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海上談藝錄系列叢書之一,記載著名越劇小生演員徐玉蘭從藝生涯。她的從藝過程從藝80年來的藝術道路,都充分展示了越劇徐派藝術之美。徐玉蘭從藝經歷豐富,解放前從學藝到登台,由最開始的老生該行當小生,自組“玉蘭劇團”,解放後參軍,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在改革的浪潮中跨出了組建“紅樓劇團”的第一步,徐玉蘭的徐派小生為觀眾留下了許多的經典人物:賈寶玉、張生、張繼華,無一不是經典,無一不是越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基本介紹
- 書名:人如白玉戲如蘭:徐玉蘭
-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集團
- 頁數:227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董煜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21381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董煜主編的《人如白玉戲如蘭(徐玉蘭)》是“海上談藝錄系列叢書”之一,記載著名越劇小生演員徐玉蘭從藝生涯。她的從藝過程從藝80年來的藝術道路,都充分展示了越劇徐派藝術之美。徐玉蘭從藝經歷豐富,解放前從學藝到登台,由最開始的老生該行當小生,自組“玉蘭劇團”,解放後參軍,赴朝鮮慰問志願軍,在改革的浪潮中跨出了組建“紅樓劇團”的第一步,徐玉蘭的徐派小生為觀眾留下了許多的經典人物:賈寶玉、張生、張繼華,無一不是經典,無一不是越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書目錄
藝術訪談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藝術傳評
第一章 新登小戲迷
第二章 舞台小老生
第三章 三進上海灘
第四章 唱紅半邊天
第五章 徐派立越壇
第六章 長夜盼天明
第七章 走進大熔爐
第八章 跨過鴨綠江
第九章 出訪肩重任
第十章 紅樓鑄豐碑
第十一章 再續中朝緣
第十二章 風摧百花殘
第十三章 “兩花”並蒂開
第十四章 艱難改革路
第十五章 聯營邁新步
第十六章 藝苑結碩果
附 錄
從藝大事記
後記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藝術傳評
第一章 新登小戲迷
第二章 舞台小老生
第三章 三進上海灘
第四章 唱紅半邊天
第五章 徐派立越壇
第六章 長夜盼天明
第七章 走進大熔爐
第八章 跨過鴨綠江
第九章 出訪肩重任
第十章 紅樓鑄豐碑
第十一章 再續中朝緣
第十二章 風摧百花殘
第十三章 “兩花”並蒂開
第十四章 艱難改革路
第十五章 聯營邁新步
第十六章 藝苑結碩果
附 錄
從藝大事記
後記
文摘
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
時間:2012年5月
地點:徐玉蘭寓所
訪談對象:徐玉蘭
採訪人:董煜
初夏,但風中仍有一絲涼意。所以徐玉蘭老師見了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冷嗎?我說不冷不冷,走熱了。
是很熱,但哪裡是因為走路呢,剛見面,一個年過九旬的藝術大師的關懷,就這么撲面而來,那種滲進心裡的溫暖,是難以言表的。
徐老的兒子兒媳剛從美國回來,來看母親。在桌上的玻璃板下有他們的全家福,一家人圍坐在徐玉蘭老師的周圍,其樂融融。我看著徐老的笑臉,心想,這位老人的一生,該是怎樣的波瀾壯闊啊。
剛在沙發上落座,徐老提議換個地方,坐到桌子邊上去,她說,這樣你寫起來比較方便,我呢,聽起來也清楚點。
徐派小生的形成和特色
董煜(以下簡稱董):您是德高望重的藝術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徐派就形成了,那么,徐派是怎么形成的?是在什麼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呢?
