人工智慧,解碼語言奧秘,成就智慧人生”為宗旨,立足學校外語教學與研究傳統優勢,凝聚國內外交叉學科智庫資源,瞄準人工智慧與人類語言科學前沿,設定實驗室重大科研...
香港人工智慧實驗室(HKAI Lab)由阿里巴巴集團、商湯集團及香港科技園公司於2018年5月21日宣布成立,2018年10月正式運營,旨在促進香港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是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載體。香港人工智慧實驗室為非牟利項目,其運營費用將由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與商湯集團共同承擔。該項目將致力於推進香港人工智慧科技...
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查正軍 組織機構 類腦智慧型實驗室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百度公司建設,管理上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實驗室擬設主任一位,副主任兩到三位,擬聘任吳楓教授擔任實驗室主任,查正軍教授擔任實驗室副主任...
北大-阿里媽媽人工智慧創新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要錨住國際最前沿的人工智慧發展趨勢,面向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需求,在通用人工智慧、元宇宙、數字人等前沿方向大膽探索,注重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智慧的發展道路,為國家的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做出貢獻。
文化和旅遊產業人工智慧套用實驗室的成立,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以及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旨在積極回響黨和國家關於大力發展文化和旅遊產業,進一步推進人工智慧產業在我國大發展的政策指指引下,整合國內外有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行業組織、企事業單位等業界機構的技術...
俞棟,語音識別與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家。現任騰訊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副主任。人物簡介 曾獲得2013年和2016年IEEE信號處理協會最佳論文獎。於 1998 年加入微軟公司,曾任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兼任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和中科大客座教授。2002年進入微軟研究院語音和對話組(Speech and Dialog Group)。中國浙江大學電子...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專用積體電路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工業視覺智慧型裝備技術工程實驗室 所屬研究中心或研究室:智慧型感知與計算研究中心、腦圖譜與類腦智慧型實驗室、紫東太初大模型研究中心、智慧型系統與工程研究中心、人工智慧倫理與治理研究中心、綜合...
實驗室委員會主任由梅宏院士擔任,主任由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清泉教授擔任,執行主任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於非教授擔任,另外還有多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特支計畫“領軍人才”、國家傑青領銜團隊。實驗室介紹 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以下簡稱光明實驗室)為省政府批准籌建的第三批廣東省實驗...
人工智慧場景化套用與智慧型系統測評實驗室 人工智慧場景化套用與智慧型系統測評實驗室依託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所獲榮譽 2019年10月9日,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為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
浦江實驗室是國家級新型科研機構,是人工智慧領域國家戰略的重要科技力量。簡介 實驗室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凝聚和培養高水平人才,打造“突破型、平台型”一體化的大型綜合性研究基地,目標建成國際一流的人工智慧實驗室,成為享譽全球的人工智慧原創理論和技術的策源地。實驗室...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要以校內與人工智慧密切相關的三個一級學科——計算機、信息通信、控制為依託,以上海交通大學在晶片設計、醫療大數據、網聯汽車等方面的特色套用場景和平台為出口,聚焦數據瓶頸、能耗瓶頸、泛化能力瓶頸、可解釋性瓶頸、可靠性瓶頸等人工智慧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研究方向 圍繞新一代...
生態環境監測AI人工智慧實驗室,是浙江省的省級試點項目。介紹 從外觀看,這個100多平方米的空間沒啥特別,內部設計卻別有洞天。不同於一般實驗室“人+設備”的繁忙景象,這個實驗室看不見人,只有兩條水質檢測的全自動“生產線”——水質自動化分析儀和流水線系統。只需把樣品放進放置區,樣品分液、試劑添加、...
吳楓,男,漢族,1969年7月生,湖北天門人,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類腦智慧型技術及套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楓於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獲得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任湖北沙市南湖機械總廠技術員;...
深圳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重點實驗室團隊現有研究人員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國家級人才5名。骨幹科研成員具有數學、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學、生物信息學等專業博士學位。團隊成員已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深圳市孔雀團隊、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學科建設等多項國內項目支持,...
實驗室。1990年,張鈸和同事聯合成立了中國首個人工智慧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型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1月,張鈸已發表論文200餘篇,編著專著5部 ,其代表論著有《問題求解理論及套用》,合著論著《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 ng》等。學術交流 科研獎勵 截至2019年1月,張鈸已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