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大腦

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的計算機教授雨果·德·加里斯是世界頂尖級科學家,是全球第一台人工大腦的製造者,是世界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有“人工大腦之父” 、“人工智慧領域的霍金”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大腦
  • 外文名:Artificial Brain 
  • 創始者:加里斯
基本信息,加里斯,超過人類,人工突觸,

基本信息

詞條人工大腦
【拼音】rén gōng dà nǎo
【注音】ㄖㄣˊ ㄍㄨㄙ ㄉㄚˋ ㄣㄠˇ
【解釋】人類以高超的智慧,通過科學技術造出的類似於人腦的智慧型機器腦袋。

加里斯

他在世界上開創了“可進化硬體”研究領域,是“進化硬體和進化工程學”的奠基人,他還是2001年法國巴黎世界第一屆物種優勢大會主發言人。加里斯1947年出生在澳大利亞悉尼,23歲在墨爾本大學拿到套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的本科學位後,進入布魯塞爾大學攻讀人工智慧和人工生命博士學位。師從“機器學習”開山鼻祖Rrszard Michalski教授,在喬治·梅森大學(GMU)人工智慧中心作研究員。1992年在該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在全歐洲自然科學和工程學,評選出最具成就的60名博士候選名單中,他名列前十。
人工大腦
1992年,加里斯在日本筑波“科學城”獲得從事人工智慧的博士後獎學金,此後8年致力於研製世界人工大腦,並造出了世界上首台人工大腦。2001年9月11日,加里斯來到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任計算機教授,繼續進行“人工智慧”研究。加里斯的工作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他被世界傳媒稱為“人工大腦之父”,一個造“神”的人。
加里斯曾是美國猶他州、比利時布魯塞爾、日本東京等重點實驗室的人工智慧帶頭人,他負責完成了世界上四個“人工大腦”中的兩個,一個在日本、一個在比利時。其中在日本的人工大腦與家貓的智力相當,2000年加里斯從布魯塞爾政府獲得100萬美金的研究資金,回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製造人工大腦,控制有數百個行為能力的機器人。
世界僅有的4個人工智慧機器均出自加里斯之手,人工智慧機器並非電腦,,加里斯的工作是用“基因算法”設計神經網路,也就是“生產大腦”。他的“CBM”大腦製造機器可以在幾秒鐘內進化成一個神經網路,可以處理將近1億個人工神經元。它的計算能力相當於一萬台個人電腦。在2000年,人工大腦就可以控制“小貓機器人”的數百個行為能力。

超過人類

加里斯認為:“人工大腦”遲早會超過人類。人腦的轉換能力是10的16次方/秒,而人工智慧機器的運算速度高達10的40次方/秒,是人腦水平的 10的24次方倍。那時候他們對待人類可能就像拍死一個蚊子這么簡單。加里斯預測,人工大腦並不會立即控制人類,此前還會有一段與人類“和平相處”的時期。這一時期它不斷接近但尚未超越人的智力水平,因此“聊天機器人”、“家務機器人”、“伴侶機器人”將使人類的生活充滿樂趣,但這樣的美景並不會長久,人工大腦的繼續發展將使人類面臨災難。在災難來臨前,所有的人類將分為三派:宇宙主義者(主張發展人工智慧的人)、地球主義者(反對發展人工智慧的人)和人工智慧控制論者(將自己改造成機器人的人)。也許在人工大腦對付人類之前,這三類人會先展開人類內部的鬥爭。
“這不是天方夜譚,一切變為現實只是時間問題,也許你的孫子一代就將經歷這樣的事情。” 加里斯說。早在2000年,他就打響了“人工智慧戰爭史上的第一槍”,他用一支玩具手槍將人工智慧晶片打入了控制論學者凱文·沃里克博士體內。依靠這枚晶片,沃里克博士無需張口說話就能與自己的妻子進行意識交流。
“從內心深處說,我是一個宇宙主義者,因為如果有能力而不去做,對一個科學家來說是痛苦的。但我又非常矛盾,因為我不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終毀滅人類。”在加里斯眼中,人工大腦研究無疑是極具誘惑力的,因為它可以使人造胚胎、飛秒開關、一進制等科學理想成為現實。但加里斯對人類的未來卻是悲觀的:“ 我們是在製造上帝還是在製造我們潛在的終結者?科技前進的腳步是擋不住的,也許我們只能期望,人工大腦最終能放棄地球去更廣闊的宇宙,讓人類在這裡繼續自由生存。”

人工突觸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011年4月22日報導,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工大腦領域獲得一項重要進展,他們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納米電路設計技術,用碳納米管成功製造出了一個能模擬大腦突觸功能的碳納米管電路,可實現神經細胞的功能,為構建人造合成大腦奠定了基礎。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神經元與肌細胞之間通信的特異性接頭,是形成感覺和思維的關鍵部位,同時也是大腦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碳納米管是由六邊形碳環微結構單元組成的一種納米材料,其直徑比鉛筆芯還要細100萬倍,具有獨特的力學、電學和化學性能,在電路中可作為導體或半導體。
人工大腦
製造出人工突觸將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而人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與至少10000個突觸相連,如何建立模擬大腦功能的神經結構和連線,是我們下一步更為複雜的工作。
未來幾十年內人類或許就能在人工大腦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即便未能實現,至少也會開發出能模擬大腦部分功能的設備。但無論怎樣,其中關鍵的一步在於如何利用邏輯電路來模擬大腦的可塑性,因為在人類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大腦會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和新的連線,要想通過電路來模擬這一過程將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