徐玉蘭(以下簡稱徐):流派實際上是個體系,唱腔、做工、動作身段,還有角色的內心感情,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當初思想單純,出來唱戲時腦子裡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徐派不是我自己說的,是別人總結出來的。
任何藝術流派的形成,首先都是建立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我也一樣,在表演藝術上,離不開對名師的模仿。在科班的時候,我嗓子的天賦條件比較好,有人來參觀,老師總是叫我出來唱給大家聽。我老腔的底子也比較好,什麼四工調、彩調、南調北調,都會唱。1933年到了上海,當時的名家有“三花、一娟、一丹”。我跟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這三花都搭過戲,跟姚水娟在慈善賑災義演時一起演出過,跟筱丹桂則從1945年到1947年上半年,一直在一起搭檔。我年齡比她們小很多,當時她們已經很出名了,所以,從她們身上也學到不少東西。
我喜歡看戲,有機會就看京劇,梅蘭芳、金少山、裘盛戎、李少春、周信芳的戲我都看過。其他還有滬劇、崑曲,甚至電影、話劇也不錯過。那時候最熱的七八月份戲班是要歇夏的,主要演員休息,由一般演員演出。我覺得京劇的老旦、老生比較符合我徐派的發聲方法,所以別人歇夏,我不休息,專門請來京劇的琴師為我伴奏,先後學了好幾部戲。
到了後期,我還請音樂學院的聲樂老師來指導,練發聲、學鋼琴。音樂學院的周小燕、蔡紹序教授都說,我的發聲方法比較正確。因為徐派的花腔比較多,他們還開玩笑地叫我花腔女高音。
當然,越劇並不等同於這些劇種,但它和其他的表演藝術之間有著不少相通的東西,比如都講究美感,形象的美感、身段的美感、動作的美感、唱腔的美感;又比如都講究細節的真實。我看其他劇種的戲時,心思就用在這些“相通”的地方,把它們儲存在腦子裡,一旦有機會,就可以融進越劇中去。
董:這么說起來,徐派藝術實際上是博採眾長的?
徐:那是自然。但學了這么多,關鍵是要用,還要看怎么用。都說崑曲是奶媽,我們有的戲就是跟崑曲老師學的,譬如(《評雪辨蹤》,就是傳字輩名家沈傳芷教的。我先“照單全收”全部學下來,然後再用越劇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
唱腔方面也是,別的劇種有好聽的唱腔,我全部儲存在腦子這個倉庫里,隨時拿出來用,不管是南腔還是北調。我的唱腔中運用小腔比較多,每推出一部新戲,都會設計一段新的唱腔,這也是一種嘗試,觀眾如果認可、喜歡,我就可以用到今後的戲裡去,豐富徐派的唱腔。
唱念做打,念白是很重要的。在科班的時候師傅就告訴我們,“千斤白,四兩唱”,意思就是,比起唱腔來,念白更加重要,唱的時候還有伴奏可以遮掩,但念白就全靠演員的功夫了。咬字有齒音、唇音、喉音、鼻音,這些都要分清,要抑揚頓挫。剛開始我念白時土音還比較多,我是浙江新登(現屬浙江富陽)人,跟嵊縣的咬字不一樣,譬如林青韻,門、名,我讀起來就是門、門一個音。晚上我在收音機里聽評彈,一直聽到凌晨二三點。那些老藝人的念白字正腔圓,我從中吸收了不少東西。譬如張生攔住紅娘自報家門,講到自己今年二十三歲,並不曾娶妻時,並——,這裡就要停一下,不曾,娶——妻——也。紅娘要走,他又攔住問,你家小姐可(停頓)常——出來走走?張生是有一定身份的,問話不能冒冒失失,這么停一停,那種有點不好意思的味道就出來了。現在有的演員念起來過於直白,白口快了,缺少感情,觀眾聽不清楚,戲中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也表達不出來。
建國十周年,我們((紅樓夢》劇組去北京獻禮,周總理請我們吃飯。吃飯的時候他說:“有人說你們越劇軟綿綿的,沒有高亢的東西。”我們團長馬上說:“誰說的,徐玉蘭唱《哭祖廟》就很高亢。”總理說:“那就唱給我聽聽吧。”我唱完之後,總理非常讚許,說:“很好嘛,你吸取了京劇的高拔子,還有紹興戲裡面的東西。”我說總理怎么都懂啊。總理說:“我怎么會聽不出呢,我對你們戲曲很懂的。”總理還表揚我說:“對的,越劇就應該吸取人家的東西,融化到越劇中去,你用得很貼切。”他還當即要求作曲的同志多到南方去採風,多吸收別的劇種的東西,來豐富越劇的唱腔。
徐派的形成,可以去看看顧振遐先生寫的((徐玉蘭唱腔集成》,他總結過這么幾句:“在打基礎的時候她就學到了粗獷樸素的越劇老調,高亢激昂的紹劇唱腔和唱法,徽戲文武老生的唱腔及其發聲、用氣、吐字的方法。改演小生後,分別與越劇‘四工腔’時期的著名演員同台演出,又熟悉了她們各具特色的‘四工腔’。其後,她又悉心學習周信芳的表演藝術,特別是其充滿激情的表演及演唱時有力的噴口和堅實的咬字。這對徐派唱腔特色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他說的主要是唱腔,其他如做工、身段等,我基本上也是受這些劇種的影響。P3-5
時間:2012年5月
地點:徐玉蘭寓所
訪談對象:徐玉蘭
採訪人:董煜
初夏,但風中仍有一絲涼意。所以徐玉蘭老師見了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冷嗎?我說不冷不冷,走熱了。
是很熱,但哪裡是因為走路呢,剛見面,一個年過九旬的藝術大師的關懷,就這么撲面而來,那種滲進心裡的溫暖,是難以言表的。
徐老的兒子兒媳剛從美國回來,來看母親。在桌上的玻璃板下有他們的全家福,一家人圍坐在徐玉蘭老師的周圍,其樂融融。我看著徐老的笑臉,心想,這位老人的一生,該是怎樣的波瀾壯闊啊。
剛在沙發上落座,徐老提議換個地方,坐到桌子邊上去,她說,這樣你寫起來比較方便,我呢,聽起來也清楚點。
徐派小生的形成和特色
董煜(以下簡稱董):您是德高望重的藝術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徐派就形成了,那么,徐派是怎么形成的?是在什麼基礎上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呢?
徐玉蘭(以下簡稱徐):流派實際上是個體系,唱腔、做工、動作身段,還有角色的內心感情,是一個完整的系列。當初思想單純,出來唱戲時腦子裡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徐派不是我自己說的,是別人總結出來的。
任何藝術流派的形成,首先都是建立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我也一樣,在表演藝術上,離不開對名師的模仿。在科班的時候,我嗓子的天賦條件比較好,有人來參觀,老師總是叫我出來唱給大家聽。我老腔的底子也比較好,什麼四工調、彩調、南調北調,都會唱。1933年到了上海,當時的名家有“三花、一娟、一丹”。我跟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這三花都搭過戲,跟姚水娟在慈善賑災義演時一起演出過,跟筱丹桂則從1945年到1947年上半年,一直在一起搭檔。我年齡比她們小很多,當時她們已經很出名了,所以,從她們身上也學到不少東西。
我喜歡看戲,有機會就看京劇,梅蘭芳、金少山、裘盛戎、李少春、周信芳的戲我都看過。其他還有滬劇、崑曲,甚至電影、話劇也不錯過。那時候最熱的七八月份戲班是要歇夏的,主要演員休息,由一般演員演出。我覺得京劇的老旦、老生比較符合我徐派的發聲方法,所以別人歇夏,我不休息,專門請來京劇的琴師為我伴奏,先後學了好幾部戲。
到了後期,我還請音樂學院的聲樂老師來指導,練發聲、學鋼琴。音樂學院的周小燕、蔡紹序教授都說,我的發聲方法比較正確。因為徐派的花腔比較多,他們還開玩笑地叫我花腔女高音。
當然,越劇並不等同於這些劇種,但它和其他的表演藝術之間有著不少相通的東西,比如都講究美感,形象的美感、身段的美感、動作的美感、唱腔的美感;又比如都講究細節的真實。我看其他劇種的戲時,心思就用在這些“相通”的地方,把它們儲存在腦子裡,一旦有機會,就可以融進越劇中去。
董:這么說起來,徐派藝術實際上是博採眾長的?
徐:那是自然。但學了這么多,關鍵是要用,還要看怎么用。都說崑曲是奶媽,我們有的戲就是跟崑曲老師學的,譬如(《評雪辨蹤》,就是傳字輩名家沈傳芷教的。我先“照單全收”全部學下來,然後再用越劇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
唱腔方面也是,別的劇種有好聽的唱腔,我全部儲存在腦子這個倉庫里,隨時拿出來用,不管是南腔還是北調。我的唱腔中運用小腔比較多,每推出一部新戲,都會設計一段新的唱腔,這也是一種嘗試,觀眾如果認可、喜歡,我就可以用到今後的戲裡去,豐富徐派的唱腔。
唱念做打,念白是很重要的。在科班的時候師傅就告訴我們,“千斤白,四兩唱”,意思就是,比起唱腔來,念白更加重要,唱的時候還有伴奏可以遮掩,但念白就全靠演員的功夫了。咬字有齒音、唇音、喉音、鼻音,這些都要分清,要抑揚頓挫。剛開始我念白時土音還比較多,我是浙江新登(現屬浙江富陽)人,跟嵊縣的咬字不一樣,譬如林青韻,門、名,我讀起來就是門、門一個音。晚上我在收音機里聽評彈,一直聽到凌晨二三點。那些老藝人的念白字正腔圓,我從中吸收了不少東西。譬如張生攔住紅娘自報家門,講到自己今年二十三歲,並不曾娶妻時,並——,這裡就要停一下,不曾,娶——妻——也。紅娘要走,他又攔住問,你家小姐可(停頓)常——出來走走?張生是有一定身份的,問話不能冒冒失失,這么停一停,那種有點不好意思的味道就出來了。現在有的演員念起來過於直白,白口快了,缺少感情,觀眾聽不清楚,戲中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也表達不出來。
建國十周年,我們((紅樓夢》劇組去北京獻禮,周總理請我們吃飯。吃飯的時候他說:“有人說你們越劇軟綿綿的,沒有高亢的東西。”我們團長馬上說:“誰說的,徐玉蘭唱《哭祖廟》就很高亢。”總理說:“那就唱給我聽聽吧。”我唱完之後,總理非常讚許,說:“很好嘛,你吸取了京劇的高拔子,還有紹興戲裡面的東西。”我說總理怎么都懂啊。總理說:“我怎么會聽不出呢,我對你們戲曲很懂的。”總理還表揚我說:“對的,越劇就應該吸取人家的東西,融化到越劇中去,你用得很貼切。”他還當即要求作曲的同志多到南方去採風,多吸收別的劇種的東西,來豐富越劇的唱腔。
徐派的形成,可以去看看顧振遐先生寫的((徐玉蘭唱腔集成》,他總結過這么幾句:“在打基礎的時候她就學到了粗獷樸素的越劇老調,高亢激昂的紹劇唱腔和唱法,徽戲文武老生的唱腔及其發聲、用氣、吐字的方法。改演小生後,分別與越劇‘四工腔’時期的著名演員同台演出,又熟悉了她們各具特色的‘四工腔’。其後,她又悉心學習周信芳的表演藝術,特別是其充滿激情的表演及演唱時有力的噴口和堅實的咬字。這對徐派唱腔特色的形成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當然,他說的主要是唱腔,其他如做工、身段等,我基本上也是受這些劇種的影響。P3-5
後記
我原本是個越劇的門外漢,要不是這本書,可能這輩子就這么跟越劇擦肩而過了。所以現在我要由衷地說一聲,謝天謝地!
那個年代的人,有幾個不知道徐玉蘭的呢?我也是,所以當機會突然從天而降,文聯邀我寫她的傳記時,我一口便答應了。心中竊喜,可以近距離地見識一下那風流倜儻,賺了我很多青春淚的“寶哥哥”了。
我沒問過徐老師,但我可以肯定,當初她對我一定是有點失望的。當她說起什麼四宮調、弦下腔,說起當年越劇界的名伶傳聞時,看見我一臉茫然的樣子,她一定失望過的。但她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你不熟悉越劇,寫起來有點難喔。”
我構想過無數可能,或許,她會向文聯提出換人的要求,或許,我知難而退,找個體面的理由把這活給推了,可是她沒有,我也沒有,我們倆就這么隔三差五地聊,從春聊到秋,從秋聊到冬。我沒問過其他的作者,寫一本書究竟採訪了多少次,但我可以斷定,一定不會比我多的。那些日子裡,她翻箱倒櫃,找出各種各樣的資料、碟片供我參考,就像教她那些學生一樣,耐心地把我拉著,推著,推進了越劇表演藝術的大門,讓我看到了其中無窮的錦繡。
越劇徐派藝術原來是那么地美啊!
她的唱腔,“是那柔軟、光滑的絲綢在裂開時發出的清澈溫暖的聲音,如哨如鳴,家常的,豐富的,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
她的小腔,“像一串珍珠滑過黑絲絨,一根絲也不拉不絆。”
她的念白,“每一聲每一句都濕潤得掐得出汁水。”
她的武功,“在‘獅子樓’中演到武松追殺仇人西門慶時,從三張桌子上一個前翻,凌空落下,如鷂子落地,聲息全無。”
她的表演,“把生命到盡頭的那種悲劇美,那種淒婉的意境,演繹到了極致,獨步天下。”
我非常非常地感謝徐老師的學生、戲迷以及那些研究戲曲的專家們,我從不知道形容一種表演,一種美的意境,可以有那么美的表述。有了這些文章的指引,再去探訪徐老師的藝術秘境,我就不至於走彎路,就不至於迷路。
那天徐老師要去電視台做節目,我自告奮勇陪她。我早早到她家中等候,看她慢慢地化妝、穿衣,仔細地照鏡子。她交給我一個包袱,裡面是她要上台穿的服飾。我很好奇,等會有車來接的,為什麼不換好了再走呢。一問,才知道是怕坐在車上把衣服弄皺了。在她看來,上電視台也是上台亮相,幾十年如一日的一絲不苟,就蘊含在這些細節里了。那天,我就這么捧著徐老師的衣服包跟著坐上了車。我好像一下就穿越到了當年的十里洋場,我看見那些得到訊息的戲迷,十幾個小時前就等在那裡,只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芳容。我看見她們在述說對偶像的愛和崇拜,說到動情處,涕泗橫流。節目散場,我護著徐老師左衝右突,奮力擠開那些瘋狂的戲迷,那些戲迷對徐老師的愛戴鋪天蓋地而來,濃烈而炙熱,我被推搡著,也感動著,心想,一個藝術家能讓那么多人為她痴迷,此生足矣。
採訪的過程,是漫長而有趣的,那是我終生的財富。我不光認識了藝術中的徐老師,還了解了舞台下的徐老師。
日常生活中的徐老師,是親切的、體貼的。要是去得早了,她尚在用早餐,會招呼家裡的阿姨也給我端上一碗泡飯,我們相對而坐,邊吃邊談,這時候不說越劇,只拉家常,說說她的孫子孫女,說說她的童年趣事。倘若正值她在陽台上練功,她還會順便教我幾招自創的氣功,她說,只要堅持習練,就可以讓氣息飽滿,精力充沛。
退休多年,徐老師依然很忙,家裡幾乎天天有人來,學生、好友、戲迷,探望她的、向她討教的,甚至是慕名而來的,大家熱熱鬧鬧地圍坐著,侃侃而談。我常從她們的交談中得到啟發,有時偶然的一句話,經徐老師說出,便會或多或少地承載著近百年的中華文化,厚重且回味無窮。徐老師好客,只要有人來,她便會拿出南來北往的土特產與大家分享,到了吃飯的時候,還會熱情地留大家吃飯。我在她家就吃過很多頓飯,吃得實在不好意思了,可她卻調侃地戲稱,沒關係的,我家是“玉蘭飯店”呀。
徐老師口碑極好,說起她的人品,大家的欽佩之意溢於言表。說她有胸襟、有眼光、有魄力、有威信;說她敢仗義執言、做事公允、有理有節、沒有私心,幾乎我問到的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兩件讓他們感動,足以銘記一輩子的事。有時候我想,做人只要做到其中的一條兩條,就已經很好了,可見,徐老師不僅是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亦是難得的大德之師。
2011年,文聯就有幫徐老師出書的計畫,可是那時徐老師常年住在醫院,一條金嗓子居然發不出聲,狀態很是不好。她的兩個兒子從萬里迢迢的美國回來看她,走馬燈似地來來回回,焦慮而不安,寫書計畫就此擱淺。
倘若那時徐老師不是病著,這寫書的事可能就不是我了吧?想到此,不禁慶幸萬分。
我說徐老師,我們倆有緣哪,您看,今年您的身體那么好!
她也說,是啊,今年跟你聊到現在,身體確實是越來越好了。
92歲高齡的徐老師,依然氣度非凡,只要說起戲來,頓時神采飛揚,連說帶唱,風情萬種,嫣然還是當年的美少年,看得人都呆了。
想起當年的玉蘭隨筆。她寫道,“對以往的事跡,不容再去遐想,回顧前塵,只剩了一片羨慕的回憶。”是啊,回憶屬於她的,也屬於我們,能留下她的回憶,我們幸甚,社會幸甚。
明年,是徐老師從藝八十周年了,關於越劇的繁榮,我知道徐老師還有很多構思和構想,為了越劇的雙百年,徐老師,您一定要珍重啊!
董煜
2012年12月9日
那個年代的人,有幾個不知道徐玉蘭的呢?我也是,所以當機會突然從天而降,文聯邀我寫她的傳記時,我一口便答應了。心中竊喜,可以近距離地見識一下那風流倜儻,賺了我很多青春淚的“寶哥哥”了。
我沒問過徐老師,但我可以肯定,當初她對我一定是有點失望的。當她說起什麼四宮調、弦下腔,說起當年越劇界的名伶傳聞時,看見我一臉茫然的樣子,她一定失望過的。但她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你不熟悉越劇,寫起來有點難喔。”
我構想過無數可能,或許,她會向文聯提出換人的要求,或許,我知難而退,找個體面的理由把這活給推了,可是她沒有,我也沒有,我們倆就這么隔三差五地聊,從春聊到秋,從秋聊到冬。我沒問過其他的作者,寫一本書究竟採訪了多少次,但我可以斷定,一定不會比我多的。那些日子裡,她翻箱倒櫃,找出各種各樣的資料、碟片供我參考,就像教她那些學生一樣,耐心地把我拉著,推著,推進了越劇表演藝術的大門,讓我看到了其中無窮的錦繡。
越劇徐派藝術原來是那么地美啊!
她的唱腔,“是那柔軟、光滑的絲綢在裂開時發出的清澈溫暖的聲音,如哨如鳴,家常的,豐富的,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
她的小腔,“像一串珍珠滑過黑絲絨,一根絲也不拉不絆。”
她的念白,“每一聲每一句都濕潤得掐得出汁水。”
她的武功,“在‘獅子樓’中演到武松追殺仇人西門慶時,從三張桌子上一個前翻,凌空落下,如鷂子落地,聲息全無。”
她的表演,“把生命到盡頭的那種悲劇美,那種淒婉的意境,演繹到了極致,獨步天下。”
我非常非常地感謝徐老師的學生、戲迷以及那些研究戲曲的專家們,我從不知道形容一種表演,一種美的意境,可以有那么美的表述。有了這些文章的指引,再去探訪徐老師的藝術秘境,我就不至於走彎路,就不至於迷路。
那天徐老師要去電視台做節目,我自告奮勇陪她。我早早到她家中等候,看她慢慢地化妝、穿衣,仔細地照鏡子。她交給我一個包袱,裡面是她要上台穿的服飾。我很好奇,等會有車來接的,為什麼不換好了再走呢。一問,才知道是怕坐在車上把衣服弄皺了。在她看來,上電視台也是上台亮相,幾十年如一日的一絲不苟,就蘊含在這些細節里了。那天,我就這么捧著徐老師的衣服包跟著坐上了車。我好像一下就穿越到了當年的十里洋場,我看見那些得到訊息的戲迷,十幾個小時前就等在那裡,只為了一睹心中偶像的芳容。我看見她們在述說對偶像的愛和崇拜,說到動情處,涕泗橫流。節目散場,我護著徐老師左衝右突,奮力擠開那些瘋狂的戲迷,那些戲迷對徐老師的愛戴鋪天蓋地而來,濃烈而炙熱,我被推搡著,也感動著,心想,一個藝術家能讓那么多人為她痴迷,此生足矣。
採訪的過程,是漫長而有趣的,那是我終生的財富。我不光認識了藝術中的徐老師,還了解了舞台下的徐老師。
日常生活中的徐老師,是親切的、體貼的。要是去得早了,她尚在用早餐,會招呼家裡的阿姨也給我端上一碗泡飯,我們相對而坐,邊吃邊談,這時候不說越劇,只拉家常,說說她的孫子孫女,說說她的童年趣事。倘若正值她在陽台上練功,她還會順便教我幾招自創的氣功,她說,只要堅持習練,就可以讓氣息飽滿,精力充沛。
退休多年,徐老師依然很忙,家裡幾乎天天有人來,學生、好友、戲迷,探望她的、向她討教的,甚至是慕名而來的,大家熱熱鬧鬧地圍坐著,侃侃而談。我常從她們的交談中得到啟發,有時偶然的一句話,經徐老師說出,便會或多或少地承載著近百年的中華文化,厚重且回味無窮。徐老師好客,只要有人來,她便會拿出南來北往的土特產與大家分享,到了吃飯的時候,還會熱情地留大家吃飯。我在她家就吃過很多頓飯,吃得實在不好意思了,可她卻調侃地戲稱,沒關係的,我家是“玉蘭飯店”呀。
徐老師口碑極好,說起她的人品,大家的欽佩之意溢於言表。說她有胸襟、有眼光、有魄力、有威信;說她敢仗義執言、做事公允、有理有節、沒有私心,幾乎我問到的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兩件讓他們感動,足以銘記一輩子的事。有時候我想,做人只要做到其中的一條兩條,就已經很好了,可見,徐老師不僅是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亦是難得的大德之師。
2011年,文聯就有幫徐老師出書的計畫,可是那時徐老師常年住在醫院,一條金嗓子居然發不出聲,狀態很是不好。她的兩個兒子從萬里迢迢的美國回來看她,走馬燈似地來來回回,焦慮而不安,寫書計畫就此擱淺。
倘若那時徐老師不是病著,這寫書的事可能就不是我了吧?想到此,不禁慶幸萬分。
我說徐老師,我們倆有緣哪,您看,今年您的身體那么好!
她也說,是啊,今年跟你聊到現在,身體確實是越來越好了。
92歲高齡的徐老師,依然氣度非凡,只要說起戲來,頓時神采飛揚,連說帶唱,風情萬種,嫣然還是當年的美少年,看得人都呆了。
想起當年的玉蘭隨筆。她寫道,“對以往的事跡,不容再去遐想,回顧前塵,只剩了一片羨慕的回憶。”是啊,回憶屬於她的,也屬於我們,能留下她的回憶,我們幸甚,社會幸甚。
明年,是徐老師從藝八十周年了,關於越劇的繁榮,我知道徐老師還有很多構思和構想,為了越劇的雙百年,徐老師,您一定要珍重啊!
董煜
2012年12月9日